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知難而進,紮實做好2009年各項工作
2009年可能是新世紀以來我省經濟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也是蘊含重大機遇的一年。我們要全力以赴地積極應對國際國內環境變化,千方百計地保持來之不易的良好發展勢頭。
我們應當看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還會進一步加深,今年發展面臨的形勢異常複雜、異常嚴峻,必須做好應對更加困難局面、迎接更加激烈競爭的準備。我們更應當看到,推動我省發展的有利因素不會因外部環境的變化而發生根本性逆轉,我省厚積薄發、加速崛起的階段性特徵沒有改變,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的趨勢沒有改變,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基本態勢沒有改變。特別是中央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採取一系列擴大內需促進增長的有力措施,為我省擴大投資、調整結構、改善民生、增強後勁都帶來諸多利好。我們相信,有多年持續較快發展的能量積聚,有歷次應對經濟形勢變化的經驗積累,有不斷推進科學發展的實踐積澱,依託良好的區位、交通、資源、産業以及政策等組合優勢,我省完全有可能在區域發展格局中佔據比較有利的位置。我們要堅定信心,振奮精神,知難而進,從變化的形勢中捕捉和把握難得發展機遇,在逆境中發現和培育有利因素,積極爭取主動,著力增創優勢,為更長時期、更高水平的發展奠定基礎。
今年工作的總體要求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首要任務,千方百計擴大投資和消費需求,堅持不懈推進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堅定不移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持之以恒改善民生和加強社會建設,把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增後勁、促和諧更好地結合起來,努力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綜合各種因素考慮,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全省生産總值增長10%以上,財政收入增長12%,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7%,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4%左右,城鎮新增就業4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5‰以內,單位生産總值能耗下降4%,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均下降2%。上述目標安排體現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要求,有利於穩定社會預期,增強發展信心;體現了速度與質量結構效益相統一的要求,有利於引導各方面將工作重點轉移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來,提升長遠競爭能力。
實現今年的目標,必須緊緊圍繞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這個首要任務,著重抓好以下八個方面工作:
(一)千方百計確保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堅定不移地貫徹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著力在保增長上下功夫,強化工業主動力,增強需求拉動力,確保全省經濟平穩較快、又好又快發展。
切實保障工業平穩較快增長。保增長首先必須保工業。加大資金支持和政策激勵,促進競爭優勢明顯、市場需求旺盛的行業和企業加快發展,增加適銷對路産品的供給。落實和完善分類指導措施,及時跟蹤和研究企業運行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進一步加強煤電油運和資金的供需銜接,切實解決企業生産經營和融資等方面的困難,著力扭轉部分行業和企業生産下滑的勢頭。採取有力措施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大力發掘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支持企業加強營銷體系建設,積極拓展省內外市場,擴大市場佔有率。加大涉企收費項目清理力度,採取取消、下調、暫緩徵收等措施,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強化指導和服務,推動企業練好內功,加強技術創新、産品創新和管理創新,提高市場競爭力。紮實開展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工作。強化經濟運行的統計分析和監測預警。
大力增加有效投入。全面提升“861”行動計劃,加快重大基礎設施、重點産業和社會事業項目建設。今年統籌投入各類財政性資金1400億元,安排重點項目投資3000億元以上,引導帶動全社會投資保持較快增長。深化項目謀劃、儲備和申報工作,建立統一領導、上下聯動、務實高效的項目工作機制,提升前期工作水平,努力爭取國家更大支持。簡化項目審批流程,落實規劃、土地、環評等建設條件,確保能開工的儘早開工,能加快進度的儘量加快,能竣工的儘早竣工。強化項目質量管理,改善投資結構,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盲目擴張,提高投資效益。優化投資環境,放寬市場準入,著力增強社會投資信心,拓寬民間投資渠道和領域,促進政府投資和社會投資良性互動。
積極擴大消費需求。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適時增加對生活困難群體補助,增加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費能力。發展和完善消費信貸,促進城市耐用消費品升級換代,穩定擴大住房、汽車等大宗消費。進一步完善城市社區便民服務設施,大力發展社區商業、物業、家政等服務性消費。把開拓農村市場擺在突出位置,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新農村現代流通網絡工程,健全農村市場服務體系,完善農業生産資料流通體系和農産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組織開展家電、農機下鄉等活動,進一步擴大農村消費。發揮房地産市場在擴大內需中的重要作用,落實促進住房消費的政策措施,加大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等保障性住房的投資收購和開發建設力度,加快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支持中小型、中低價位普通商品房開發,發展二手房市場和住房租賃市場,促進房地産市場穩定發展。繼續做好物價監控工作,合理疏導價格矛盾。
(二)紮實推進自主創新和經濟結構調整
