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時代選擇:旗幟與道路--十六大以來經驗和啟示述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11月02日 10時00分   來源:新華社

時代選擇:旗幟與道路
——黨的十六大以來經驗與啟示述評之六

    新華社北京11月2日電  新華社記者

    旗幟指引方向。偉大旗幟是共同理想的火炬,引領社會發展進步;

    道路開啟征程。正確道路是昭示未來的坐標,凝聚團結奮進力量。

    這面旗幟上,思想的光輝照亮征程。中國共産黨帶領億萬人民,歷經90多年奮鬥創造,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開創了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

    這條道路上,前行的腳步鏗鏘有力。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十年,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就輝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發展,前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中國大步奔向民族復興的美好明天。

    “中國奇跡”揭示“中國道理”

    1921年7月,13名代表曆盡千難萬險聚集到上海,秘密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他們,代表著50多名中國共産黨黨員。

    91年後,已成為世界第一大政黨的中國共産黨,將在北京召開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2200多名代表出席。他們,代表著8000多萬名中國共産黨黨員。

    美國福布斯網站説,對於這個世界來説,中國共産黨的十八大,正在變得比美國總統選舉更加重要,“引起全球越來越廣泛的關注”。

    中國共産黨的奇跡不僅是自身發展壯大,更重要的是她領導的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共産黨面對的是一個積貧積弱的爛攤子。一位美國學者預言,“中共的勝利將不過是曇花一現而已”。然而,今天的中國已經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全球經濟年平均貢獻率超過20%。

    巴基斯坦駐華大使馬蘇德·汗深有感觸地説:“即便是呼和浩特、東營這樣的中小城市,也噴薄著一種能量,那裏的人們期望著趕上甚至超過發達城市。這種能量,在我看來,是當代中國的最大財富,它涌動在中國的都市、縣城和村莊,涌動在每一個人身上,無論老少。”

    美國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感嘆,中國在創造一個嶄新的社會、經濟和政治體制,它的新型經濟模式已經把中國提升到了世界經濟的領導地位,而其政治模式也許可以證明資本主義所謂的“歷史的終結”,只不過是人類歷史道路的一個階段而已。

    奇跡之中,蘊含著什麼樣的力量?

    奇跡背後,揭示出怎樣一種道理?

    歷史的經驗表明,一個國家堅持什麼樣的發展觀,對這個國家的發展會産生重大影響,不同的發展觀往往會導致不同的發展結果。

    中國的發展道路並不平坦,也曾經歷曲折坎坷,最終在十年浩劫中走進了“死衚同”。

    痛定思痛。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面對重大歷史課題,中國共産黨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

    1984年,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指出,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産力,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産力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並且在發展生産力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

    9月的廣東,暑熱初消。位於順德的海信科龍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總部,一盆盆鮮花簇擁著鄧小平銅像。20年前的春天,“發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論斷,由這裡傳遍華夏大地。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前進的道路上,中國共産黨人不斷加深著對發展問題的認識。

    “中國共産黨執行的是市場經濟原則,這一點非常令人欽佩,這是世界其他國家的共産黨不曾嘗試過的,可以説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經驗。”智利激進黨副總秘書長佩德羅·內拉這樣評價。

    增長是發展的基礎,沒有經濟數量的增長,沒有物質財富的積累,就談不上發展。但增長並不簡單地等同於發展。

    “各級黨委和政府一定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探索促進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新思路新途徑。”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的精闢論斷,指明了中國發展新的航程。

    理論是實踐的總結,思想是行動的指南。

    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能夠推進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中國共産黨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形成和貫徹了科學發展觀。

    科學的思想在照亮人們精神世界的同時,也改變著人們生活的物質世界。

    從上個世紀80年代,海信科龍的創始人用錘子“敲”出第一台電冰箱,到在高速擴張中經歷挫折,轉而調整發展思路,再到如今成長為中國大型白色家電製造企業之一,這家企業與整個國家一樣,伴著“發展”的鼓點前行。

    公司總裁任立人説,從“發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學發展觀”,正是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中國道理”指導著企業的成長、轉型和發展壯大。

