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留住鄉愁--代表委員建言補上城鎮化短板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3-04 11:33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3月4日電(記者張辛欣、楊玉華)村頭的老槐樹還在嗎?村中的祠堂還有人去嗎?紅白喜事的傳統儀式還像當年那樣熱鬧嗎?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讓人們的鄉愁情結越發濃烈。正在召開的兩會上,如何留住鄉愁成了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

    “離家距離有多遠,鄉情就有多深。”在廈門打工的全國人大代表、最美“洗腳妹”劉麗説起鄉愁頗為感慨。劉麗代表的老家在安徽潁上縣古城鎮,在她的記憶裏,兒時的家鄉總是充滿生機,莊稼地裏有金燦燦的油菜花和綠油油的麥子,清澈的池塘裏撈上來的河蝦吃起來甜絲絲的。淳樸的鄉里鄉親總是互相照顧,如果誰家門沒鎖,肯定會有人幫你照看著。

    可現在,對劉麗代表來説,故鄉的很多都變了。因為煤礦開採,她所在的村莊成了塌陷區,空氣越來越臟。

    回不去的故鄉回不去的人,像劉麗代表這樣切身感受到鄉愁的代表委員並不在少數。

    全國政協委員董恒宇説,他的老家是山西省河津縣的一個千年小鎮,記憶中,小鎮四面是城墻,鎮中還有棵古槐樹,街上鋪著青石板路,下雨後能聽到青石板下面嘩嘩的流水聲。可現在回老家,古槐樹不見了,城墻都拆了,高樓拔地而起,持續千年的村落品相蕩然無存,心中的悲哀無以言表。

    董恒宇委員説,城鎮如果丟棄了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精神家園,就像樹刨了根兒,人丟了魂兒一樣。保留一點“心靈裏的大槐樹”,保留一些本地、本民族自己的文化色彩,應該是城鎮發展起碼的選擇。

    全國政協委員馮驥才曾統計,我國古村落消亡的速度相當驚人,2010年比10年前消亡了25%,他認為這是“文化上的無知和愚鈍”。

    不少代表委員表示,“融不進的城市,回不去的鄉”是目前城鎮化面臨的突出問題。近年來,國家在推進農民工進城落戶、享受平等公共服務等方面取得了不少進步,但農村的空心化和凋敝衰落卻在不斷加重,已經成為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突出“短板”。

    留住鄉愁,需要在城鄉規劃上多考慮。既不能破耕地紅線,又不能讓城鎮化“徒有其表”。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揭西縣鳳江鎮鳳北村委會主任助理王玲娜説,城鎮化是一種功能而非形態。既要讓城市發展與農民工民生改善相得益彰,解決進城就業、社保、教育、戶籍等難題,也要避免農業發展“後繼無人”、農村“空心化”等問題,比如加快農業現代化,大力推進農村的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等。

    留住鄉愁,還要留住農民的積極性,吸引年輕人務農。全國政協委員駱沙鳴認為,關鍵是賦予農民財産權。“同樣是2.5億畝建設用地,城市的土地能給市民帶來巨量財富,而農村土地每年給農民帶來的財産性收入卻不到3%。”他説。

    駱沙鳴委員建議,在慎重穩妥的前提下,盤活土地資産,推進農民住房財産權抵押、擔保、轉讓,激活農民財産性收益潛能。同時,各地應制定新型職業農民認定管理辦法和優惠政策,建立職業農民註冊登記制度,吸引年輕人務農,使其成為一種體面職業。

    留住鄉愁,更要把鄉村建設的過程變成發現和重塑鄉村價值的過程。一些代表和委員還提出,要加大力度保護農村自然生態佈局,把環境整治好,同時保留當地風俗和文化的原汁原味。 

責任編輯: 郭曉婷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