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中國外交不斷充實發展完善 贏得世界的尊重與讚譽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8月25日 13時17分   來源:新華社

中國外交直面世界變局

    新華社北京8月25日電(新華社記者) 新世紀的最初十年尚未遠去,國際形勢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恐怖襲擊、金融風暴、區域動蕩、發展難題……構成了一個和平與動蕩並存,機遇與挑戰同在的世界。面對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置身事外。

    作為國力日益增強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奔走于熱點地區,活躍于多邊場合,謀合作、求發展、促改革,向世界展示了一個積極、建設性、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實踐證明,中國已成為國際體系的積極參與者、建設者、貢獻者。

    經濟實力的上升,對國際事務的參與日深,並沒有改變中國對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堅守。中國謀求的發展,是和平的發展、開放的發展、合作的發展、共贏的發展。

    正是在這“變”與“不變”之間,中國外交得以不斷充實、發展、完善,在國際舞臺上的作用日益凸顯,並贏得了全世界的尊重與讚譽。

    變局·促和

    2011年春天,一場突如其來的動蕩席捲中東地區,百日之內即波及埃及、摩洛哥、科威特、阿曼、敘利亞等多個國家。在化解危機的努力中,維護地區的和平穩定、尊重當事國的主權和人民選擇,始終是中國最為關切的問題。

    在當前最受關注的敘利亞問題上,中國的態度始終如一。自危機爆發以來,一些西方國家在聯合國安理會強行推動涉敘議案的表決,中國三次投下否決票。面對外界質疑,中國坦然回應:此舉無關私利,只為公心。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曲星説,中國從不干涉內政角度出發行使否決權,與此同時,中國也非袖手旁觀、無所作為,而是提出六點建議,致力推動政治進程。中國的原則從來都是尊重國家主權和人民選擇。

    阿曼《祖國報》一針見血:如果沒有歐美國家和媒體肆無忌憚的鼓噪和煽動,敘利亞正在發生和未來可能發生的一切本可避免。“事實上,敘利亞問題的根本解決需要各方拿出足夠的誠意進行談判,一味的打壓和偏袒只會埋沒來自敘民間的聲音,”埃及前外交部長助理哈尼·海勒夫對新華社記者説。他認為,中國政府始終強調通過政治對話解決紛爭,呼籲國際社會尊重民眾的利益和選擇,這一立場對解決敘利亞問題“至關重要”。

    針對外界關於中國和阿拉伯世界“交惡”的雜音,阿盟前駐華大使薩基特的反駁足以説明一切:“中國拒絕外來干涉、支持安南調解努力的立場,阿拉伯國家愛好和平的力量都看在眼裏。雙方的傳統友好關係不會因此改變。”

    在中東變局中奔走斡旋,在南北蘇丹問題上,中國也扮演著促和者的角色。

    今年7月18日,一架搭載中國維和部隊的聯合國包機從濟南國際機場騰空而起,飛赴蘇丹達爾富爾任務區。這已是中國向該地區派出的第七批維和人員。在蘇丹和南蘇丹,無論是石油重鎮阿卜耶伊、衝突焦點南科爾多凡,還是長期熱點達爾富爾,都能看到淺藍色的中國維和人員警服。

    “作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同時與南北蘇丹保持對話和交往的國家,中國在防範兩國矛盾演變成全面戰爭上作出了重要貢獻,”肯尼亞國際經濟大學講師格裏森·伊奇亞拉説。

    蘇丹喀土穆大學國際戰略問題專家哈立德·阿卜杜拉·達拉爾則從中國的蘇丹政策中讀到了這樣的訊息:中國關注世界和平,支持共同發展和各種文明間的和諧共存,反對暴力、戰爭和霸權主義。

    截至目前,中國已累計向聯合國30項維和行動派出各類人員約2.1萬人次,是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非洲的剛果(金)、利比裏亞,在拉美的海地,在亞洲的東帝汶、柬埔寨,中國維和人員的身影已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2008年12月26日,中國海軍艦艇編隊首次遠赴亞丁灣、索馬裏海域,為過往商船護航。截至目前,先後有12批護航編隊參加護航任務,安全護送474批共4727艘中外船舶。