推進自主創新和經濟結構調整,是增強國民經濟素質、産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有效應對當前經濟困難的根本出路,今年務求取得新的更大進展。
紮實推進自主創新和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全面落實試驗區建設的政策措施,深化省部、省院合作,健全試驗區建設工作機制,力爭取得一批科技成果、産業成果、改革成果和人才成果。進一步深化合肥科技創新型試點市工作,充分發揮其在試驗區建設中的核心、示範、帶動作用。加快實施創新型産業培育工程,積極推進京東方液晶平板顯示器、奇瑞新能源汽車、華強文化創意園、普樂非晶硅太陽能等重大項目建設,開工建設合肥樂凱光學薄膜等12項國家高新技術産業化示範項目,抓緊在節能環保、公共安全、電子信息和光伏等領域培育一批成長性強的新興産業。把握主攻方向,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著力突破制約産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關鍵技術。建立省及三市創業(風險)投資引導基金,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軍工企業科技成果能夠快速、順暢、有效地産業化,培育壯大一批科技型中小企業和行業領軍企業。加快構建有利於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進一步深化科研體制改革,推進科研院所改制,支持高校設立專職創新崗位試點,搭建合作平臺,建立多種形式的産學研聯盟,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讓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充分交流融合,共同推進科技創新。加快合肥科技成果研發轉化交易服務平臺建設,建立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0個、重點(工程)實驗室15個和企業技術中心50個,建設15萬平方米科技企業孵化器和加速器。強化自主創新的人才要素支撐,保護知識産權,落實、完善人才政策,進一步營造良好環境,面向海內外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更有效地吸引和留住各類優秀人才。
加快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做大做強優勢産業,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培育打造新興産業。加快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設,力爭開工建設煤礦規模1570萬噸、電廠規模420萬千瓦,推進核電前期工作,抓好馬鋼300萬噸板卷、海螺日産1.2萬噸新型幹法水泥、合肥熔安動力船用柴油機、安慶石化800萬噸煉化一體化等重大項目建設。加快現代製造業基地建設,大力推進船舶製造、數控機床、成套設備等裝備製造業發展。加快高技術産業基地建設,繼續推進電子信息、電子材料、現代家電、現代中藥等一批高技術産業園區建設。把握國家實施十大重點産業振興規劃的機遇,支持汽車、家電、鋼鐵、有色、水泥、煤電等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加快技術改造,開展多種形式兼併重組,實施低成本擴張。汽車産業是我省工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必須加大扶持力度,加強研發能力、零部件配套體系、海外生産基地和營銷體系建設,增創發展新優勢。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物流、信息、金融、科技、諮詢等生産性服務業與現代製造業有機融合,積極拓展面向民生的生活性服務業。充分發揮旅遊在促進消費中的積極作用,加強景點推介、線路營銷和航線培育,提升産品品位和服務水平,做大做強龍頭企業,進一步發展壯大旅遊經濟。
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提高省會對全省發展的帶動和輻射力,加快合肥現代化濱湖大城市建設,推進與六安、巢湖、淮南等周邊地區聯動發展,積極構建省會經濟圈,形成引領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長極。把皖江城市帶發展擺上重要議事日程,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加強規劃引導,有序推進長江北岸開發,加快基礎設施共建共享,促進沿江聯動、跨江發展。提升以黃山為中心的皖南地區開放開發水平,加快建設吸引力更強的世界級旅遊目的地。落實加快皖北和沿淮三市六縣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對糧食主産區、資源開發利用、開發園區建設等的支持力度,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積極推動資源型城市轉型。堅持分類指導,強化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持和服務,引領各地走特色發展之路。加大對大別山區、革命老區、庫區和沿淮行蓄洪區發展的扶持力度,加快江淮分水嶺綜合開發,繼續改善貧困地區基本生産生活條件。
抓好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工作。全面加強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資源綜合利用工作,切實降低能源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總量。突出抓好工業、交通、建築三大領域節能,推進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能效水平達標活動,支持有色、煤炭等領域的循環經濟園建設,進一步提升“三廢”利用和開發水平。繼續開展淮河流域枯水期和汛期污染聯防,加強巢湖藍藻防控,強化飲用水源地環境監管,嚴防重大污染事故發生。推進節能減排、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程建設,強化新建項目環境容量管理,抓好巢湖水污染綜合治理,加快市縣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等重點項目建設,新增城鎮污水曰處理能力100萬噸、火電機組脫硫250萬千瓦,繼續淘汰一批落後産能。加大植樹造林力度,提升森林資源質量,完成營造林190萬畝。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完善建設用地置換工作,擴大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試點,基本完成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和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加大礦山治理和採煤沉陷區土地復墾整理力度。落實限制類和淘汰類企業差別電價、資源綜合利用、稅收優惠、節能環保小排量汽車消費稅優惠等政策,適當提高排污費、污水和垃圾處理費收費標準,積極倡導節約型生産方式和消費模式。
(三)持續有力加強“三農"工作
