新華社北京8月10日電(記者吳雨、王文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10日公佈,2011年交強險經營虧損達92億元,經營虧損率達10.1%。經營5年半以來,交強險累計經營虧損達173億元。未來保險業應如何應對交強險的虧損壓力?專家認為,要想扭轉虧損的局面,根源在於轉變經營模式,細化完善費率形成機制。
中保協公佈的數據顯示,2011年交強險承保虧損112億元,比2010年增加近15億元,仍未抑制住連續虧損的態勢。
中保協交強險工作組專家陳東輝表示,由於保險業規模不斷增大、綜合承保率上升等因素影響,虧損額持續大幅上升。
數據顯示,2011年交強險共承保機動車輛1.14億輛,保險責任已到期保費914億元,未到期保費增加69億元。汽車投保率從2005年末的58%提高到2011年的81%,2011年汽車類保費收入同比增長18%。
在交強險規模增大的同時,各家保險公司經營費用率正逐年下降並趨於穩定,力爭以最小成本發揮最大保障功能的目的。
數據顯示,2011年經營費用為277億元,費用率從2007年39.2%降至2011年30.4%,這一比率低於商業車險3.6個百分點。
“但這些並沒有力挽狂瀾,目前執行的交強險費率已經整體不足以覆蓋交強險的賠付及經營成本,在一些車種及地區表現得尤為突出。”陳東輝説。
數據顯示,營業客車、營業貨車、拖拉機等車種嚴重虧損,2011年虧損合計73億元。綜合成本最高的是浙江,達到143%;上海、安徽等地則徘徊在138%左右。眾所週知,綜合成本率高於100%即意味著承保虧損。
“全國多個地區已經逐漸取消城鄉差異,這將進一步推高賠償標準。加之,費率下調及費率浮動辦法影響,醫療費用、維修工時及零配件價格上漲,今後交強險虧損壓力將進一步增大。”陳東輝説。
北京工商大學保險係教授王緒瑾認為,我國交強險虧損的根源還是目前經營模式不夠明確,“前端政府定價,後端市場經營”,這使得市場經營主體地位不明,政府、企業、監管機構的責任義務界定不清,保險公司難以做到“不盈利不虧損”。
“交強險虧損對於投保人來説可能是好事,但對於整個保險業來説未必有利。”陳東輝説。
在虧損面前,不少保險公司希望調整交強險保費,以應對時刻變化的成本壓力。對此,陳東輝表示,對於交強險並不應該簡單要求“漲價”,而是應細化完善費率調整機制,明確調整費率流程。“比如,達到什麼條件觸發調整機制,虧損到多少,可將賠付提高多少,這需要有合理機制進行規定。”
王緒瑾表示,根據我國保險市場現狀,對交強險保費調整要更為審慎,可適時採取減免交強險營業稅,對經營貨車、拖拉機等高成本、高賠付車種給予一定補貼等措施。
即便交強險連年虧損,但這並不能阻擋外資保險公司積極介入我國交強險的步伐。因為只有具備了銷售交強險的資格,才能真正進入車險市場。不少保險公司也明白,儘管交強險是虧的,但與商業車險捆綁起來,實際上保險公司是賺錢的。
中保協透露,自從5月1日,修訂後的《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允許外資保險經營交強險業務,已經有多家外資機構都向保監會提供了産品報備等申請,目前監管層還在審批中。
王緒瑾認為,交強險對外開放,在帶來先進的管理經驗、技術的同時,將推動我國車險市場服務升級,投保人也將面臨更多的選擇,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