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告別“板夾泥”—內蒙古保障性住房建設工程巡禮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01月05日 18時41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呼和浩特1月5日電(記者柴海亮、張玥)隆冬時節,記者來到內蒙古自治區阿爾山市伊爾施鎮。這個大興安嶺腳下被冰雪覆蓋的小鎮,猶如一個童話世界。走進天元小區,隨便敲開一戶人家,室外零下三十多攝氏度的嚴寒與保障房內的溫暖如春形成鮮明對比。

    “再不用住板夾泥的房子了,再也不用為過冬取暖發愁。”家住天元小區的徐貴軍的“夢想”隨著大興安嶺棚戶區改造工程,全都實現了。

    今年50歲的徐貴軍是阿爾山林業局桑都爾林場的護林員,一家三口在林區的板夾泥房一住就是20年。“你可不知道那板夾泥房,四處漏風不説,做飯、取暖都得自己燒煤。”

    徐貴軍説的“板夾泥”房是林區的“特色”。阿爾山市伊爾施鎮地處大興安嶺西南山麓,曾經是重要的木材産區之一,當地林業職工就地取材,用木材和膠泥蓋起“板夾泥”房子。但這樣的房子不保暖,還存在火災隱患。

    2009年起,阿爾山市全力推進棚戶區改造工作,僅在徐貴軍住的天元小區,就有1100多戶林區職工享受到保障性住房的好政策。

    “如果不是棚戶區改造工程,像我們林業職工,想住樓房是做夢。”徐貴軍説:“林區的冬天零下三四十度,屋裏打盆水,沒一會就結冰。遇到下雨下雪,屋外的泥濘路沒法走。”

    徐貴軍的話一點都不誇張。曾幾何時,提起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就是貧窮落後的代名詞。自1952年開發建設以來,林區一直堅持邊生産、邊建設,先生産、後生活,基礎設施建設欠賬嚴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夏天雨水倒灌,冬天四壁白霜”成為林區居住環境的真實寫照。

    徐貴軍算了一筆賬:他一套72平方米的樓房只花6.6萬元,如果按市場價計算,這套房子至少要15萬元。“我和愛人每月工資加起來不到3000元,想住上這15萬的樓房,那不是做夢嗎?”徐貴軍説,如今住上樓房,用水、用電、取暖很方便,比買煤和燒柴都划算!

    距離阿爾山以北300多公里的滿洲裏市扎賚諾爾區,2000多戶低保戶同樣享受著保障性住房帶來的陣陣暖意。

    對家住滿洲裏市扎賚諾爾區的趙洪興來説,2012是個“幸福年”。

    今年52歲的趙洪興患有小兒麻痹,嚴重萎縮的雙腿讓他無法行走。2012年,他搭上保障房的幸福列車,社區考慮到他行動不便,特意安排一樓的房子給他。

    還沒等記者開口,趙洪興就打開話匣子,説起保障房的好處。

    趙洪興告訴記者,他以前都是租住別人家的涼房或車棚,也就是有個遮風擋雨的地方,根本稱不上是家。“我活了50多歲,頭一次住上這帶暖氣的房子,還有天然氣、電磁爐,用起來別提多方便。”

    在趙洪興所在地滿洲裏市扎賚諾爾區第二街道辦事處,4120戶10944人中,607人是殘疾人。辦事處結合他們的實際情況,將殘疾和年紀大的低保人群安排在較低的樓層。出於人性化考慮,裝修時在門檻處安裝了緩坡裝置,方便輪椅進出,並在必要位置安裝了扶手和欄杆。

    “今年流行問‘你幸福嗎?’,我最大的‘幸福’就是住上這房子!”陽光透過窗子照在趙洪興臉上,他笑成一朵花。趙洪興説,社區正在建一個康復中心,以後會有專門的志願者定期帶他們去做康復治療,日子越來越幸福。

    徐貴軍和趙洪興兩家生活的變化,是內蒙古眾多享受保障性住房政策百姓的縮影。據了解,2012年,內蒙古新開工各類保障性住房29.1萬套,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目標任務1.3萬套,基本建成13.8萬套,數萬戶居民喜遷新居。

 
 
 相關鏈結
· 內蒙古今年將完成27.77萬套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
· 內蒙古2011年將完成27.77萬套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
· 2011年內蒙古保障性安居工程開工超過48萬套
· 內蒙古確保保障房建設資金和用地到位、質量達標
· 內蒙古:嚴格按5%-7%從土地出讓金提取用於保障房
· 內蒙古自治區2011年建保障性安居工程44.54萬套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