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雲南:城鎮上山農民進城 守耕地紅線 托民生底線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04月14日 07時14分   來源:人民日報

    “滇中糧倉”宜良縣給記者推薦“看點”:近年來,縣工業總産值翻了一番,壩區基本農田面積同時增加近5萬畝,還開展了“工業反哺農業”試點。

    宜良縣的“看點”,是雲南省“城鎮上山、農民進城”政策的一個注腳。

    “城鎮工業山坡建,良田美景留子孫。”從2011年9月至今,雲南省新型城鎮化的探索已進行一年半了,城鄉經歷了怎樣的變化?“人的城鎮化”如何實現?近日記者來到昆明市宜良縣和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古城區,觀察雲南用地上山的實踐成效。

    守住“紅線”:讓城市和鄉村“和諧共處”

    雲南平地只佔6%,城鎮化率比全國低10多個百分點,加速工業化、城鎮化和保護耕地紅線之間的現實矛盾擺在面前。宜良縣搞工業上山,就經歷了一個從“事件”到“經驗”的“悲喜交加”過程。

    2011年,宜良頻頻處在違規用地的“被告席”上。一開年,狗街鎮龍華村村民就因徵地不斷上訪;4月底,在耕地裏開挖“千畝人工湖”事件被國務院糾風辦和國土資源部調查;與此同時,北古城鎮大薛營村村民也在因徵地上訪……

    困擾之際,宜良把眼光從壩區轉向了佔國土面積85%的山地。但在當時,因政策不明,“上山”也有違規的地方,宜良一面認真對待上級檢查,一面因地制宜:將原定在大薛營的飼料基地挪到了山上。

    比之宜良縣,玉龍縣的土地更金貴。作為旅遊城市,麗江市對田園風光的保護也更嚴。曾經一個投資20億元的項目擬在拉市海片區的壩子裏開建,開發商把徵地保證金都交了,麗江市的新規卻界定“此地不得開發”,玉龍縣只能眼巴巴看著煮熟的鴨子飛走。

    從1996年到2009年,雲南省的274萬畝建設用地中,有204萬畝落在了壩區耕地裏。2010年全省10平方公里以上的壩子,已被建設用地佔用近三成。走符合雲南實際的城鎮化道路,就得跳出“發展必佔農田,城鄉此消彼長”的老思路,把目光轉向別處。

    雲南省國土資源廳總規劃師趙喬貴告訴記者,歷史上雲南各族人民就很珍視壩區農田,蓋房子都在山腳下,捨不得邁向田地一步。

    2011年9月,雲南省召開“保護壩區農田 建設山地城鎮”大會,提出“守住紅線、統籌城鄉、城鎮上山、農民進城”,轉變建設用地方式,嚴格保護耕地尤其是壩區優質耕地,用好用足國家低丘緩坡地綜合開發試點省土地政策,引導城鎮、村莊、工業向適建山地發展。

    用地上山,讓雲南壩區耕地中基本農田增加了300多萬畝,保護率提高了15個百分點;而全省到2020年建設用地的總規模也增加了260多萬畝。從此,宜良縣用地上山從“事件”成了“經驗”。玉龍縣也不再“兩難”——到2020年,該縣耕地保有量為4.41萬公頃,比上級下達的指標還多0.42萬公頃,基本農田比上級下達的多0.17萬公頃,而建設用地規模卻新增了3000公頃。雲南城鎮化和農業發展,城市和鄉村,從“此消彼長”變成“和諧共處”。

    保住“綠線”:城在山中,房在林中,人在綠中

    城鎮上山守住了“耕地紅線”,還要保“生態綠線”。雲南省提出“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建則建”,打造與自然地貌融合的城鎮風貌,讓“城在山中、房在林中、人在綠中”,而非“把樹砍了蓋房子”。

    麗江火車站,雄踞在蒼翠的五台山下,一派納西族建築風格。站在站前廣場上,阡陌縱橫的麗江壩子盡收眼底,天氣晴好時,可遠眺玉龍雪山,好一座“觀景車站”!可有誰想到,腳底下的廣場是“削峰填谷”來的,之前是一片荒地、垃圾場和墳場。

    生態保護,知易行難。麗江火車站歷經三次選址,前兩次車站都計劃設在壩區,鐵路線橫穿沃野田疇。可挪到五台山片區,光建設成本就增加了1億多元,全由地方承擔。加上周邊設施配套,雲南省為麗江火車站多掏3億元,其中麗江市拿了8000萬元,玉龍縣拿出2000萬元,玉龍縣的領導為這2000萬元“撓破了腦殼”。但今天看來,正如在此遊覽的旅客所言:“多花了幾個億?值!”

