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中國科學家8月將搭乘本國潛水器進行"大洋第一潛"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07月28日 10時51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向陽紅09”船7月28日電(記者 余曉潔)“8月初,中國科學家將搭乘本國潛水器進行‘大洋第一潛’,五彩繽紛、神秘莫測的大洋深海生物令人期待。”“蛟龍”號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二、三航段的首席科學家王春生28日對新華社記者説。

    如果海況良好、身體條件許可,這位國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的海洋生物學家有望成為“大洋第一潛”的科學家。連日來,王春生接受了模擬艙拋載應急訓練,並進入真艙內熟悉環境,為下潛充分做好準備。

    “蛟龍”號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第一航段期間,科學家們在我國南海冷泉和海山區收穫頗豐,採集到很多樣本。與第一航段相比,“蛟龍”號二、三航段的“大洋之旅”任務更艱巨——先後赴東北太平洋中國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和西北太平洋富鈷結殼勘探申請區開展近底生物調查、地質取樣、海底攝像和相關海底試驗作業。

    19日從廈門起航10天以來,“蛟龍”號及其母船“向陽紅09”一路向東已行駛2000多海裏,途經東九區和東十區進入東十一區,預計將於當地時間8月4日抵達第二航段作業區。在這個7.5萬平方公里的合同區裏,我國享有專屬勘探權和優先開採權。

    記者從現場指揮部了解到,第二航段初步計劃在兩周左右作業時間裏進行5次預定下潛和2次機動下潛,最大下潛深度5000多米。其中,首次下潛預計在結核富集的東北太平洋CC區。已有科考資料顯示,結核中金屬品位錳最高可達30%、銅1.5%,鈷1.0%。

    “若能如期下潛,我們將開展結核試採區沉積物原位工程力學參數測量;近底定高航行拍攝;小尺度結核分佈規律研究;採集巨型底棲生物樣品和視像資料;分析比較深海海盆和海山巨型底棲生物多樣性和群落結構,為深海採礦環境影響評估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科學依據。”王春生説。

    他説,第二航段工作區地形為深海海盆,生物食物來源主要靠海面沉降。能沉降到5000多米深海的食物非常有限,所以海盆裏的生物分佈少,捕捉不易。為提高捕獲幾率,科學家們製作了形狀各異的生物誘捕裝置。

    “魚類、海參、蝦等強的物種通常在深海分佈比較廣泛,而海綿、海葵、水螅、海百合等固著的底棲動物在不同國家的合同區分佈不均衡,地方性種類比例較高。我們很想儘快了解我國合同區內生物群落的分佈狀況。”他説。

“蛟龍”號7名下潛人員進行拋載上浮技能培訓

    新華社“向陽紅09”船7月23日電(記者 余曉潔)“大家看,如果綜合顯控平臺最下面右方這個數字亮起,説明潛水器距離海底小于50米,1分鐘之內就會坐底。這時要立即拋載,”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祝普強23日在模擬艙裏,給計劃下潛的7名“乘客”進行了拋載上浮技能培訓。

    “每個下潛人員都必須掌握停止下潛、操縱潛水器上浮到水面的技能,”祝普強説。

    “關鍵時候性命都在這些紅紅綠綠的按鈕上了。應急逃生課我們每個人都上得特別認真,”國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的唐麗梅説。聽過祝普強講解後,她動手操作了手動拋載、計算機控制拋載和液壓拋載這三種拋載方式。 >>>詳細閱讀

“蛟龍”號將赴中國富鈷結殼專屬勘探礦區考察

    新華社“向陽紅09”船7月20日電(記者 余曉潔)中國19日獲國際海底管理局核準,取得西太平洋富鈷結殼礦區專屬勘探權。正在太平洋上執行任務的中國科考隊20日介紹説,“蛟龍”號將於8月底赴該區域進行科學考察。

    中國國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海洋生物學家王春生研究員告訴記者,按照任務計劃,“蛟龍”號預計于8月底赴西太平洋富鈷結殼礦區,開展近底生物調查和海底攝像。預計“蛟龍”號將在兩座海山附近進行多次下潛,最大高差約4000米,了解海山區冷水珊瑚、海綿等底棲生物多樣性和空間分佈,為海山生物多樣性保護和今後對該區域資源綠色開發提供依據。

    中國此次獲批的專屬勘探區位於目前所知的富鈷結殼資源分佈最為富集的西北太平洋海山區域,面積為3000平方公里。富鈷結殼是位於海底山區岩石表面的富含鈷、錳、鎳、銅等元素的結殼狀礦床,主要由鐵錳氧化物構成,集中分佈在水深800米至4000米之間的海山斜坡和頂部。 >>>詳細閱讀

 
 
 相關鏈結
· "蛟龍"號潛水器從廈門起航迎來長達兩個月的遠征
·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南海試驗性應用“三最”
·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南海試驗性應用最後一次下潛
·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南海冷泉區執行機動潛次
·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搭載中科院地質專家在南海下潛
· 揭秘海洋局深海載人潛水器潛航員學員選拔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