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三北防護林為“黃金玉米帶”撐起防風固沙保護傘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08月24日 15時47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長春8月24日電(記者 褚曉亮、齊海山、高楠)位於中國東北部的吉林省地處世界著名的“黃金玉米帶”,作為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省份,吉林省分佈在廣袤黑土地上的農田防護林為“黃金玉米帶”撐起了防風固沙的綠色保護傘。

    吉林省中部地區是全國重要糧食主産區之一,也是生態環境相對脆弱地區。經過多年的三北防護林建設,中西部已基本形成了帶、片、網相結合的區域性農田防護林體系,在防風固沙、保土保肥、減災增産、改善生態環境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為農業生産創造了良好生態環境,保證了糧食穩産高産。

    吉林作為農業大省、糧食大省,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2003—2012年的10年間,全省糧食總産量先後跨越了400億斤、500億斤和600億斤三個歷史性臺階。吉林省中西部農田防護林始建於1978年,目前累計營造保存農田防護林近200萬畝。

    位於吉林省中部的農安縣是著名的産糧狀元縣,也是吉林省中部地區唯一有土地沙化面積的縣份。沙化總面積16萬公頃,約佔全縣面積的30%。同時這個縣也是三北防護林建設的重點縣份之一。在25081公頃有林面積中,作為“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重要組成部分的農田防護林就佔60%以上。

    吉林省中西部一些縣市的農民都曾遭遇過這樣的經歷:春季播種後,一陣大風席捲而來,從下午一直刮到了次日淩晨。農田基本被大風吹平,連種子都不見了蹤影。農民管這種現象叫“三刮四種”。記者在吉林省的一些産量大縣採訪時了解到,這幾年,由於農田防護林建設發揮生態屏障作用,這種現象再也沒有了。

    在農安縣前崗鄉至開安鎮的前開公路兩旁,一排排楊樹整齊挺立著,繁茂的枝葉如同舉起“雙手”搭在了一起。陽光從樹葉間隙處灑下,猶如一道光影斑駁的迎賓拱門。這一排排楊樹好似“防風衛士”一般,守護著身後的農田。

    開安鎮上臺子村村民王英軍正在巡察自己家的防護林。他家裏有2公頃多的玉米地,去年颱風“布拉萬”來的時候,因為有防護林,玉米秸稈就沒倒,沒防護林的玉米全倒了。“有樹和沒樹的收益相差大約20%。”他説。

    農田防護林在起到防風固沙的同時也治理了內澇問題。“我們前崗鄉,防護林起來之後,形成了小氣候,防護林本身固定土壤吸收水分,原來的內澇地、鹼地也變成良田了。防護林起來之後降低了風速,延長了作物的生長期,促進了農業高産。”前崗鄉林業站站長張秀偉説。

    吉林省林業廳綠化辦副主任于斌成認為,科學實驗證明,農田防護林對保障糧食增産的貢獻率一般在15%—20%,在特殊年份和特殊地區,農田防護林對保障糧食豐産發揮著關鍵作用。

 
 
 相關鏈結
· 吉林省雙遼市為三北防護林增添新生命
· 圖表:截至2010年遼寧省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共造林逾167萬公頃
· 圖表: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總體規劃
· 西北 華北 東北地區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大事記
· 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進入“啃硬骨頭”階段
· 我國發佈實施長江珠江流域等防護林體系三期規劃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