    十年發展,成就輝煌。但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嚴峻。

    科學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基本特徵之一。中央黨校教授辛鳴説,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確保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最根本的就是要始終把發展作為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而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

    “中國道路”指向“民族復興”

    當歷史跨入新的千年,在中國大西南,面朝北部灣的廣西欽州悄然發生著巨變。2012年底,欽州港吞吐能力將突破1億噸,跨進國際大型港口行列……

    近百年前,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把位於北部灣的欽州港規劃為“南方第二大港”。追尋前人的夢想,欽州市委書記張曉欽感慨萬千:“北部灣人‘走出大海、擁抱世界’的夙願在我們這代人手中實現了。”

    欽州港的變遷是“中國道路”的縮影。

    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在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歷史選擇了中國共産黨。在帶領人民完成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性任務之後,如何繼續帶領人民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

    這是時代提出的新的重大課題。

    30年前,經過幾十年艱辛探索,黨的十二大上,鄧小平向世界宣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從那一刻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就有了新的實現路徑。

    志當存高遠,路自腳下始。從改革開放初期提出“三步走”戰略,到黨的十五大提出面向21世紀的“新三步走”,再到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要求,復興之路的歷史方位日益明確,復興之路的實現路徑愈加清晰。

    南非的南部非洲資源觀察研究所所長卡本巴説,中國走出了一條受世人稱讚的“中國道路”,它使中國變得更加強大,人民更加富足。

    “中國共産黨總是根據時代的發展變化,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拓展。”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張宏志説。

    從“兩個文明一起抓”,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再擴展到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統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日臻豐富完善。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30多年砥礪奮進,我們實現了“三步走”戰略中的前兩步,正朝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邁進。但我們30年走過的是西方工業文明用300年走過的路程。時空濃縮,經歷黃金髮展期的中國,不可避免地面臨集中凸顯的經濟社會矛盾。

    讓腳下的道路越走越寬廣,使前進的航向始終不偏離。中國共産黨用科學發展的實踐繪就“中國道路”的新圖景。

    在“中國道路”上,更加注重質量效益、均衡持續的發展。中科院發佈《中國科學發展報告2012》指出,在從1993年以來近20年的成長中,特別是2005年以後,中國GDP質量指數的增長速率明顯加快,GDP質量明顯提高。

    在“中國道路”上,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從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到積極調整收入分配關係,從各地普遍較大幅度調高最低工資標準到連續7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從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到大力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中國交出了一張飽含深情的民生答卷。

    在“中國道路”上,更加注重科技進步和創新驅動。近年,陜西著力破解科研成果多、科技轉化率低的“陜西現象”,統籌科技資源、培育創新主體,為發展插上騰飛之翼。用科技創新助推發展,不再是發達地區的專利,也成為中西部地區的自覺選擇。

    在“中國道路”上,更加注重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作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努力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更大力度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步伐堅實有力。

    在“中國道路”上,更加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中部地區的長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已經與“武漢城市圈”一道,率先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試驗區,探索一條有別於傳統模式的工業化、城市化發展新路。各地在加快建設“兩型社會”方面不斷取得新進展。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代表著適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實現路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代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這就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偉大旗幟。”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靜如説。

    實踐已經證明,歷史還將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引領中國發展進步的唯一正確道路,科學發展之路是通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中國制度”保障“文明進步”

    “有事就找玉娟,我會珍惜大家投給我的莊嚴一票,全心全意為大家服務,讓我們的社區更祥和、文明、安全、穩定。”作為北京市石景山區人大代表候選人,八角北裏社區居委會黨委書記王玉娟,在與選民的見面會上向大家鄭重承諾。

    “我們要從4位候選人中選出3人。通過見面交流,我心裏就更有數了。”選民于志坤告訴記者。

    目前正在開展的縣鄉人大換屆選舉,是2010年選舉法修改後的首次選舉。數億選民參與其中,行使自己的神聖權利。

    “選舉法對代表候選人與選民見面等作出制度性安排,為更好地實踐人民當家作主,鞏固和完善我國根本政治制度提供了保障。”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何曄暉説。