    此外,在眾多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上,中國也在不遺餘力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在朝鮮半島核問題上力促六方會談,維護地區戰略安全;在伊朗核問題上堅持外交手段和平解決,為陷入僵局的談判帶來希望;在阿富汗重建中積極參與,全力支持該國實現發展……中國以實際行動,踐行著建設“和諧世界”的主張。

    守望·相助

    2000多年前,先賢孟子曾對鄰人相處之道有過一段精闢描述:“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這句古訓與中國的睦鄰外交堪稱異曲同工。

    環顧當今世界,恐怕鮮有國家像中國這樣,擁有如此眾多的海陸鄰國。近10年來,中國通過上海合作組織、東盟等區域組織和中國-東盟(10+1)、東盟與中日韓(10+3)、東亞峰會、中日韓合作等區域合作機制,極大推動了各自經濟社會進步,為區域合作書寫了一段“黃金髮展”的佳話。

    然而前進的道路並非一片坦途。在中國周邊,地區熱點高度集中,獨特的戰略地位、巨大的發展潛力使其成為各方勢力爭奪的焦點。尤其是2011年以來,美國高調宣佈“重返亞太”。自此,原本平靜的南海開始暗流涌動、風波迭起,地區國家關係亦面臨深刻調整。面對與周邊國家時有發生的領土和海洋權益之爭,面對“國強必霸”的猜疑和擔憂,中國始終堅信,和平、穩定、發展、合作將是地區發展的主流。

    中國的自信來自何處?或許外交部長楊潔篪在今年兩會期間的一番話可以給出答案:“這個世界是一個很不平衡的世界,有人拿著大喇叭,有人只有小喇叭,有人沒有喇叭。但是我始終認為數字比喇叭重要。”

    ——目前中國已成為周邊大多數國家最大的貿易夥伴,去年同亞洲國家貿易總額超過1萬億美元。以東盟為例,中國-東盟攜手走過21載歲月,雙方貿易額從1991年的不足100億美元躍升至2011年的3628億美元,年均增長20%以上。2010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全面建成,明年還將迎來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十週年。

    ——上海合作組織成立11年來碩果纍纍,十余次聯合反恐軍事演習極大震懾了“三股勢力”、毒品走私、跨國有組織犯罪集團,為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合作範圍從最初的安全事務擴大到安全、經濟和人文三大領域。

    ——中國和東北亞重要鄰國韓國、日本的合作也取得了新突破。三國貿易額從1999年的1300多億美元躍升至2011年的6900多億美元。中國連續多年成為日本、韓國最大貿易夥伴,三國還將在年內啟動中日韓自由貿易區談判。

    數字説話,事實為證——這樣的中國令四鄰信服,也讓他們對未來的合作充滿信心。

    “中國與東盟將形成一種全方位的合作關係,無論是經濟、政治、安全還是人文交流,都將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強,”柬埔寨合作與和平研究院執行院長江溫納列對新華社記者説。“説到底,老百姓才是這種合作與友誼的最大受益者。他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他們的夢想正在或將要變為現實。試問誰不想生活在和平與繁榮中呢?”

    印尼外交部東盟合作司司長伊古斯蒂·阿貢將東盟與中國的關係形容為“居家過日子”,“鄰里間發生一些摩擦和爭吵很正常,重要的是用和平的方式解決這些小衝突、小爭端”。

    哈薩克斯坦阿裏-法拉比哈薩克民族大學地區形勢和世界經濟教研室主任馬卡舍娃則在經貿合作之外感受到了中國的真誠。她説,與一些西方國家相比,中國從不採取居高臨下的姿態,而是平等相待,真心誠意地幫助中亞國家發展經濟。

    老友·新伴

    盛夏時節,中非合作論壇第五屆部長級會議在北京召開。不知不覺間,論壇已走過12個年頭。

    12年間,非洲在發展。據英國《經濟學家》週刊報道,2001年至2010年間,世界上10個發展最快的經濟體中有6個在非洲。曾經一窮二白的非洲大陸正在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迎來“變革的十年”。

