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中國概況>> 中國簡況
 
新中國60週年: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重大比例日趨協調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9月15日   來源:統計局網站

    八、區域結構實現了從低水平不協調到各具優勢、協調發展轉變

    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前,為改變舊中國遺留下來的工業基礎薄弱、沿海與內地佈局畸重畸輕的格局,同時鋻於當時特殊的國際國內政治環境的需要,我國工業佈局著力由沿海向內地推進,主要強調“三線建設”,謀求改變生産力佈局過度東傾的狀況。

    改革開放後,按照“兩個大局”的戰略構想,充分利用東部優勢,實現了東部沿海地區率先發展。為逐步解決我國地區發展差距不斷擴大的問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90年代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相繼作出了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等一系列重大決策,有力地促進了廣大內陸地區經濟的加快發展,使地區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得到了初步遏制,區域間共同繁榮、協調發展的局面已經形成。

    東部沿海地區得到長足發展,成為帶動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核心區和增長極。2008年,東部地區生産總值佔全國54.3%,比1978年上升了10.9個百分點;全部工業總産值佔全國64.1%,比1978年上升了14.2個百分點;進出口總額佔全國87.7%,比1978年上升了13.3個百分點。在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東部地區在體制創新、技術創新、産業結構升級、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等方面,也走在全國的前列,對其他區域的發展産生了重要的示範和激勵作用。

    中西部及東北地區後勁勃發。近幾年來,中西部及東北地區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均接近或快於東部地區。從生産總值增速看,差距在逐步縮小。1999-2008年,中部地區GDP平均增長11.2%,西部地區增長11.4%,東北三省增長11.2%,東部地區增長12.3%。其中,2005-2008年,中部地區增長13.0%,西部地區增長13.3%,東北地區增長13.2%,東部地區增長13.3%。從投資、消費和進出口貿易增速看,中西部及東北地區大多數指標增速已經接近或快於東部地區。1999-2008年,中部地區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年均增速為22.5%,西部地區為21.7%,東北三省為23.6%,分別比東部地區增速高4.9、4.1和6.0個百分點。2008年中部地區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佔全國比重為21.7%,比1999年提高4.1個百分點;西部地區佔21.3%,提高2.9個百分點;東北三省佔11.2%,提高2.9個百分點。

圖14 1999年以來中部、西部及東北地區
與東部地區GDP增速差的變化

    區域合作的深度和廣度進一步加強。全國已建立了上百個不同規模、不同層次、不同覆蓋範圍的區域合作組織。在區域合作框架下,企業的主體地位不斷強化,政府間的溝通與協調逐步加強,區域合作機制不斷創新,整體上正在向寬領域、全方位的合作與相互開放階段轉變,合作的領域和重點已拓展到發展戰略的相互對接、産業結構的整體佈局、對外貿易政策和行動的統一安排、跨區域基礎設施的共同規劃與建設,乃至地區經濟社會政策的相互協調等諸多方面。近年來,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的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規模逐年擴大,中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得到大力加強,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取得明顯成效。

    總之,建國6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經濟結構在不斷充實調整優化中明顯升級,促進了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提高了經濟增長的整體效益和國際競爭力。但同時也應看到,目前我國經濟發展中結構性矛盾仍然非常突出,農業基礎薄弱,工業素質不高,服務業發展滯後;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以及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的格局尚未根本扭轉等,結構調整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黨的十五大提出結構調整是主線。我們要牢牢把握好結構調整這條主線,密切跟蹤國際産業結構變化的新動向,努力推動産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著力解決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以結構調整推動經濟發展,在經濟發展中加快結構調整,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

|<<   上一頁   6   7   8  9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