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破解醫改難題 造福億萬群眾--中國醫改紀實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8月28日 10時42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8月28日電題:破解醫改難題 造福億萬群眾——中國醫改紀實

  新華社記者李斌、呂諾、孫鐵翔、帥才

  促進與保護健康對於人類福祉和經濟與社會持續發展不可或缺。

  ——2010年世界衛生報告

  這是人類的共同夢想——病有所醫,老有所養。

  醫改是一道世界性難題。為破解這道難題,近些年來,黨中央、國務院直面“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把保障人民健康作為重大民生工程,以改革促發展,以改革促進步,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基本原則,統籌協調、突出重點、循序推進,逐步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醫改道路。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生動實踐啟示人們,堅定信念,統籌謀劃,攻堅克難,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破解世界性難題——“中國式醫改”起步

  今年7月1日,深圳市67家公立醫療機構大刀闊斧革除“以藥補醫”,成為全國第一個全面取消藥品加成制度的大城市。聞訊後,衛生部部長陳竺寫下“醫改傳佳音”的詩句表達興奮之情。

  陳竺的心情,緣于3年醫改的艱辛和突破。

  “看醫改3年,我們首先要回到這次改革的原點。”中華醫學會黨委書記饒克勤強調。

  那是一個怎樣的原點?

  “原來計劃經濟條件下的醫療衛生體系,城鎮幹部、職工有公費醫療、勞保醫療,小山村裏也有合作醫療、赤腳醫生和村衛生室。”饒克勤回憶説。

  改革開放後,伴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我國原有的醫療保障體系發生了變化——2003年,我國擁有各种醫保的人減少到15%左右,且主要集中在城市。由於缺少疾病風險的分擔機制,城鄉居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時有所聞。

  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衛生總費用佔GDP的比重長期在4%左右,其中居民個人支出比重迅速上升,從1980年的20%攀升到2000年的60%左右。人均醫療費成為居民消費支出中僅次於食品、住房的第三大開支。同一時期,政府衛生支出從36%下降到17%,平均每年降低約1個百分點。而在發達國家,衛生總費用佔GDP的10%以上,居民個人負擔佔衛生總費用比重在20%左右……

  第三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顯示,城鄉患者應就診而未就診比例由1993年的38.5%上升到2003年的48.9%;應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達29.6%;出院病人中,63.9%是因經濟困難自己要求出院。“看病難、看病貴”成為社會關注的重大民生問題。

  “救護車一響,一頭豬白養”“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著見閻王”……一個個民間順口溜,成為新一輪醫改前城鄉居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寫照。

  一個國家國民的健康素質和健康水平,是其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

  2003年的非典疫情,暴露了中國醫療衛生體制尤其是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問題,促使中國政府對醫療衛生體制、疾病控制體系建設重新審視。抗擊非典取得重大勝利以來,各級政府加大投入,公共衛生、農村醫療衛生和城市社區衛生發展加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取得突破性進展,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礎。

  新醫改方案開始醞釀,一系列部署緊鑼密鼓地進行——

  2006年6月3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成立由發展改革委、衛生部牽頭的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部際協調工作小組;

  2007年,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在有條件的省份選擇2至3個城市啟動試點;

  2008年12月20日,有20個部門參加的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成立,統籌組織和協調全國醫改工作;

  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公佈;7日,《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公佈,新一輪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新醫改最大的亮點,就是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的建立作為公共産品,向全體人民提供。”多位專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如此表示。

  在佔世界人口1/5的中國推行以公益為導向的醫改,無疑是人類歷史上的一項創舉,更是一項前所未有的挑戰。

  3年來,中共中央共出臺醫改文件14個,主要部門共出臺重要配套文件50多個,逐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醫改政策體系。

  3年來,全民基本醫保、基本藥物、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四大制度體系建設及公立醫院探索全面推進,全民醫保基本實現,基層服務能力明顯加強,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可及性、公平性顯著提高。

  這是“真金白銀”的投入——2009年至2011年,全國財政醫療衛生累計支出15166億元,其中中央財政4506億元。與2008年同口徑支出基數相比,3年新增投入12409億元,比既定的8500億元增加了3909億元。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10年中國衛生總費用約佔全世界衛生總費用的3%。

