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青島5月21日電(記者張旭東)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21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正在籌備第二批潛航員的選拔和培訓,第二批潛航員計劃招收6名,其中包括2名女性。
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劉峰介紹,第二批潛航員的選拔將經過基礎知識、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等各方面的考核,今年9月至10月將確定6名人選並進行培訓,培訓需要1至2年。
劉峰還對今年“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試驗性應用航次進行了介紹。“‘蛟龍號’母船‘向陽紅09’將於6月5日從青島起航,赴江陰搭載潛器後,開始為期110余天、3個航段的試驗性應用航次。”他説。
劉峰介紹,第一航段將在南海執行“南海深部科學計劃”,對南海海底地形形成、發展等進行調查,研究南海對我國的氣候影響,並對潛器的一些新增性能進行測試;第二航段將赴我國在太平洋的多金屬結核礦區進行地形、生物和多金屬結核分佈等項目的調查,這個調查區域將來也是我國試採的區域;第三航段將赴我國在太平洋申請的富鈷結殼礦區進行生物資源和環境等方面的調查。
“今年這個航次的突出特點是將有科學家隨潛器下潛,因為‘蛟龍號’就是為了服務科學家的科學調查,因此這個試驗性應用航次將逐漸開始安排科學家下潛。”劉峰説,“現在申請隨潛器下潛的科學家有將近20人,也有女科學家,他們將在無錫接受一個星期的培訓。”
劉峰介紹,科學家的潛器培訓不會像潛航員培訓那樣複雜和系統,只是對潛器的一些認識和應急操作,目的是防止萬一潛航員出現突發情況,科學家能完成拋載等操作,保證潛器順利上浮。科學家下潛主要還是完成科學調查,正常情況下潛器操作和安全都是由潛航員負責,科學家只是“乘客”。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歷經10年研發和海試,去年6月在馬裏亞納成功下潛至水下7062米,達到了其設計最大下潛深度,從實驗轉至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