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中央媒體赴一線報道蘆山抗震救災體現社會責任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04月26日 07時05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4月25日電 自4月20日蘆山地震以來,人民日報等中央17家主要新聞單位先後派出500多名記者奔赴災區一線採訪報道。以實際行動踐行本月16日中國記協與25家中央和地方媒體共同發起的“為中國夢傳遞正能量”倡議,彰顯媒體社會責任。

    5天來,記者們在通訊受阻、交通中斷、余震不斷的條件下,不顧個人安危,第一時間趕赴震中地區,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高度的職業精神,克服居無定所,採訪、報道條件異常艱苦等困難,深入救援指揮機構、救援現場、醫院、受災群眾安置點,近距離採訪救援隊員、普通志願者、當地群眾、部隊官兵、醫療人員,發回了大量時效性強、現場感強、有深度、有影響力的鮮活報道。這些來自一線的報道真實全面地反映了抗震救災情況,成為災情報道權威信息源,為中央決策部署提供重要參考和依據,為有力有序有效地開展救援工作,引導民眾調整心態,積極理性面對災情傳遞了巨大的正能量,體現了中央主流媒體在重大突發事件中輿論引導和社會公信力,在抗震救災進程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正面作用。

    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連續五天直播蘆山地震災區的現場報道。通過央視國際視頻通訊公司發佈的相關視頻素材被境外563個電視臺(頻道)採用3602次。中央電台中國之聲自20日上午10時開播持續72小時的《雅安緊急救援》特別直播,全面報道各方抗震救援實時進展,針對災區收聽需求,播出雅安方言服務信息,加強專家解讀和心理疏導。第二批赴災區的記者還隨身帶去200臺全波段太陽能手搖充電收音機,充分發揮廣播在突發事件中的應急作用。新華社記者在震後13分鐘就從成都出發前往雅安,是首批進入通訊、交通中斷的震中地區的中央媒體記者,並於當晚就在蘆山縣成立新華社地震報道前方指揮中心。震後3天,新華社趕往震區編輯記者共133人,播發各種稿件3300余條,微博發稿880條,其中多篇為國內外主要媒體首發報道。

    人民日報記者采寫的《生命救援:及時 有序 高效》,突出各方救災力量與時間賽跑,全力救援受災群眾的努力,組織骨幹力量撰寫刊發《從汶川到蘆山,一個民族的砥礪前行》、《震後蘆山為何能“定下神來”》等評論,以感性的文字與理性的分析,深入闡釋以舉國之力應對災難所體現的中國道路、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光明日報《災情就是命令 生命高於一切》系列評論充分展示了中央主流媒體的人文關懷。經濟日報記者采寫的《災區群眾不等不靠團結自救》生動反映震中龍門鄉受災群眾積極自救互救事跡;《不需指令 隨時救治》、《多爭取一秒 多搶救一人》報道醫務工作者、武警戰士爭分奪秒搶救危重傷員的感人瞬間。

    經濟日報社記者郝立東在從蘆山縣趕赴災情最嚴重的寶盛鄉時,積極協助救援隊勘察分析地形環境,被滑落的巨石砸傷右腿,造成右腿腳踝和膝蓋兩處骨折。中央電臺記者潘毅步行數十公里,經歷了搭乘運輸船、拖拉機、摩托車甚至挂在鏟車外側的艱險,途中堅持不斷連線報道生命之路的進展情況。他發回的《記者艱險深入寶興縣,歷時10小時目睹多次滑坡》等錄音報道被媒體大量轉載。中國日報記者安百傑連續工作20小時,在余震中協助群眾疏散時被踩踏受傷。

    在蘆山地震的報道中,中央主要新聞媒體記者飽含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秉承不畏艱險、堅守一線的職業精神,充分體現了以實際行動響應倡議號召,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為實現中國夢傳遞正能量,積極承擔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職責和使命的自覺性。

 
 
 相關鏈結
· 在蘆山抗震救災中犧牲的楊波、李堂東被批准為烈士
· 新聞辦介紹蘆山"4•20"7.0級強烈地震災情及抗震救災情況
· 地震局發佈四川蘆山"4·20"7.0級強烈地震烈度圖
· 蘆山地震:蘆山震區降雨暫歇 氣溫逐漸走高
· 四川雅安蘆山震後72小時記錄:郵政業在行動
· 郵政業積極投入四川蘆山“4•20”地震搶險救災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