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造城運動”,推進“人的城鎮化”—— 新華社北京3月3日電(記者譚劍、趙仁偉)一方面是房價居高不下、“地王”仍在出現、大批農民工望城興嘆,被高房價阻擋在“貴城”的路上;另一方面卻是盲目鋪攤子、建新城,造成樓盤空置、一些新城淪為空空蕩蕩、人跡罕見的“鬼城”。 “貴城”住不起、“鬼城”無人住,已成為近年來城鎮化進程的一道難題。來京參加兩會的一些代表委員指出,“冰火兩重天”的樓市怪象背後,不僅是簡單的供求關係失衡,更折射出一些地方政府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陷入的誤區。必須按照中央要求大力推進“人的城鎮化”,讓每一位居民真正從城鎮化中獲益。 “鬼城”與“貴城”:樓市“孿生怪胎” 李天喜在長沙一小區當保安已經有十多年了,老婆孩子仍在鄉下。“不是我不想接她們進城,而是她們進城之後住在哪?” 李天喜工作的這個小區在長沙市算是中等,均價每平方米7000元,雖然與北京上海沒法比,但對於李天喜來説,卻是一個遙遠的夢。 “以我現在的收入,一年不吃不喝也買不了4個平方米,還不到鄉下的一個廁所大。”望著不遠處林立的高樓大廈,李天喜的話語中滿是無奈與惆悵。 農民工“身在城市、腳在農村”的現象不改變,新型城鎮化就只能是空中樓閣。 與李天喜所寄居城市相距數千公里之外的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康巴什新區,卻是他完全想像不到的另一番景象。大街上空蕩蕩的、一排排新建洋房在夕陽下拉出長長的影子。在這裡,房價相較高峰期已暴跌七成以上,由蓋樓興起的借貸業也已衰敗。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天能集團董事長張天任説,這種畸形現狀折射的不僅是當前樓市扭曲的供求關係,更是推進城鎮化面臨的一個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 高樓為誰而蓋?“雙城記”背後的城鎮化誤區 在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作蔡繼明看來,當前一方面地方政府均希望城鎮化成為新一輪增長的推動力,另一方面由於一些人對新型城鎮化缺乏正確理解,“貴城”與“鬼城”現象又在複製。 “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而不是簡單的徵地蓋樓。”蔡繼明説,在樓市“雙城記”的背後,必須解決城市為誰而建、高樓為誰而蓋的問題,尤其是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對於城鎮化的認識誤區,影響到了新型城鎮化的順利推進。 誤區一:將城鎮化片面地理解為“房地産化”。全國政協委員王召明認為,城鎮化要求放開中小城市戶籍,吸引更多的農民進城,但並不能理解為片面地通過房地産開發拓展城市空間。 “有的地方僅僅是改村為鎮,農民雖然住進了樓房,但就業崗位卻嚴重缺乏,生活水平也沒有相應提高。”王召明説,城鎮化最終需要産業的依託,樓建起來了,沒有産業和就業崗位的支撐,必然會出現“鬼城”和空城。 誤區二:將城鎮化等於“去農村化”。全國人大代表、張家界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朱國軍認為,教育、醫療等基本的民生資源向大城市和發達地區集中。一些地方不斷蠶食農用地造城。朱國軍説,當城鎮化變異為片面去農村化時,還怎麼指望“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誤區三:盲目鋪攤子“貪大求洋”。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科院教授朝克告訴記者,一些西部小城鎮本來十分“精幹”,幾年不去就密密麻麻地蓋起了成片的樓房,“什麼都求大,大體育館、大廣場、大花園,配套設施齊全,政績是上去了,但建成之後人影都沒一個。” 推進“人的城鎮化”,讓城市更加宜居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産業和城鎮融合發展,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大學副校長賴明勇認為,“以人為核心”是新型城鎮化的根本,必須打破現行的種種“桎梏”,解決穩定就業和穩定居住兩大問題,只有從産業、公共服務、住房、醫療、教育以及心理歸屬等多方面入手,才能真正解決農民變市民問題。 針對“鬼城”與“貴城”並存的現象,張天任代表認為,破除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與片面追求GDP的誤區才是治本之策。張天任説,包括不動産登記、房産稅等,均有利於緩解房價高漲和空置率過高的問題。 “科學的規劃與頂層設計也十分重要。”朱國軍説,遏制“造城運動”,除了進一步深化財稅制度改革,破除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之外,更需要有科學規劃,未來的城鎮化必須更加注重頂層設計,增強城市經濟、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資源環境對人口集聚的支撐作用,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參與采寫:明星、商意盈、張麗娜)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