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2月24日電(“新華視點”記者李偉 吉哲鵬)元宵節過後,不少企業和用人單位又將遭遇“用工荒”困局。記者最近在湖北、雲南和四川等地調查發現,目前我國農民工群眾正在出現三大轉變:主體從“農民工”到“民技工”,訴求從“吃飽飯”到“要體檢”,發展從“討工資”到“要身份”。
地方政府和企業如果不應對這些新變化,忽視農民工權益維護與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將有可能遭遇農民工“用腳投票”。
從“農民工”到“民技工”:産業工人之路漸行漸近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當前農民工群體對自身定位由亦工亦農正在向非農就業轉變,之前“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過客心理轉向在務工地區長期穩定生活,對職業角色的認同逐步向産業工人邁進,越來越多農民工正在轉向“民技工”。
在我國龐大的水電工程建設隊伍中,農民工所佔比重普遍超過50%。他們通過勞務派遣、協作隊伍、臨時招聘等方式加入水電建設大軍,常年在深山峽谷從事高強度勞動。一個水電工程建設往往要持續數年甚至十幾年,農民工隊伍相對穩定。
位於四川省雷波縣和雲南省永善縣接壤的溪洛渡水電站2003年開工建設的,在建綜合規模世界最大。“溪洛渡工程建設者中農民工達4200人,佔建設者總數的50%-60%,已經成為工程建設的主力軍。”三峽集團公司溪洛渡工程建設部壩管部主任張坤華介紹,在施工一線從事灌漿、築壩等操作的基本上都是農民工。
記者發現,在溪洛渡、向家壩等水電站建設工地,農民工的稱謂已悄然變成了“民技工”,一些工作時間長、技術好的農民工備受企業重視。“以前是一兩年就換個地方,現在是長期在水電行業扎了根。”已經在水電行業工作多年的“民技工”閔芝祥説。
在記者採訪的20多名農民工中,大部分參與水電工程建設的年限超過了5年。42歲的農民工陳彬姚已在水電行業工作了14年。“我一路跟著水電工程走,十幾年來就是從一個工地轉到另一個工地。我身邊的許多農民工兄弟也是這樣,不管跳到了哪個施工單位,反正離不開水電行業。”陳彬姚説。
“將‘農民工’改為‘民技工’就是為了體現尊重和認可,對農民工群體更加關注和重視既是其自身的要求,也是保持水電建設隊伍穩定的必然選擇。”溪洛渡工程建設部黨委書記張世保説。
從“吃飽飯”到“要體檢”:軟性因素不再可有可無
一些勞務經紀人告訴記者,現在農民工流動的原因除了“吃口飯”外,以前幾乎不被考慮的職業健康、技能培訓、文化生活等軟性因素也成為就業的重要條件。
在主要為施工單位員工和周邊移民服務的宜賓縣人民醫院向家壩分院,記者看到數十位農民工正在體檢,他們拿著自己的體檢表排隊進入內科、外科等診室。
“醫院業務量從2009年的二三十萬元增長到2011年的300多萬元。”宜賓縣人民醫院向家壩分院院長王月康説,除了施工單位組織農民工進行上崗前統一體檢外,很多農民工也主動來檢查、復查,越來越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了。
在溪洛渡工程建設部急救中心文件櫃裏,記者看到幾百份農民工健康檔案表,詳細列出了血壓、肝功能等各項檢測數值,超出正常範圍值的項目加以特殊標注,注意事項一欄寫明醫囑和建議不能從事的工種。
農民工楊遠福感慨道:“以前的願望就是吃飽飯、拿到工資,現在我也希望單位能經常給檢查身體,萬一有病別耽誤了。”
除了關注自身健康之外,農民工對於豐富文化生活的願望更加強烈。在溪洛渡水電站農民工營地圖書室,記者看到借書登記簿上已經寫了厚厚的幾十頁,《亮劍》《名人名言》《二十幾歲改變男人的一生》等書籍受到農民工歡迎。
與此同時,農民工渴望技能培訓的訴求也愈加強烈。但隨著各地“用工荒”的到來,建築、水電工程參建單位內部也出現了互相爭搶嫻熟技工的現象,一些單位因為害怕“替別人培養骨幹”而不願意下力氣投入農民工培訓。
從“討工資”到“找身份”:生存權、保障權、發展權一個都不能少
當前用工緊張形勢不斷加劇,加之手機、電腦等信息工具更為普及,農民工能迅速了解到各行業間的工資水平,一旦感覺偏低就會去別的單位。記者發現,除了待遇和福利外,“找身份”成為一些農民工更為關切的話題。
“現在一線工人最少每月能拿3000元以上,技術含量高的工種每月工資能超過萬元,這是我們長期在水電行業幹活的主要原因。”今年40歲的水電四局農民工張福林如今已是工程隊的副隊長,他每月能拿到7000多元工資。
解決“溫飽”問題後,農民工期盼解決不同身份勞動者之間的待遇、權利等方面的差別。記者發現,施工區給農民工提供的權益保障和養老、醫療、子女就學等由社會提供的合法權益保障銜接不暢。
“在城鎮打工的農民工參加的是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假如要轉移回農村,存在參保繳費標準不一致、養老待遇不一致問題。”昆明市社會保險局副局長馮瑋介紹,其中建築行業務工人員參保多是工傷保險,因為其用工關係複雜,監察難度也很大。
“雖然工資越來越有保障,但很多實實在在的差別還是讓大家感覺低人一等。我們最希望能夠穩定下來,也成為‘單位人’。”來自雲南省的農民工劉明全説,身份差別主要體現在穩定性、社保、福利、政治待遇等方面。
針對農民工管理中存在難題和農民工訴求變化的新趨勢,三峽集團探索統一用工、統一食宿、統一培訓、統一勞保、統一支付、統一體檢、統一表彰的“七統一”管理服務模式,農民工投訴、討薪個案大幅減少,用工隊伍日益穩定,一批農民工成長為組長、班長、隊長、科長,正逐步實現身份轉化。
“以前只想能吃飽飯,下班回來洗個熱水澡,沒想到自己能當上單位的‘幹部’,還把老婆孩子都帶到了身邊,工作的勁頭更足了。”從編外砼工當上澆築隊隊長的“80後”農民工付強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