    黨的十六大以來,伴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成熟和完善,一整套相互銜接、相互聯絡的制度體系逐步形成。

    中央黨校教授謝春濤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一重大概念的明確提出,顯示出執政黨的自信和自覺,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涵的豐富和發展。”

    制度建設關乎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和長治久安。回顧“中國道路”的發展歷程,挫折與失誤往往與制度缺失或者受到破壞有關。

    30多年前,改革開放發軔之時,鄧小平就高屋建瓴地指出: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

    1992年在視察南方重要談話中,他再次指出:“恐怕再有30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這個制度下的方針、政策,也將更加定型化。”

    回首十年,中國共産黨在自身制度建設方面率先垂范。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全會報告工作制度、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制度以及幹部選拔任用制度、巡視制度、黨委新聞發言人制度等逐步建立。

    回首十年,“尊重和保障人權”載入國家根本大法,不斷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與改革開放同行,與國家發展同步,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歷史進程,站上了新的起點。

    回首十年,舉行立法聽證會、開展執法檢查和立法後評估、圍繞難點熱點問題開展專題詢問、著力加強人大常委會自身建設和代表履職工作,國家根本政治制度展現蓬勃生機。

    回首十年,圍繞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問題進行專題協商形成制度,一大批黨外人士在各級人大、政府、政協和司法機關擔任領導職務……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進一步豐富和完善。

    回首十年,國有企業在改革中實現國有資産保值增值,民營經濟更加活躍。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更趨成熟。

    來自不同社會制度的聲音,讓“中國制度”的發展歷程表現得更為真實、客觀。德國柏林社會科學中心跨國衝突和國際制度系主任米夏埃爾·曲恩説,“最遲從金融危機以來,以中國為代表的政治制度成長起來”,“它有兩個特點:一是大不相同,二是卓有成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鮮明特點和巨大優勢在這一制度下得以充分展現——

    2010年7月5日,對廣州市眾多部門的負責人來説是個不眠之夜。這一天,廣州市政協舉行常委會議,就進一步加強亞運會軟環境建設進行專題協商。時任廣州市長的萬慶良當晚召集相關部門,對17個專題小組提出的33條建議逐項研究辦理。

    廣州市2009年在全國率先制定並實施政治協商規程,從實踐看,廣州的政治協商實現了從“關心協商”到“必須協商”,從“可以協商”到“程序協商”,從“軟辦法”到“硬約束”的轉變。

    “這就是制度的力量。”廣州市政協主席蘇志佳説。

    “中國的政治體制最重要的優點就是能夠迅速做出眾多複雜決定,而且決策結果還不錯。”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弗朗西斯·福山這樣評價。

    從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到堅持改革開放,從依法治國到社會管理創新,從維護民族團結、國家統一到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人民共同富裕,從調動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到集中力量辦大事……制度為乘風破浪的中國巨輪保駕護航。

    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傑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無論作為實踐、理論,還是作為道路、事業,最終都必須落實到制度上,才能真正做到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

    “中國精神”開拓“偉大事業”

    群山環抱,秋雨淅瀝。在9月21日聯合國國際和平日到來之際,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和聯合國機構官員齊聚太行山腳下的河南林州,與當地人一起,用藝術的形式發佈和平宣言,撞響世界和平之鐘。

    曾經是聯合國環境項目負責人的諾爾·布朗博士對記者説:“我對紅旗渠的故事及其象徵的精神早有耳聞,在‘紅旗渠精神’的故鄉舉辦國際和平日活動,可以告訴世界,精神能夠為人類提供戰勝一切困難的力量。”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一錘一釬一雙手,歷十年艱苦,在太行山峭壁上建成長1500公里的紅旗渠;到秉承紅旗渠精神,在改革開放大潮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再到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讓林州插上第三産業的翅膀騰飛太行,林州的發展之路成為“中國道路”的生動注腳。