    12年間,中非合作論壇平臺的作用在不斷加強。從2006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到不久前剛結束的論壇第五屆部長級會議,中國對非貸款額度兩度翻番,超過20項務實舉措先後出臺。“中非合作論壇機制的建立為雙方帶來了實惠,是雙贏合作模式的典範,”盧旺達外交與合作部長穆希基瓦博説。

    12年間,中非合作的內容也在不斷翻新。從過去的政府援助到如今的貿易投資,從以往的人文交流到現在的人員培訓,提高“造血”功能、實現雙贏已成為雙方合作的主流,中非新型戰略夥伴關係呼之欲出。

    與此同時,中非經貿強勁增長。2009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夥伴,並將這一位置保持至今。2011年中非貿易額達到1663億美元,比2009年增長83%,其中非洲對中國出口大幅增長,三年翻了一番。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非洲是世界上發展中國家最多的地區。中非夥伴關係的深入不僅有利於雙方,也有利於整個世界,”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説。

    以利相聚,必因利而散;以義相聚,則日久彌堅。中國與非洲的友誼,始於非洲民族解放運動,其後歷經數十載風雨考驗,早已根植于彼此心中。因此,當美國國務卿希拉裏·克林頓本月初前往非洲9國、展開為期11天的“友好之旅”,當法國外長法比尤斯反復強調法非“淵源”,提出進一步加強合作關係時,更多的非洲國家仍願將中國視為最佳合作夥伴,向中國張開熱情的雙臂。

    南非總統祖馬對中非合作中的“平等相待”感觸頗深。他説,非洲過去與歐洲經濟往來的經驗表明,在與其他經濟體建立夥伴關係時需要警惕,而非洲與中國是平等的關係,達成的協議是為了雙方的共同利益。

    危機·引擎

    危機,還是危機!進入新世紀以來,這一字眼屢屢見諸報端,令人聞之色變。恐怖主義、戰爭陰雲、氣候變化、糧食短缺……然而若論威力之強,波及之廣,恐怕經濟危機當居首位。

    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經濟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兩年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接踵而至。隨著危機愈演愈烈,無論發達還是發展中經濟體均受到衝擊。在二戰以來最嚴重的衰退中,中國經濟依然保持快速增長,成為世界經濟名副其實的“發動機”。面對危機,中國在採取各種措施積極應對的同時,呼籲國際社會同心協力,共克時艱。

    自2008年二十國集團成員領導人首次在華盛頓舉行峰會以來,胡錦濤主席連續七次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在華盛頓、倫敦、匹茲堡、多倫多、首爾、戛納和洛斯卡沃斯,為建立國際金融新秩序獻言獻策,為維護髮展中國家利益奔走呼籲。

    危機的爆發還促使一塊閃耀的“金磚”進入人們的視線。在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南非的共同努力下,這一新興經濟體的重要合作機制正在世界經濟復蘇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阿什頓甚至認為,金磚國家的經濟力量已轉化為“政治影響力及其在全球事務中發揮作用的自信”。

    此外,在亞太經合組織,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在中歐高級別戰略對話,在博鰲亞洲論壇……中國無不在向世界傳遞信心,並以實際行動為世人帶來希望。

    “在最近的國際事務中,中國是一個非常值得信賴且富於理性的夥伴,在協助解決國際問題上發揮了建設性的作用。中國正以成熟、平等的姿態出現在國際舞臺上,”德國杜伊斯堡大學東亞經濟學教授馬庫斯·陶貝説。

    中國從未放棄對和平、正義、進步的追求。雖然前行途中,顧慮、猜疑乃至誤解未曾間斷,但中國人依然堅持自己該做的事情,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堅守的背後,既是對世界大勢、歷史趨勢的透徹認識,亦是對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不屈信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一個充滿活力、繁榮富強,致力於和平與發展、永不稱霸的中國,必將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進步與穩定作出新的貢獻。(執筆記者:李學梅;參與記者:劉向、宋晨、田棟棟、余謙梁、趙乙深;報道員:鄭世波)

 
 
 相關鏈結
· 服務大局 開拓進取——楊潔篪談2011年中國外交
· 應對複雜局面維護國家利益:2011年外交熱點回眸
· 述評:2011年中國努力維護總體向好的周邊形勢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