  “我們用全世界3%的衛生總費用,基本解決了13億人即佔全世界20%以上人口的基本健康和病有所醫問題,而3億美國人卻花掉了46%的世界衛生總費用。”饒克勤説。

  這是對比鮮明的效果——

  3年間,城鄉居民參加三項基本醫保人數超過13億,比改革前增加了1.72億,醫保覆蓋率提升到95%以上,超過預定目標5個百分點。

  3年間,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初步建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幾十年“以藥補醫”的現象開始改變,基本藥物價格比制度實施前平均降幅30%左右。

  3年間,反映國家整體健康水平的一些重要指標明顯改善,孕産婦死亡率從34.2/10萬下降到26.1/10萬,嬰兒死亡率從14.9‰下降到12.1‰。

  3年間,醫療衛生服務利用顯著增加,全國醫療機構總診療人次由2008年的35.3億增加到2011年的62.7億,入院人數從11483萬人增加到15298萬人。

  越來越多的人看得上病、看得起病——從2003年到2011年,城鄉患者應到醫療機構治療而未治療率從13.1%下降到5.4%;應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從29.6%下降到17.3%;住院患者疾病未愈而自己要求提前出院的比例由43.3%下降到31.8%。

  居民個人支出大大下降——2010年全國衛生總費用達19980億元,政府衛生支出佔衛生總費用的比重從2003年的17%提高到28.7%,個人衛生支出佔衛生總費用的比重從2003年的55.8%下降到35.3%,下降20個百分點。一升一降,意味深長。

  短短3年間,立足國情,發揮制度優勢,中國逐步探索走出一條富有中國特色的醫改道路。

  “新醫改正在重構政府與市場在醫療領域的作用,推進了民眾健康權保障的制度化。”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姚嵐説。

  醫改效果如何,群眾最有發言權——國家統計局2011年滿意度調查顯示,城鄉居民對基層醫改的滿意度達到了87.7%,其中農村居民滿意度達到89.1%。

  國際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刊文指出:“中國醫改正以悄無聲息的方式將醫保網與中國的13億居民連接起來。”

  “雖然世界各國的衛生體系都在變革,但是中國醫改的步伐超過了任何一個國家。”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藍睿明説。

    人民群眾得實惠,醫務人員受鼓舞,衛生事業得發展——醫改是科學發展觀在醫療領域的生動體現

    四川省中江縣太安鎮保安村的15歲少年蔣浩,3年前患上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先後18次住院治療,總費用超過11萬元,全家人不吃不喝也要攢上10多年。

    “新農合報銷了8萬多元,民政救助又給了1萬多元。要不然,我們家哪治得起這個娃娃?”小蔣浩的父親蔣雄軍激動地説,“沒有國家撐著,這個家早就垮了……”

    沒有健康,就沒有小康。從兒童先天性心臟病、兒童白血病,到終末期腎病、重性精神疾病、乳腺癌、宮頸癌、艾滋病機會性感染等8種重大疾病,再到今年宣佈全面推開尿毒症等8類大病保障,將肺癌、食道癌、胃癌、急性心肌梗塞等12類大病納入保障和救助試點範圍——3年多來,新農合重大疾病保障試點範圍逐步擴大。

    “我們要讓百姓破解無力看大病的怪圈,提升醫療保障的水平。”陳竺語氣堅定,“8個大病能讓100萬人受益,20個大病可以讓1000萬個家庭、幾千萬人受益。”

    以人為本,是新醫改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

    3年間,以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為主體,城鄉醫療救助制度為兜底,商業健康保險及其他多種形式醫療保險為補充的中國特色醫保制度體系初步形成,為城鄉居民“病有所醫”提供了制度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至2011年,中央財政共安排509億元重點解決了近800萬關閉破産企業退休人員和困難企業職工的參保問題,將領取失業保險金人員納入職工醫保,還重點解決了城市中“一老一小”、大學生以及流動人口的參保問題。

    醫療救助是“底線”。3年間,為讓更多困難群眾得到就醫保障,我國擴大了醫療救助的覆蓋人群,開始將低收入重病患者、重度殘疾人、低收入家庭老年人等特殊困難群體納入保障範圍。2011年全國城鄉醫療救助總人次達8887萬,與2008年相比增長54%。3年間,全國各級財政共安排醫療救助資金376億元。

    3年間,商業健康保險得到積極發展。2011年共有近百家保險公司經營健康險業務,保費收入達691.7億元,同口徑比2008年增長39.4%,放大了基本醫保的保障效果。