    時代奏響新的樂章。面對改革發展的艱巨任務,面對風雲變幻的國際形勢,以怎樣的精神狀態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要靠旗幟高舉起、幹群再凝聚、力量再爆發、奇跡再創造的‘中國精神’來做一個響亮的回答!”林州市委書記鄭中華堅定地説。

    林州人的回答,充滿著中國人特有的精氣神。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時代賦予中國共産黨人光榮使命,未來向中國人民發出熱切召喚。我們必須更高地舉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要求我們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個前無古人、艱巨複雜的進程。我們唯有一如既往地解放思想,永不僵化,永不停滯,才能不斷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勝利。

    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要求我們始終不渝地推進改革開放。海外輿論認為,中國吸取了西方的有益經驗,結合具體國情,逐步進行政治經濟體制改革,走出了一條符合自己國情的改革道路。而在中國農村改革發源地安徽小崗村,那裏的人們依然堅信“紀念改革的方式就是繼續深化改革”。

    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要求我們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繼續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繼續改善人民生活、增進群眾福祉,兢兢業業、攻堅克難、信心百倍地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和風險。

    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還要求我們必須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全面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制度建設,提高執政能力,永葆先進本色,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強領導核心。

    金秋的北京,天安門廣場遊人如織。站在巍峨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前,注視著巨大的漢白玉浮雕,從“虎門銷煙”到“五四運動”再到“勝利渡長江”,中國人民百多年來為追求民族獨立、國家富強所走過的道路呈現在眼前。

    不遠處,兩塊超寬電子屏上“熱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三週年”“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的標語,將中國共産黨人的使命又一次鐫刻在時代的坐標上——

    未來5年,要為到2020年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到本世紀中葉,新中國成立100年時,中國將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從日益清晰的“中國道理”,到愈加寬廣的“中國道路”,從關係根本的“中國制度”,到激發力量的“中國精神”,時代的選擇彰顯著偉大旗幟的光輝,指引著中國人民在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闊步前進!(記者 劉思揚、霍小光、張宗堂、華春雨)

國情與使命——黨的十六大以來經驗與啟示述評之五

    新華社北京11月1日電 新華社記者

    馬克思説,一切都取決於它所處的歷史環境。

    2002-2012,在歷史的標尺上,中國發生了怎樣的國情演進?

    這是一個巨變的十年--

    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城鎮化率過半、覆蓋13億人的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形成……中國已站上一個新的歷史起點。

    巨變的背後是未變的國情--

    人均國內生産總值依舊在世界百名左右、城鄉鴻溝仍存、資源環境壓力猶在……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平衡,中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大與小、快與慢、強與弱、富與窮--仿佛一枚硬幣的兩面,這就是真實的中國。

    十年很長,但也很短。經濟社會在變,中國的基本國情沒變;形勢環境在變,中國共産黨人肩負的使命沒變。 >>>詳細內容

民主與民生——黨的十六大以來經驗與啟示述評之四

    新華社北京10月31日電 新華社記者

    歷史,總是在回望中意味深長。

    2002——2012,黨的十六大以來的輝煌十年,蘊含著怎樣的醇厚與綿長?

    如果説十年的發展譜就了一曲壯美的樂章,那麼民主與民生就是雙重變奏,緊扣著以人為本的鮮明主題。

    如果説十年的進步開闢出一片新的歷史星空,那麼民主與民生猶如奪目的雙子星座,交相輝映,映照出一條科學發展的崛起之路。

    發揚民主,改善民生,十年點點滴滴的積累,匯成奔騰的江河。這是一條歷史之河,留下前人艱辛探索的腳步;這是一條未來之河,給予後人深刻的啟迪。

    民主與民生的課題,時代迫切需要回答,答案在歷史的回聲裏,在未來的呼喚中…… >>>詳細內容

 
 
 相關鏈結
· 福建各界群眾熱盼黨的十八大:和諧發展 共鑄輝煌
· 廣東省動員部署深入做好黨的十八大安保維穩工作
· 世界了解盛會的窗口——十八大新聞中心啟用側記
· 十八大新聞中心啟用 境外報名採訪記者大幅上升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