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向陽紅09”船9月9日電(記者 余曉潔)9日下午,隨著中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被順利回收至母船甲板,“蛟龍”號2013年試驗性應用航次科考任務圓滿完成。當晚,“蛟龍”母船“向陽紅09”也調整航向,踏上回國歸途。
“向陽紅09”船長陳存本告訴記者,現在母船距離長江口2184海裏,按12.4節的航速計算,需要航行7天。目前,有一個熱帶風暴在正北方向生成,可能轉化為颱風,為規避風暴,船已調整航向。
在歸航前,“蛟龍”號9日還在西北太平洋採杞海山進行下潛作業,取得近底水樣、富鈷結殼以及藤壺等科研樣品。
“這是‘蛟龍’號首次取到藤壺樣品。藤壺通常固著在海綿莖上或岩石上,”本航段首席科學家王春生説。本次下潛發現採杞海山2100米以淺海綿種類多,豐度高。主駕駛唐嘉陵介紹説,當天潛水器狀態良好,零故障下潛零故障返回。最大下潛深度2418米,水平航行近3公里。
現場總指揮劉峰説,“蛟龍”號通過三個航段總共21次下潛,圓滿完成了在中國南海、東北太平洋中國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和西北太平洋中國富鈷結殼勘探區的科學考察。
他説:“三個多月以來,‘蛟龍’在不同海區、不同地形、不同深度進行近底航行、拍攝高清影像、取樣、勘查海底資源環境,並作對比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
他還以剛剛完成的第三航段任務為例説,一個很重要的發現是,海底巨型底棲生物種類比料想的多,而且分佈廣泛。這説明,未來在這些海區的礦産開採不會對它們産生毀滅性影響。
中國“蛟龍”2012年夏在馬裏亞納海溝創造了7062米的最大下潛深度,2013年開始從衝擊深度的海試轉入試驗性應用航次。
劉峰説:“在本航次中,潛水器的性能狀態得到了全面檢驗。尤其是,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這支年輕的隊伍逐漸成長起來,專業化水平日益提高,為日後承接‘蛟龍’號業務化運行奠定了人才基礎。”
他同時強調,中國的深潛事業堅持開放原則,歡迎國際合作,“蛟龍”號的相關科考成果可以與國際社會共享。
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等也第一時間通過視頻連線向全體科考隊員表示慰問,對這一航次取得的成果給予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