    “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3年醫改,從一開始就確定了這樣的路徑圖。

    3年間,基本醫療保障水平大幅提升。新農合政府補助標準大幅提高,從2008年的每人每年80元提高到2011年的200元,2012年已提高到240元;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政策範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分別從2008年的54%、48%均提高到2011年的70%左右。

    3年間,中央投資630多億元支持了2233所縣級醫院、6200多所中心鄉鎮衛生院、2.5萬多所村衛生室、2382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建設。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為基礎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逐步健全,醫療服務水平不斷提高。3年間,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模式探索推廣,目前已有41.5%的城市在轄區內推行社區全科醫生團隊服務和家庭簽約醫生服務……越來越多的人在基層首診,分級診療雛形初現。在北京,基層佔就診總人次的比重從5%提高到42%;在深圳,基層醫療機構門診總量佔全市總量的63.3%……

    3年間,通過對超編人員給予妥善分流安置、實行全員聘用制度、建立綜合考評機制、實行績效管理、落實基本藥物制度補償機制,新的運行機制在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初步建立。

    “這3年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投入最多、建設規模最大、條件改善最明顯的時期。”國務院醫改辦主任孫志剛説。

    3年間,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有序推進,17個國家試點城市、37個省級試點城市、超過2000家公立醫院開展了改革試點。

    無假日醫院、預約診療、分時段就診……公立醫院便民服務渠道進一步拓寬。3年間,所有三級醫院和82%的二級醫院開展了優質護理服務,77.5%的二級及以上公立醫院參與同級醫療機構檢查結果互認。城市大醫院候診時間長、交費時間長、取藥時間長、看病時間短的“三長一短”問題逐步緩解。

    讓群眾能看上病、看得起病、看好病,更要讓人民群眾少生病、不生病——3年間,城鄉居民普遍享受到了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陽光。

    仲夏的一天,雲南省新平縣一間昏暗的房子裏,75歲的白年彥正在擇菜做飯,兩年前她還因患白內障而生活難以自理。

    “國家給我免費做的白內障手術。沒想到這輩子還能重見光明!”白大娘眼裏噙滿淚水。

    作為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3年間,109萬與白大娘一樣的貧困白內障患者得到了免費的復明手術救治。健康教育、預防接種、傳染病防治……全國城鄉普遍實施10類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7大類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3年間,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從15元提高到25元,中央財政共安排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395億元。

    “國家拿出這麼多錢進行預防保健服務,這是千百年來第一次。”南華大學教授周良榮説。

    3年間,醫療衛生事業也發生巨變:

    人員增加——2011年末,全國衛生人員總數達861.6萬人,比上年增加40.8萬人。

    收入提高——多勞多得、優績優酬,改革前後相比,基層醫務人員人均工資水平普遍得到提高。

    事業發展——2011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數達95萬多個,比上年增加17462個;床位516萬張,比上年增加37.3萬張,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由2010年3.56張增加到2011年3.81張。

    城鄉居民同比例報銷、全民免費體檢……想百姓之所想,近年來,偏居西南的雲南省紅河州開遠市積極探索醫改新辦法,創造了“開遠經驗”。

    “抓衛生就是抓民生,為人民服務就要為人民健康服務。”談起執政理念,開遠市市委書記李存貴説。

    這是一項極為艱巨和複雜的改革——黨和政府既注重頂層設計,又注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不斷迎難而上,開拓創新

    7月15日12時,湖南省藍山縣新圩鎮衛生院輸液室內,79歲的龍文生剛剛輸完液。交10元錢,醫生不僅給這位20多年的肺心病患者輸了液,還開了3盒復方羅漢果清肺顆粒和1盒鹽酸氨溴索口服溶液。

    藍山地處湘南,人口40多萬。2011年1月1日起,藍山開始了新農合支付方式改革。門診、住院起付線外全報銷付費——門診自付10元、住院自付100元,其餘由新農合資金全額報銷。

    “效果比預想的還要好。鄉鎮衛生院門診、住院人次較大增長,次均費用大幅下降。鄉村兩級醫患糾紛也由實施前同時間的19起減少為3起。”藍山縣委書記魏湘江説,是支付模式的改革,使藍山縣在財政不新增一分錢的情況下保障了全縣33萬農民的基本健康。

    醫改是一項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改革,也是一項極為艱巨和複雜的改革,沒有現成模式可以借鑒,也沒有現成經驗可以照搬。