統籌城鄉發展,農業基礎最需要加強,農村發展最需要扶持,農民增收最需要加快。必須落實好強農惠農政策,加強制度建設,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産力,努力實現農村改革發展新突破。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探索建立促進糧食發展的長效機制,啟動實施糧食增産規劃,深入推進小麥高産攻關活動、水稻産業提升行動和玉米振興計劃,著力建設淮北沿淮小麥和玉米核心産區、沿江沿淮及江淮之間水稻核心産區。開展油菜、大豆高産創建活動,擴大棉花優勢區域種植規模。推進畜牧水産規模化、標準化健康養殖,、扶持建設一批高標準、規範化養殖小區(場),力爭規模養殖比重提高5個百分點。深入推進農業産業化“532”提升行動,加大對重點龍頭企業支持力度,提高農産品精深加工水平。加強農産品質量安全建設,大力推廣農業標準化生産,嚴格農産品質量安全全程監控。
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大幅度增加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讓收益和耕地佔用稅新增收入用於農業的比例,鼓勵和引導社會各方面資金投向農業農村。加強耕地質量建設,擴大土地整治和中低産田改造,建設一批高標準農田和基本農田保護示範區。實施農業科技創新工程,推廣良種良法,發展農業機械化,加強現代農産品物流、市場信息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大力推廣沼氣、太陽能、秸稈利用等可再生能源技術。
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當前,農産品價格呈下行趨勢,農民務工收入減少,農民增收形勢十分嚴峻,必須採取綜合措施,為農民開闢更多的增收渠道。提高種糧比較效益,大力發展優質、特色、高效農業,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進一步加強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引導和支持,積極發展農村中小企業,拓展農民就近就業空間,穩定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認真落實增加農業補貼、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等各項政策,使農民真正得到實惠。嚴厲查處各種變相亂收費行為,切實減輕農民負擔。今年實行新的扶貧標準後,扶貧任務更加艱巨,必須繼續堅持開髮式扶貧,加快整村推進工程,力爭減少貧困人口20萬。
推進農村改革創新。充分發揮省級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的示範帶動作用,鼓勵各地積極探索符合實際的城鄉一體化發展道路。在保持農村現有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的基礎上,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穩步推進徵地制度改革,實行徵地補償準備金制度,按照同地同價的原則,及時足額給農村集體組織和農民依法補償,切實解決好被徵地農民就業、住房和社會保障等問題。加強農民工權益保護,加快實現農民工勞動報酬、子女就學、公共衛生、住房保障等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支持供銷合作社、商貿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加快發展農資連鎖經營,推行農資信用銷售。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交通,推進村村通延伸工程建設。加快小城鎮整體規劃修編和詳細規劃編制工作。全面開展村容整治活動,實施農村清潔工程和小康環保行動計劃,探索建立農村環境衛生管理體制與環境污染治理機制。加快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廣泛深入推進為民服務全程代理制。進一步加快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和農産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
(四)不失時機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是國家擴大內需的著力重點,我們必須牢牢把握這一重大機遇,突出交通、水利、信息等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力爭通過3到5年的努力,在構建現代基礎設施體系上取得突破性進展。推進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把完善交通運輸體系與發揮我省區位、資源、市場的組合優勢結合起來,與擴大對外開放參與泛長三角區域發展分工合作結合起來,全面加快鐵路、公路、航空和水運建設,構築功能高效、內通外暢的綜合交通體系。推進以合肥為主樞紐、快速鐵路和運煤通道為重點的鐵路網建設,開行合武鐵路動車組,加快京滬高速鐵路安徽段、寧宜城際鐵路、合蚌鐵路客運專線建設,開工建設京福高速鐵路安徽段、黃山至杭州高速鐵路、宿州至淮安鐵路、阜陽至六安鐵路、西安至合肥鐵路復線電氣化工程。以完善連接線、接通斷頭路、加速網絡化為重點,繼續推進高速公路建設,建成六安至武漢、六安至潛山高速公路,開工建設阜陽至新蔡、宣城至寧國等高速公路,新增通車里程240公里。積極推進望東長江公路大橋、徐州至明光、岳西至武漢高速公路等項目前期工作。高標準建設合肥新橋機場,開工建設池州九華山機場,加快黃山、阜陽機場改造工程進度。加強內河干線航道整治,高水平實施蕪申運河安徽段航道整治工程,構建連通長三角的水上便捷通道。加快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萬公里。
加快重點水利工程建設。統籌防洪保安、水源保障和水資源保護利用,推進江河治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等重大項目建設。實施淮幹整治補充工程,推進治淮新三項工程,抓好淮河流域洼地治理、淠河等支流治理、入江水道整治等項目。開工建設400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大力實施淠史杭、駟馬山等6個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加快大型排澇泵站更新改造和沿江排澇泵站建設進度。積極推進長江幹流河道整治,加快水陽江、青弋江、滁河主要支流治理等項目建設,積極推進引江濟巢工程等事關長遠發展重大項目的前期工作。
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著眼于提高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水平,強化信息基礎設施和網絡平臺建設,加快構建數字安徽。發展第三代移動通信網,加快數字廣播電視網絡改造,構建廣覆蓋、高可靠、多業務的綜合信息基礎設施。加快農村通信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整合涉農信息資源,推進城鄉信息基礎設施對接,逐步建立統一的“三農”綜合信息服務體系,推動農村經濟、科技、教育、衛生、文化等領域的社會化信息服務。以提高城市綜合管理能力、應急響應和公共服務水平為重點,加快城鎮信息化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