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9月3日,“蛟龍”號在位於西北太平洋中國大洋協會富鈷結殼勘探合同區採薇海山區進行試驗性應用航次第三航段首次下潛——工程下潛。潛航員唐嘉陵駕駛“蛟龍”號與楊波、張同偉通過海底4個多小時的工作,進行了近底航行拍攝,採集了底棲生物、海山岩石、富鈷結殼、沉積物、水等樣品,並確認了載人潛水器的技術狀態,最大下潛深度為4578米。
全體人員于當地時間6時50分各就各位,7時10分將“蛟龍”號布放入水。2個多小時後,“蛟龍”號下潛到最大深度4578米,並開始海底作業。下潛人員介紹,本次下潛比較順利,完成了預定工作內容,取得1隻六腕海星、4塊海山岩石、1塊富鈷結殼和2管沉積物樣品,拍攝到了珊瑚、海綿、海星、深海魚等海底生物視像資料。此外,“蛟龍”號還發現了類似藥丸形狀的黃色圓球狀物質。現場科學家表示,需要進一步研究,才能知道該物質的構成。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海洋生物學家王春生表示,通過此次下潛,發現該海域巨型底棲生物豐度比“魏源海山”區低,符合該海域寡營養的特點,在此區域發現六腕海星等巨型底棲生物,進一步説明巨型生物分佈具有分佈廣的特點。
現場指揮部決定,“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第三航段第二次下潛將於當地時間9月4日9時左右進行,下潛人員為科學家王春生、潛航員傅文韜和葉聰,下潛深度約2800米,位置在採薇海山的山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