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人物:政協委員何香久:農民工走進了我心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3-02 18:06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3月2日電(新華社記者  華曄迪、于文靜)一張塑料紙,一片毛氈,一件大衣,年近六旬的全國政協委員、作家何香久走進北京一個橋洞下的農民工聚居點,與十幾個農民工兄弟同吃同住三天。自從有了那段經歷,他説:“他們走進了我的內心,並且今後不會再走出去了。”

為今年兩會準備的提案《讓農民工享受更多文化權益》,將關注點對準農民工群體精神與文化現狀。從去年的農民工融入城市議題到今年聚焦他們的精神生活,其中凝聚著滄州市政協副主席何香久對這個群體深厚的感情。

2日,在全國政協文藝界別駐地,何香久向記者回憶起在北京北四環外大屯東路附近一個橋洞底下與農民工露宿的那三天以及他的感悟:

第一個晚上根本睡不著,雖然不覺得冷,但還是很不適應。要命的是,我的腿抽筋了,一個安徽籍農民工幫我使勁按了半個小時的腳指頭,才稍微緩過來。

這個晚上我翻來覆去,一直在感慨三件事,第一件,這些農民工真不容易,不跟他們一起住,真是體會不到他們的難處;第二,他們的生存狀態,絕對值得我們每個人去關注;第三,從今以後他們再也不會從我心裏走出去了。

隨後的兩個晚上,他們接納了我,什麼都聊,甚至聊到個人家庭生活,聊到找不著對象,家裏出的事……清晨,我醒來後發現,一位早起出工的農民工兄弟,將自己的大衣蓋在了我的腿上,我特別感動……

説起這些,何香久神情凝重:“如果我選擇養尊處優,忽視他們,我會覺得自己很可恥!”

此後的日子裏,何香久感覺自己已經成了這個群體的一員,他接連深入河北、山東的多個農民工聚居點,探訪近百名農民工,傾聽他們的苦怒哀樂。

“他們需要什麼?他們在想什麼?他們憂愁什麼?他們對打工的這個城市有什麼期許?又是什麼吸引他們風餐露宿在這裡奉獻青春?不真正融入他們,你就永遠得不到真實的答案,也就提不出真正有效的建議。”何香久説。

在傾聽農民工心聲中,何香久對農民工的現實困難有了切身感受:農民工有兩憂,一是沒保障,“相當一部分農民工群體沒有住房,沒有醫療,也沒有工傷保險。”二是無法融入城市,“始終是‘他者’,看城裏人的日子,永遠都像看玻璃窗裏別人的生活,自己卻走不進那樣的生活。”

在準備提交全國政協的提案中,何香久這樣寫道:這個游離于農村和城市社會生活的邊緣群體,他們的精神與文化生活現狀,卻日益成為社會的隱憂。為城市發展注入活力的農民工們,在現實生活中正遭遇著“文化的尷尬”。

據他調查,目前農民工最不滿意的就是文化生活。現實中,沒有業餘生活,就是睡覺、聊天、逛街或是聚在工棚打牌。書價、電影票價太貴,相比這方面的花銷,他們更想把錢寄回家。

一個令何香久記憶猶新的細節是,一個青年農民工,帶著工友給的一本首尾頁都已磨沒了的《讀者文摘》,一帶就是三年,裏面的每一個故事他都能背下來。

多年來,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背井離鄉進城務工,形成龐大的農民工群體,國新辦最新數據顯示,我國農民工總量已達2.69億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66億人,隨遷子女1277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十分之一強。

然而,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人不能夠在城市定居變成真正意義上的市民,這一轉移的不徹底性和不穩定性導致日益嚴重的“半城鎮化現象”和“農民工問題”。這個問題能否妥善解決,事關我國新一輪城鎮化的品質和城市能否健康穩定發展。

“他們既不能享受政府提供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也難以成為城市公共文化服務的受益者。農民工的文化生活,流出地管不著,流入地不願管,呈現了‘孤島化’‘邊緣化’‘沙漠化’的現象。”何香久説,“我會盡我所能呼籲更多人關注這個群體。我想我下半輩子很大精力,都會用來關注他們。”

責任編輯: 呂佳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