    ——改革為了群眾,也必須依靠群眾。醫改3年不斷問計於民、問需於民。

    從2006年啟動醫改方案研究制定工作,到2008年10月14日《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徵求意見稿)》公開向全社會徵求意見,醫改工作小組通過各種方式徵求專家學者、人大、政協和民主黨派以及社會各界的意見。僅徵求意見稿公佈一個月內就收到各界約3.6萬條意見和建議。

    ——改革,涉及利益格局的調整,需要統籌考慮,在完善政策措施中不斷推進。

    3年來,各地堅持從實際出發,不斷完善政策,不斷破解難題。

    在我國最北的村莊——黑龍江省漠河縣北極村,達斡爾族婦女何葉拿著醫保卡激動地流下了眼淚。正是這張小卡片撐起了這個因病返貧家庭的一片天。

    在黑龍江,一項項醫改舉措“生根開花”:

    ——2009年以來,全省累計投資7億多元,為近萬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配備了全科壁挂式診療系統以及便攜式B超機、電子秤、電子血壓儀、點滴架等設備6萬餘件(套);

    ——三級醫院全部開展預約診療,在全省60%的三甲醫院實施了不少於20個病種的臨床路徑……

    平均海拔3200米,高寒、缺氧、晝夜溫差大——青海省海北州海晏縣甘子河鄉俄日村是一個典型高原牧業村。30萬畝草場上,分散居住著191戶998名牧民。

    2009年以前,這裡的村衛生室還只有溫度計、血壓計和聽診器這“老三件”,牧民群眾“看病難、看病遠、看病貴”問題較為突出。伴隨新醫改的實施,一個80平方米的標準村衛生室投入使用,成了全村人的健康“保護神”。

    37歲的村醫羅藏銀巴説,2011年起,政府每年給的工作補助和水、電、暖等補貼比原來提高7600元,達到13840元。“村醫還被納入新農保範圍,基本解決了後顧之憂,我在這裡工作更安心了。”

    優質醫療資源最集中的首都北京,3年來從未停歇探索的腳步。創新預約掛號、無假日醫院、主診醫師負責制等服務模式;成立首都醫藥衛生協調委員會,探索推進醫藥衛生資源屬地化管理;成立市醫院管理局,探索管辦分開的管理體制……

    “改革措施一個接一個,這幾年我們就像穿著紅舞鞋飛速旋轉。”北京市醫改辦主任韓曉芳説。

    3年來,來自基層的創新和探索層出不窮,不斷涌現。陜西“神木模式”、江蘇“鎮江模式”……

    “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和自下而上的路徑探索,是這一輪醫改在制度設計上的顯著特色。”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李玲認為,正是這種中央與地方之間的良性互動,為新醫改注入了創新活力。

    共享發展成果,實現病有所醫——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任重道遠

    歷史昭示未來。3年醫改,給人最大的啟示是什麼?

    “方向和路徑是正確的!”——採訪中,人們幾乎異口同聲。

    “這次改革始終貫徹堅持公共醫療衛生公益性質這條主線,符合醫療衛生發展的客觀規律,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湖南省衛生廳黨組書記肖策群認為。

    改革,正向縱深挺進。

    2012年6月,國務院出臺《關於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的意見》,加快公立醫院改革步伐。

    7月1日,北京和深圳同時在公立醫療機構啟動醫藥分開試點,破除“以藥養醫”機制。

    ——在北京,友誼醫院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醫院。他們取消藥品加成,設立“醫事服務費”,同步推動醫保支付方式改革。試點幾週,院內系統運行平穩,出現了“三降三升”。即門診次均費用、次均藥費、醫保自付費用下降,百姓滿意度、服務質量、醫院收入提升。

    ——在深圳,藥品加成的取消徹底打斷了公立醫院業務收入與用藥數量、藥品價格直接挂鉤的利益鏈條。數周來,公立醫院運行平穩,門診次均費用、次均藥費、醫保自付費用下降,群眾得到了實惠。

    “預計公立醫院一年可直接減輕參保人自付費用2.09億元,社區醫療機構也可一年減輕市民醫藥費用1.17億元。”深圳市衛生人口計生委副主任羅樂宣説。

    伴隨改革步入“深水區”,統籌各項改革的要求日益突出:

