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人民日報時評:人口城鎮化儘早推進不拖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12月15日 07時57分   來源:人民日報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將釋放巨大的內需紅利和改革紅利,地方政府如只顧眼前,過多摳算人口城鎮化的投入産出比,容易喪失發展機遇

    在我們國家有這樣一群人,他們長時間工作、生活在城市,卻沒完全被城市所接納。他們身在城市,心繫留守在農村老家的父母子女。在“還沒留下的城市”和“不願回去的鄉村”之間,他們身心分離地漂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他們就是龐大的農民工群體——懷揣著城市夢,來到城市奉獻城市的同時,希望融入這個城市,享受均等的服務、同城的待遇,希望通過努力在城市找到立足之地,安放漂泊的身心。

    無論歷史地看,還是現實地考量,農民工的這些要求並不算太高。對於他們的呼聲,社會正不斷作出越來越給力的回應。城鎮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大步推進,城鄉二元的制度藩籬開始逐步拆除……

    但,這種回應還遠遠不夠。整體上,廣大農民工社保參保率低、看病、上學、住房等現實的民生難題還不少;一些地方在推進人口城鎮化方面也不是很給力。

    不少地方,熱衷於圈地蓋樓,“土地城鎮化”大步向前,而人口城鎮化卻裹足不前。這種光鮮的“水泥城鎮化”,帶來了亮麗的政績單。但,廣大農民工的幸福指數並沒有隨著高樓同步“生長”。

    對於這種低質量的城鎮化,黨中央、國務院多次強調提高城鎮化質量,以人為核心推進新型城鎮化。但實踐中,還是有一些地方,過多強調推進人口城鎮化的經濟成本,畏首畏尾,徘徊不前。

    實際上,沒有農民工的市民化,低質量城鎮化帶來的繁榮根本無法持續。人口城鎮化這個成本早晚要掏,越晚只會越高。多個權威研究機構的分析測算都表明,人口城鎮化成本中住房等很多成本實際上都是政府、企業和個人分攤的,政府支出部分中佔比最大的養老保險補貼也是多年長期支出的。只要合理統籌安排,特別是做好未來養老金體系的風險防範,政府完全有能力進一步加快推動農民工市民化進程。

    另一方面,人口城鎮化的效益更是不可小覷。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將釋放出巨大的內需紅利和改革紅利,從而成為打造升級版中國經濟的重要動力。以分類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為例,這就需要全國一盤棋地協同推進一系列改革,在農業轉移人口流入地和流出地之間,逐步調整基本養老保險統籌、醫保參保補貼、義務教育資金分配等利益機制。這些改革的逐步到位,必將促進作為核心生産要素的勞動力的合理流動與活力迸發,從而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挂鉤機制。今後隨著頂層設計的不斷加強,推進人口城鎮化的政策環境會越來越好。

    因此,只顧眼前地過多摳算人口城鎮化的投入産出比,狹隘而且沒有太大的意義,也容易喪失發展的機遇。對於地方政府而言,人口城鎮化會越來越有幹頭,應儘早推進,不宜拖宕。(顧仲陽) 

 
 
 相關鏈結
· 人民日報時評:讓我們比嫦娥飛得更遠
· 人民日報評論員:確保整改成效讓群眾滿意
· 人民日報時評:以深化改革根治公務接待頑疾
· 人民日報時評:共同拯救我們清新的呼吸
· 人民日報時評:破解“扶老人困局”需要三個支點
· 人民日報發表時評:改作風何以成為變革支點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