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14日電(記者 周蕊、葉鋒、陳剛)全國假日辦新近發佈的“法定節假日放假安排的調查問卷”,截至12日17時,吸引了211萬網民參與投票,半數以上網友對現行假日安排表示不滿意。此外,調查問卷的設計過於簡單,遭到一些網友質疑。
“假日綜合徵”,都是黃金周惹的禍?“我的長假誰做主?”面對民眾日益多元的休假需求,有關部門如何走出“包辦”思維,廣納民意,科學決策,成為現實的重要考題。
調查設置籠統、選項單一,是非評判難以承載民意
黃金周剛過,全國假日辦直面民意,迅速推出了“關於法定節假日放假安排的調查問卷”。全國網友的參與度之廣、熱情之高超出想像,211萬網民投票參與其中,表達對黃金周制度的看法。
“一共只有三個選擇題,加上一個開放式問題,很難將休假制度説清楚。我寫的建議又有多少能被關注?”在上海從事行政工作的何慧説。
不少網民反映,此次問卷調查問題設置籠統,僅有“是否滿意”、“長假是否需要保留”等簡單議題,是與非的評判,難以承載民意。
記者查看了進行調查問卷網站的調查結果,發現網民對於假期安排是否滿意的選項大多數選擇了“否”。騰訊網73.44%的網民選擇不滿意,新華網和新浪網的網民投不滿意票的比例分別佔84.0%和81.7%,鳳凰網的比例為65.07%。
江南大學商學院教授李武武認為,針對現行假日制度存在的問題,有關部門廣徵民意的舉措值得稱讚。但是在黃金周出現系列亂象、剛經歷“疲勞期”的當口,相關的調查結果容易出現偏差,其理性、準確程度可能受到影響。當然,網上投票的代表度也存在一定問題,比如上網較少的人就難以表達意見。
“此前五一黃金周被取消,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人們認為黃金周問題太多,但五一黃金周取消之後,並未解決這些問題,甚至還導致十一黃金周的問題更加突出。”華東師範大學旅遊係教授樓嘉軍説。他認為,反思長假制度,要厘清哪些是長假本身造成的,哪些是別的因素造成的。
“挪假”“拼假”一刀切,“逢節必堵”屢陷怪圈
黃金周制度實施十餘年來,曾帶來萬眾欣喜,也帶來了景區超載、交通擁堵、旅遊質量下降等系列問題。
民眾曾經一度欣喜于能夠擁有這麼長的假期用於旅遊、休閒和購物。客觀上,黃金周對拉動旅遊等消費內需也發揮了十分明顯的作用。但是,黃金周不是假期的“凈增”,而是全國一刀切的“挪假”、“拼假”而形成。隨著全國人民大出遊,黃金周也陷入“逢節必堵”的怪圈。
記者梳理媒體關於黃金周的報道發現,從2003年的國慶節開始,關於黃金週期間“火爆”“擠爆”“擁堵”的報道便明顯增加。2008年五一黃金周取消後,當年國慶黃金周的擁堵程度更是直線上升。去年國慶黃金周開始實行高速公路免費通行的政策,多地高速公路和景區更是直接陷入“癱瘓”狀態。近年來,華山、九寨溝等景區更是曾出現數千名遊客滯留。
不是堵在路上,就是堵在景區。一個黃金周,億萬人民“花錢買罪受”。上海財經大學旅遊管理系主任何建民説,熱門景區在節假日屢屢爆棚,其實是在節假日集中爆發的遊客需求與給定時間內有限的熱門景區承載能力之間的供需不平衡,這種時段性不平衡將長期存在。
中國社會學會副會長盧漢龍説,現行的休假制度,具體安排都由政府規定,計劃經濟色彩太濃厚。一刀切的“挪假式休假”拼湊起所謂的黃金周,不僅抹殺了多元化選擇的可能,拉動的也只是旅遊和相關的快速消費品的消費,這種消費還是較為低端的,但由此造成的損失無法估量。
“黃金周”紅利衰減假日改革如何“敢闖敢試”?
值得一提的是,黃金周在推出之初,迎合了民眾積蓄已久的“假日渴求”,黃金周也確實讓民眾得到了實惠。但隨著民眾假日訴求越來越多元,各種矛盾日漸積累,實行十多年的黃金周長假制度,其紅利正在衰減,甚至陷入被“口誅筆伐”的境地。
此次假日辦通過商業網站徵求網民意見,在近年來相關部門制定公共政策過程中較為少見。而數百萬網民的參與量,也説明問題極高的關注度和對改革更高的期待。
盧漢龍説,僅靠一套一刀切的假日制度設計,很難滿足居民多樣化的休假需求。如果還是堅持原來“政府包辦”、“部門決策”的思路,不管是怎麼樣的假日制度安排,都很難真正滿足日益多元化的休假需求。
李武武表示,包括假日制度在內的眾多公共決策,不能止步于“問計於民”,“誰來拍板”、“如何拍板”的問題都需要改革。
民眾的假日需求,已不再滿足於“有”,而更要求“優”。當下的假日改革,正承載著民眾的新需求和新期盼。
多位專家建議,在假日制度設計上,要全面落實和捍衛帶薪休假制度,在保障勞動者利益的同時,也要分擔法定節假日形成的旅遊出行高峰期帶來的壓力。改革的執行者,不能停留在原有的“給予”層面,而需要以更加科學的方法、更加親民的態度,持續釋放改革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