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3日電(記者安蓓)過去一年,我國居民收入和國內生産總值同步增長,農民收入“跑贏”市民。與此同時,區域結構進一步改善,東中西部趨向均衡發展,城鎮化率進一步提高,城鄉結構得以優化。 2013年,中國經濟向更為有利於民生,更為有利於公平正義和均衡發展的方向繼續前行。 農民收入“跑贏”市民 居民收入和國內生産總值增長基本同步 寧夏同心縣下馬關鎮生態移民羅成武在同心縣枸杞種植基地承包了700畝流轉土地。2013年他家收入超過7萬元。隨著枸杞産量的上升,他預計今年收入能達到8萬多元。 就在幾年前,羅成武和妻子離開4個孩子在銀川打工,那時這個回族家庭年收入約3萬元。“這些年,國家對農民補貼多,還鼓勵我們發展農村合作社、搞規模經營,很多農民都返鄉務農,日子更有了奔頭。” 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統計公報,2013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9.3%,遠高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的實際增長速度,城、鄉居民人均收入之比為3.03:1,比上年縮小0.07。 農民收入“跑贏”市民收入,是2013年中國經濟的一大亮點。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指出,2013年外出農民工月均收入2609元,比上年增長13.9%;同時,這幾年中央支農惠農政策的力度很大,2013年各級財政對農業的補貼約1700億元,這使得去年農村居民的轉移性收入增長14.2%。 根據統計公報,2013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8311元,比上年增長10.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1%。 “2013年我國實現了居民收入和國內生産總值增長基本同步。”國家統計局住戶調查辦公室主任王萍萍指出,2013年我國GDP總量實際增長7.7%,扣除人口自然增長因素後,人均GDP實際增長7.1%,與之對應的是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8.1%。即使增長稍慢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的增幅,與人均GDP7.1%的增幅也基本相當。 區域結構進一步改善 城鄉結構進一步優化 2013年,我國區域結構進一步改善。中部、西部、東北地區加快發展,基礎設施正不斷完善,區域發展不平衡正在轉化為中國經濟梯級發展的強大動力。 根據統計公報,2013年,東部地區固定資産投資增長17.9%,增速低於全國固定資産投資增速;而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固定資産投資則分別增長22.2%、22.8%和18.4%,分別比東部地區快4.3、4.9和0.5個百分點。 “當前我國正處於比較優勢的轉換期,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低的比較優勢正在削弱。推進生産力空間佈局的合理化,實現區域聯動和東西聯動,是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之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馮飛認為。 城鄉結構進一步優化。2013年末,全國城鎮化率達到53.73%,比上年末提高1.16個百分點。 城鄉結構的優化,不僅僅體現在城鎮化率這樣的“硬指標”上,更體現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保障和戶籍制度等一系列“軟指標”上。 2013年,一項項旨在縮小城鄉差距、統籌城鄉發展的政策措施相繼出臺—— 戶籍制度改革加快推進,初步為農業人口落戶城鎮開闢了通道;城鄉養老開始並軌,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進入試點,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初具雛形;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學生比例進一步提高,讓更多農村孩子看到希望…… 加快收入分配改革和區域均衡發展 為經濟轉型提供縱深空間 改革開放35年來,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隨著城鄉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以及區域差距的擴大,收入分配、教育醫療、社會保障、戶籍制度等方面問題不斷凸顯,提速社會公平正義的要求愈加迫切。 農曆春節假期結束首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合併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建立全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這被視為我國在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上邁出的重要一步。可以預見,2014年,我國還將陸續在一系列領域推進城鄉一體化,讓城鄉居民公平享有統一的“國民待遇”,進而實現整個經濟社會的轉型升級。 “城鄉二元結構、區域發展不均衡這些‘短板’為中國經濟戰略轉型提供了縱深空間。2014年,預計我國在生産力佈局優化調整方面將有更多措施出臺,為中國經濟平穩增長提供動力。”馮飛説。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指出,在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的同時,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縮小收入差距,在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預計下一步在財稅體制改革、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以及收入規範化等方面將會有更多推進。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