    來麗江旅遊,很多人喜歡束河古鎮的清靜自然。其實,束河的生態承載能力也已到極限。如今在束河古鎮以西的半山腰,一個集新農村示範區、鄉村旅遊區、養生休閒區為一體的紅山項目正在建設,項目佔地總面積4000多畝,其中建設用地不到1/4。在這裡,上千年的櫟樹、大片的原生林被完整保護,建築、人與自然融為一體。開發商把田地租過來又交給農民種,還發補貼,條件是只能做生態有機的觀光體驗農業。

    玉龍縣實行“原生林地保護”,開發中3米以上的原生林須保留七成以上,縣裏專門抽出40人到項目工地實地監管。同時堅持先生態、後城鎮,先規劃、後開發,保留綠地、建設荒坡,嚴控上山用地的建築高度和綠化率。也在五台山上的翔鷺酒店項目,271棟住宅依山就勢,在樹林中若隱若現。

    即便從眼前看,生態保護也並非全是“賠本買賣”。麗江火車站的建設也帶動了五台山片區開發,玉龍縣將156畝建設用地分成17宗地塊,公開拍賣吸引社會投資,平均每畝地拍出47萬元,又回頭用於投資基礎設施配套建設。

    托住“底線”:為村民“蓋兩床被子、穿十件衣服”

    雲南農村人口居住十分分散,13萬個自然村遍佈山坡谷底。城鎮化和城鎮上山的過程,也是讓農民下山向城市或宜居地集中,實現“城鄉統籌”的過程。

    宜良縣北古城鎮先覺村,七成多土地被“上山”的工業園區佔用。為協調好經濟發展和農民利益,宜良縣給先覺村1111名村民“蓋兩床被子、穿十件衣服”,即整村疊加一個集體居民戶口,讓他們兼具農民和居民兩種身份,保留作為農民享有的土地林地、宅基地、集體資産收益、惠農補貼和計劃生育五項權益,同時享有城鎮居民就業、養老、醫療、教育和住房五項保障。

    黨總支書記楊勇介紹,先覺村原來在鎮裏拖後腿,如今路燈、公廁一應俱全,道路硬化、村社美化,蓋新房的人家到處都是。先覺社區更大的變化是群眾的變化,從不會做生意到如今去附近的工業園區搞餐飲、開商店,從有錢存銀行到學會買商業保險。已經轉為“城裏人”的陳雄艷説:“不種地了,保障有了,生活比以前要好過了。”

    先覺社區建起了“社區服務站”,對群眾來説,最大的收益是失地農民保險和養老保險。作為宜良縣的“試點”,先覺村居民每月可領取失地農民保險360元,養老保險160元,兩項合計比其他村多出200元,縣裏為先覺社區試點每年總投入近280萬元。在教育方面,村裏孩子也可以到縣城的小學讀書。村民李志勇搬到了縣城裏謀生,享受到城裏的教育待遇,兒子李金霖正在縣城清遠小學讀書。

    為保護好農民利益,玉龍縣在城鎮化過程中則通過“返還地”為失地農民留足發展空間:依法補償後,再將10%的徵地返還給村集體,“返還地”可用來聯合開發或租賃,給農民穩定的保障。10年來,玉龍縣徵用土地2萬多畝,2000多畝“返還地”為失地、少地農民營造了在城鎮化中的“避風港”。

    城市化的核心是人的轉變。為了化解進城農民的“前瞻之愁、後顧之憂”,和先覺村的農民一樣,雲南省進城農民正享受著“蓋兩床被子、穿十件衣服”的保障政策。目前,戶口“農轉城”迅速推開,截至2012年底,全省轉戶人數已高達260萬人,“兩床被子、十件衣服”的其他保障政策也在逐項落實。 

 
 
 相關鏈結
· 李克強考察時強調:以農業現代化支撐新型城鎮化
· 國開行與安徽省政府共同推進安徽新型城鎮化建設
· 專訪民政部副部長戴均良:新型城鎮化要有新舉措
· “太陽能小鎮”探索新型城鎮化模式
· 人大代表熱議農業大省河南的新型城鎮化路線圖
· “新”在哪——代表委員三論“新型城鎮化”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