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17日電(記者王宇、王培偉)中國人民銀行新近發佈的數據顯示,前4個月我國社會融資規模達到近8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多出3萬多億元,再度刷新歷史紀錄。並助推4月末廣義貨幣M2增速達16.1%,創出26個月來的新高,顯示出貨幣擴張的強烈衝動。
但與此同時,相應的經濟指標並未出現大幅反彈。統計局數據顯示,4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9.3%,比3月份略微回升0.4個百分點。
那麼,充沛的資金究竟涌向了何方,背後折射出中國經濟怎樣的矛盾問題,市場充滿疑慮。
“當前社會融資規模雖然十分巨大,但形成增量的部分越來越低,很多資金的投放屬於借新還舊,維持原有債務的存續。”中國社科院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劉煜輝説。
根據劉煜輝的觀察,當前一些企業把從銀行體系獲得的資金轉為存款,在實體經濟面前“按兵不動”,相當一部分資金並未轉化為投資進入到製造業領域。
央行的數據從側面佐證了專家的判斷。數據顯示,繼一季度工商企業存款增加1.61萬億元後,4月份企業存款又增加超過3000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縮量減少,今年以來企業存款這一數據的大幅增加,頗值得市場回味,折射出當前企業資金駐紮在實業門口按兵不動的尷尬現實。
也有分析人士認為,在製造業産能過剩、股票市場始終低位徘徊的背景下,8萬億元的社會融資規模,可能有一部分已涌入房地産市場。
目前雖無法判斷究竟有多少金額進入樓市,但從統計局日前發佈的4月份房地産開發企業到位資金情況可一窺端倪。
數據顯示,前4個月房地産開發企業到位資金35602億元,同比增長33.5%。事實上今年以來,房地産開發企業到位資金量同比增速大幅飆升,平均增幅在30%左右,與去年同期的5%左右的增幅形成鮮明對比。
“鋻於産能過剩問題以及增長前景的不確定性,企業沒有很強的投資意願。”瑞銀證券經濟學家汪濤也認為,在部分銀行貸款可能被用於償還現有債務的同時,也有一部分資金可能已流向房地産市場。
一方面大量資金在實體經濟面前“按兵不動”,另一方面卻暗度陳倉進入到房地産領域,這或許是當前銀行資金新的流動路徑。
分析人士認為,當前資金流動之所以呈現出這樣的新變化,這與當前的經濟運行大背景有關:一方面是企業經營困難、負債加重,工業製成品價格的持續走低;另一方面則是外部流動性過剩、熱錢涌入、國內資産價格保持高位,二者反映了當前我國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日趨背離,暴露出的是當前中國結構嚴重失衡的沉疴痼疾。
對此專家表示,要減輕製造業企業經營負擔,打破壟斷鼓勵民間投資,同時還要加大經濟結構調整的力度。
“中國經濟問題的根源,在於結構性瓶頸所導致的民間投資的消失。試圖通過信貸政策來解決結構性困境,通過公共開支替代民間投資。這種做法可以暫時墊高增長,但是無法帶出可持續的增長動力,要想將經濟重新推入過去我們習以為常的欣欣向榮的軌道,結構改革不可避免。”瑞信證券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