    ——進一步理順醫療結構,加強“金字塔”的“塔體”。

    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説,理順醫療結構是下一步要解決的根本問題。他建議夯實“塔體”,以進一步緩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醫保覆蓋率超過95%,是醫療體系金字塔的‘塔底’,近年來醫療和管理水平顯著提高的三級甲等醫院是‘塔尖’。但作為‘塔體’的縣級醫療衛生機構相對技術差、威信低。”

    ——打破醫療服務的“信息不對稱”。

    中國衛生信息學會副會長傅徵説,通過醫療衛生信息化,能夠有力地促進醫療服務和醫療質量安全,更加合理、節約地配置和使用衛生資源。他呼籲從業務流程、信息流程、操作細節等方面著手,切實發揮電子病歷、臨床路徑、居民健康檔案的功能作用,有效解決“煙囪林立”“信息孤島”等現象。

    ——“藥價虛高”問題仍有待切實解決。

    “現在一定要下決心解決藥價虛高問題。”河南省衛生廳廳長劉學周説,醫藥分開、取消藥品加成,甩掉了背在醫務人員身上的“黑鍋”。但要真正將藥價降下來,政府在流通環節監管上大有可為。

    ……

    中國醫改在路上。

    在經濟快速發展和人口加速“老化”的今天,醫療服務供需矛盾在中國日益突出——

    過去5年全國慢性病患病率從15%增加到20%,患病人次達2.7億,每年新增1700萬病例;醫療需求井噴式增長,而同期全國衛生技術人員僅增加29%,病床數增加42%;人們健康意識日漸增加,卻缺少正確的健康知識……

    “健康素質已經成為中華民族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我們必須進一步把醫療衛生和人民健康放在國家安全戰略層面考慮。”北京市衛生局局長方來英憂心忡忡。

    改革,新的目標任務已經明確。

    2012年3月,國務院出臺《“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暨實施方案》,為人們指明了方向。今後4年,醫改財政投入力度、強度將高於2009年至2011年的投入水平,全民醫保建設、基本藥物制度鞏固、公立醫院改革成為改革的三大重點。

    ——加快健全全民醫保體系,繼續加大政府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政府補助標準,加快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積極探索建立大病保障機制,使全民基本醫保制度不斷完善;

    ——繼續擴大基本藥物制度實施範圍,加強基本藥物質量監管和供應保障。同時繼續深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有效調動基層醫務人員積極性;

    ——積極推進公立醫院改革,以縣級醫院為重點,統籌推進管理體制、補償機制、人事分配等綜合改革,破除“以藥補醫”機制。同時大力發展非公立醫療機構。

    ……

    回首過去,成績可喜。

    過去3年,從保基本起步,從強基層入手,中國醫改“對症下藥”,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道路……

    放眼未來,信心滿懷。

    “十二五”期間,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將迎難而上,以醫保、醫藥、醫療“三輪”驅動,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為破解醫改這一世界性難題交出更新的“中國式”答卷。

李克強強調:建立大病保險制度 完善全民醫保體系

    新華社北京7月19日電 7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組長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一次全體會議。他強調,要圍繞“十二五”深化醫改重點工作和人民群眾迫切需要,健全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提高重特大疾病保障水平,破除以藥補醫,形成公立醫院運行新機制,把醫改不斷推向深入。 >>>詳細內容

我國醫改實現階段性目標 建成世界最大醫保體系

   新華社北京7月1日電(記者 孫鐵翔、仇逸)2010年初,家住雲南省新平縣揚武鎮52歲的農民陳勇被醫院診斷為“慢性腎功能衰竭”。為了湊醫藥費,他賣掉了唯一的房子。20多歲的兒子也從高職退學去了縣城打工。

    “救護車一響,一頭豬白養。”陳勇説,“自從得了這個病,一個月最多要做8次透析,一次六七百塊就沒了。要不是政府能報銷這麼多,這病肯定就把全家拖垮了。”

    2011年,陳勇入了當地新農合,透析費用的報銷比例提高到了80%,每次透析僅需支付100多元。 >>>詳細內容

 
 
 相關鏈結
· 匯聚決心民心 兼顧公平效率——醫改實踐具有多重啟示意義
· 讓優質醫療資源撒播城市農村--雲南醫改三年回望
· 青海省:醫改讓農牧民電子健康檔案“活”起來
· 四川省醫改通過4項措緩解基層百姓看病難看病貴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