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14日電(新華社記者 杜宇)這是一組令人振奮的數據:“十二五”頭三年,全國保障性安居工程累計開工建設2490萬套,已完成“十二五”建設目標的近七成。
這是一項溫暖人心的工程:2011年至2013年間,全國累計用實物方式解決1200多萬戶城鎮家庭的住房困難。
隨著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大規模實施,我國住房保障取得長足進展,政策體系和組織實施機制日臻完善,越來越多的住房困難家庭得以實現自己的安居夢。
“十二五”前3年均提前完成年度目標
“2013年建設、收購各類保障房16.2萬套,竣工8.5萬套,超額完成全年計劃新開工16萬套、竣工7萬套的建設任務。”
歲末年初,北京市交出了2013年保障房建設的成績單,“超額”二字尤為引人注目。
事實上,自2011年以來,我國大規模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在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支持下,保障房建設進度順利,3年來,均提前完成年度目標。
——2011年,1000萬套保障房的建設任務前所未有,10月末,全國開工率達100%,提前1個月完成全年目標任務。
——2012年,前10個月,全國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新開工722萬套,完成投資10800億元,基本建成505萬套,提前完成年初預定的“500萬套”任務。
——2013年,來自住房城鄉建設部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11月底,全國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開工666萬套,基本建成544萬套,全面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住房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齊驥説:“總的看,各地認真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加大工作力度,這幾年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進展比較順利。”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一系列強有力的扶持政策,為保障房建設順利進行提供了有力支撐。
中央財政加大資金扶持力度。3年來,中央財政對各類棚戶區改造、公共租賃住房建設、中西部財政困難地區廉租住房建設及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給予資金補助,年度補助規模由2011年的1526億元增加至2013年的1729億元。
用地予以保障。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安置住房建設,用地實行計劃單列、優先安排,符合規定的以行政劃撥方式供應。
與此同時,國家還實行了稅費減免、信貸優惠,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允許符合規定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進行專項融資。
更令人矚目的是,住房保障的制度框架基本形成。據住房城鄉建設部住房保障司負責人介紹,住房保障方式分為實物保障和貨幣補貼。對應不同收入、不同類型的困難群體,實物保障又包括租賃型的公共租賃住房,以及購置型的經濟適用住房、限價商品住房、城市和國有工礦(含煤礦)、林區、墾區棚戶區(危舊房)改造住房等多種類型。
在實行實物保障的同時,也對在市場上租賃住房的困難家庭發放租房補貼。住房保障對象範圍,由城市戶籍家庭擴展至常住人口。
這位負責人説,縱觀已出臺的這些政策,有如下特點:一是緊扣近幾年經濟社會發展及新型城鎮化發展中的階段性特點、城鎮住房矛盾的新變化,努力使住房保障政策體系更健全、適用範圍更廣,以幫助更多住房困難群體在政府住房保障政策支持下,及早解決住房困難。
同時,針對各地在住房保障實施中的用地難、籌資難、民間資本進入難等瓶頸,不斷加強政策指向性,兼顧政策靈活性,幫助地方逐塊破題解難,多渠道增加保障性住房供應。
另外,力求住房保障服務體系更加便民快捷。後續管理制度設計上,堅持準入不折騰、退出人性化,切實關注群眾解決住房問題的能力和實際的住房需要,努力在住房方面實現好、維護好群眾利益。
直面四大挑戰 努力實現“住有所居”
這是未來一段時期不可回避的現實:住房供應總體不足局面短期內難以改變,部分城市房價上行壓力依然存在。
在新的形勢下,我國住房保障面臨著諸多嚴峻挑戰。
頂層設計不夠。細心的人會發現,我國住房保障政策措施都以規範性文件形式發佈,法律約束力不夠、有關標準也不明晰。民間資本參與保障房建設運營面臨的彈簧門、玻璃門,還沒有完全打破。
後續管理需加強。大量保障房建成投入使用,後續管理的問題日益顯現,對於人性化退出、完善社區管理和服務、實現可持續運營還面臨挑戰。
不少地方工作人員反映,住房保障機構設置、人員配備不健全,設備不完善,服務規範不清晰,與日益增加的住房保障對象數量及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住房保障服務體系有較大差距。
另外,我國城鎮住房資源供需缺口依然較大,區域性住房資源配置很不均衡,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現實的及潛在的住房保障需求大。
直面挑戰,2014年住房城鄉建設部將採取一系列新舉措,如完善住房保障頂層設計,推動出臺《城鎮住房保障條例》。把抓建成、促入住作為首要任務,切實推進綠色保障房建設。下大力氣推進各類棚戶區改造,切實抓好保障房後續管理和信息公開。
住房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齊驥説:“健全符合國情的住房保障體系是一項十分複雜的任務。當前,我們要把群眾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為切入點,加快推進改革。首先要繼續加快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和各類棚戶區改造,解決保障性住房總量不足的問題。同時要通過改革,使群眾更便捷地享受到住房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