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13日電(顧瑞珍、翟玉珠、吳晶晶)神舟十號航天員為全國6000萬中小學生進行太空授課,中國和歐盟大學生利用嫦娥探月工程有關數據共同繪製月球表面圖,科學家搭乘載人潛水器“蛟龍”號開展沉積物等綜合作業……我國科技領域充分發揮戰略高科技的溢出效應,高科技成果廣泛應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從推動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到建立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從大力培養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到完善科研管理體制,我國積極推進科技體制改革,通過科技創新推動體制改革和促進經濟的轉型發展,創新型國家建設邁向新征程。
自2012年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召開後,國務院成立了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體系建設領導小組,26個部門和單位為成員,統籌科技改革發展的頂層設計和組織領導。確定了62項工作任務、242項改革舉措和20項改革重點任務。目前,多項改革政策文件已經陸續出臺。
這些政策為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解決科技發展中的深層次問題,起到務求實效的作用:
——堅持企業主體、協同創新。進一步強化和完善政策措施,引導鼓勵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
——完善科技管理,加快轉變政府管理職能,提高公共科技服務能力。加強科技計劃和經費管理改革,堅決糾正和處理違規違紀現象;
——抓好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發揮地方的主導作用和部門指導作用,支持東中西部等不同地區根據資源稟賦、産業結構和發展水平,探索各具特色的創新路徑;
——完善科技發展的政策環境,加強知識産權的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健全人才培養、引進和流動機制,激發科技人員的積極性。
我國原有科技體制形成于計劃經濟下,其突出特點是科技資源集中在政府所屬獨立科研院所。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其弊端日益突出。科技和經濟“兩張皮”、關鍵技術自給率低、科技資源配置過度行政化與分散重復並存、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難以發揮……一個科學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科技體制機制亟待建立。
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並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産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通過科技創新推動改革。
“從理論上講,科技創新提升了勞動生産力,就會推動生産關係和上層建築的改革。”科技部部長萬鋼説,從實踐中看,手機逐步代替固話,促進了電信機構的改革;微信衝擊了短信,促進運營商轉換經營模式;網購帶動物流和零售業轉型;支付寶、餘額寶引發對商業銀行改革的思考;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倒逼電力體制改革。因此,推動科技創新,創新商業模式,開拓新興市場,也一定會加快經濟體制改革。
科技就在我們的身邊。改善生活條件的技術,使科技和我們的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國內局部地區不斷出現霧霾現象,給人們的生活和出行帶來了重大影響。按照國家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部署,科技部和環保部、北京市共同啟動了“北京藍天行動”。在“十一五”、“十二五”初期部署的“藍天科技行動”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應用到霧霾應對工作中去,在綠色交通、清潔能源、除塵減排、加強監控等方面發揮科技的支撐作用。
我國最新研製的“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峰值計算速度居世界第一位,並已應用於工程設計與倣真分析、天氣預報、氣候模擬與海洋環境研究等領域,開始為多家用戶提供超級計算服務。
在科技體制改革進程中,更加注重科技創新的基礎與前瞻。加強基礎研究,著力前沿探索。基礎研究投入從2008年的220.8億元增長到2012年的498.8億元,年均增長22.6%。SCI收錄我國科技論文從2008年的11.7萬篇增加到2011年的16.8萬篇。中微子振蕩第三種形式、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黑格斯粒子等基礎科學的研究成果,引起國際科技界高度關注。
人才是科技發展的關鍵因素,我國在選才、引才、用才和激勵機制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實踐。落實國家中長期人才規劃綱要,實施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加強科技人才培養。以國家科技計劃為載體,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承擔重大科研任務。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深入實施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973計劃加大對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於轉型發展的關鍵時刻,提高經濟的質量和效益,必須要以科技創新、技術進步為動力。技術創新支撐傳統産業優化升級,科技更多地融入經濟主戰場。科技創新在三峽工程、高速鐵路、西電東輸等重大工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我國在水電裝備、高速列車、特高壓輸變電等方面都居世界前列。
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01年的39%提高到目前的51.7%。通過實施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十城千輛”工程、半導體照明應用示範“十城萬盞”工程、光伏發電規模化“金太陽”工程等,加快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我國通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了巨大成效,但也必須看到,我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還比較弱,科技産業化效率還有待提高,科技成果轉化、人才發展機制和激勵政策需要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