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齊中熙、樊曦、錢春弦)2012年,按照“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要求,中國將拉動經濟增長與保障改善民生相結合,在國際金融危機艱難的環境中,民生繼續得到改善。
然而,作為一項惠及13億人的浩大工程,民生工作任重道遠。在為民生亮點欣喜的同時,我們更要直面難點,努力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亮點令人欣喜
進入10月,東北轉涼,哈爾濱市民韓英在這時從低矮的棚戶區搬進了100多平方米的溫暖新居。
“我家住了20多年平房,夏天潮、冬天冷,下水管道都得自己挖。如今通過政府的棚改政策,搬入100多平方米的大高層,這生活用翻天覆地來形容絕不為過。”
改善民生始終是中國政府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2012年,在一系列民生措施保障下,中國人的“幸福指數”繼續提高:
就業持續穩定,前三季度城鎮新增就業1024萬人,實現全年目標的114%;
截至9月底,城鄉居民兩項養老保險的參保人數達4.49億人,加上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總計覆蓋超過7億人,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社會養老保險體系;
1至10月份,全國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新開工722萬套,完成投資10800億元,基本建成505萬套,提前完成年初預定的500萬套任務;
物價調控收到明顯效果,CPI前三季度同比上漲2.8%。
“我國在財政支出,尤其是民生領域的支出不斷加大。今年前10月,教育、醫療、住房保障支出等民生重點領域得到保障,都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長。”中國社科院財貿所研究員楊志勇説。
難點不容回避
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數據,以農民人均純收入2300元計,到去年底,我國扶貧對象約1.28億人。同時,隨著城市不動産等價格上漲,城市中低收入居民仍面臨不小負擔。
在亮點頻閃的同時,難點亦不能回避,很多“亮點”也恰恰是民生工作中的“難點”。尤其是在經濟穩步增長的背景下,一些民生領域建設仍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願望與期待。
——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仍未出臺,縮小城鄉、行業收入差距任重道遠。
“改革的難點是如何理順社會分配關係,特別是理順壟斷行業和非壟斷行業的收入分配關係,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理順城鄉收入分配關係,以及資本所有者、經理層與一般職工的收入分配關係。”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説。
——房地産調控初見成效,但仍不穩定。
一方面,一些大中城市商品房價格仍處高位,且近來出現上漲趨勢。另一方面,保障房建設還面臨建設管理諸多難題。如何調動社會資本參建保障房的積極性,如何確保工程質量安全和分配公平等,都在考驗著決策部門的智慧和勇氣。
——養老、醫療保障等雖實現廣覆蓋,但仍處低水平。
“在社會保障領域,現在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網已基本建立,但保障的水平比較低,很多還實現不了全國統籌,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説。
讓更多難點轉化為亮點
保障和改善民生,讓更多難點轉化為亮點,既是黨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眾的期望和奮鬥目標。
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最近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也明確,“要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展望2013年,經濟社會發展具備很多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同時面臨的困難仍然較多,各種挑戰不能低估。保障和改善民生,讓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就是要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克服前進困難,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最近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城鄉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穩步提高社會保障統籌層次和保障水平,發展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加強房地産市場調控和住房保障工作,強化社會服務和管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明年的經濟工作,要穩增長、調結構、抓改革,最終落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説。
莊健也認為,百姓就業更充分,社會保障水平更高,住房改善,就學、就醫更方便,這些將大大提高增長的包容性,讓更多人分享到經濟發展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