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新華時評:旱情告急,更是失衡發展告急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08月06日 19時31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8月6日電(記者 姜琳)土地龜裂,水源斷流,秧苗枯萎,農田絕收。截至8月4日,全國已有13個省區市、5253萬畝耕地受旱,439萬人飲水困難。缺水受旱,固然和持續的高溫少雨天氣有關,然而災情會發展至此,從根本上凸顯的是水利設施的脆弱和地方發展的失衡。

    記者的家鄉湖南中部某縣,此次屬於受旱的重災區之一。儘管過去也是“十年九旱”,但在記者印象中,很少會出現無水可用的局面。高達2億多立方米的水庫庫容,再加上農村隨處可見的小山塘,乾旱季節往往能保證“人不渴、地不幹”。現在水庫淤塞、水渠滲漏、山塘乾涸,近30萬人飲水困難,絕不僅是旱情突破歷史記錄,更是因為基礎設施缺乏管理維護。

    嚴重災情,已經拉響了發展失衡的警報。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事關群眾切身利益和社會經濟發展大局,本該作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在現實中,有關部門往往重建設輕管理,重使用輕維護,只圖眼前一時之利,沒有統籌好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使其成為最脆弱的“短板”。就拿上文的湖南某縣來説,這兩年大興土木、廣建大廈準備撤縣建市,水利設施卻還在“吃老本”,一旦遭遇極端天氣,就顯得捉襟見肘、無計可施。

    旱災的緩解,當然不能只寄希望於一場大雨。應急調度也好,增塘蓄水、引水送水也罷,種種抗旱舉措能否實施並取得成效,都仰賴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水平。當前一些乾旱重災區抗旱困難,旱情難以緩解,都是在這一環碰到釘子。某種意義上,長期以來的投入不足、維護不當,旱災發生已是必然。

    基礎設施的薄弱滯後,直指發展觀念的偏差。一些地方領導幹部總是將主要精力放在GDP的製造上,熱衷蓋大樓、建大橋、修馬路,喜歡製造“面子工程”。對水利這樣的設施建設,因投入大、週期長,又不産生直接的經濟效益,就熱情不高。殊不知,基礎設施建設是社會發展的根基,過度追求城市化速度、過於注重眼前經濟效益,無疑是舍本逐末,難以持續。

    越是“看不見”的地方,越是考驗執政者的執政理念。高溫天氣仍在持續,旱情還在進一步發展。國務院辦公廳4日下發《關於做好當前高溫乾旱防禦應對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針對抗旱中暴露的問題和薄弱環節,切實提高抗旱減災基礎能力。有些地方政府動輒將原因歸於“百年一遇”“五十年極值”,是對自身責任的推卸。畢竟城市建得再現代,新農村建得再漂亮,如果“一下雨就澇、一天晴就旱”,不光公眾難言幸福,政府也將付出更大的代價。

 
 
 相關鏈結
· 新華時評:以負責任態度務實推進"南海行為準則"
· 新華時評: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多“雪中送炭”
· 新華時評:脫離實體經濟的金融是“無源之水”
· 新華時評:複雜形勢面前更要堅定信心
· 新華時評:中歐光伏案妥善解決印證“合則兩利”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