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6日電(記者 劉錚、韓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6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2013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會議確定今年在行政體制、財稅、金融、投融資、價格、民生、統籌城鄉、農業農村、科技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加大改革力度。
“這次提出的年度改革重點,最大的特點是直擊要害、務實可操作。比如,行政審批、預算、利率市場化、鐵路投融資體制等改革,都是有針對性地解決當前突出矛盾,順應了社會各界的熱切期待,體現了政府推動改革的堅定決心。”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諮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説。
王軍指出,國務院常務會議對今年改革重點工作的安排有新意,而且操作性很強,讓相關部門在實際工作中有“抓手”,也讓社會公眾明白如何參與其中。例如,會議在部署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時明確提出,“支線鐵路、城際鐵路、資源開發性鐵路所有權、經營權率先向社會資本開放”,這就給今後民間資本進入鐵路打開了大門、鋪設了道路。
在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方面,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在第一批取消和下放71項行政審批項目等事項基礎上,再取消和下放62項行政審批事項;在財稅領域改革方面,會議提出下力氣推動建立公開、透明、規範、完整的預算體制,形成深化預算制度改革總體方案,擴大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範圍等;在金融改革領域,會議要求穩步推出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措施,提出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操作方案等。
“從這次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的今年改革重點看,改革的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市場化取向特徵非常鮮明。”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認為。
當前中國經濟的活力受到制約,根子在於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仍未得到充分發揮。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高培勇認為,當前中國如何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主要在政府,推動政府自身改革是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財稅體制直接關係政府職能、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突破口之一。
“向政府自身的權力‘開刀’很難,但要增強市場活力又必須這麼做。通過行政審批制度、財稅制度以及機構改革,儘快把政府職能轉向創造良好市場環境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務上來,以充分激發中國經濟的活力。”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説。
國務院常務會議還提出,建立健全居民生活用電、用水、用氣等階梯價格制度;繼續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深化公立醫院改革;研究新型城鎮化中長期發展規劃,分類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完善相關公共服務及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現代農業,建立健全農村産權確權、登記、頒證制度;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産學研協同創新政策。
“這些改革部署,既是今年的改革重點,更是著眼長遠,致力於改善中國經濟社會的‘基本面’,增強發展後勁,是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今年改革的又一大突出特點。”王軍説。
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聶高民認為,深化資源性産品價格改革,是為了充分發揮價格杠桿對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節能減排、推動轉型升級的決定性作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是為了健全社會保障網,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要挖掘中國經濟最大的內需潛力,要把傳統農業大國變成現代化國家,根本上要改變城鄉二元體制;在資源瓶頸突出、勞動力成本攀升的新情況下,中國經濟未來的競爭力靠科技創新,科技創新體制改革對未來發展至關重要。
“下一步要真正按照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儘快出臺今年改革的具體實施方案。只要能夠認真落實,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經濟的活力能夠受到極大激發,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大有希望。”王軍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