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振奮人心兩會好聲音看中國未來發展的信心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3-07 07:22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3月6日電(新華社記者  劉錚、王宇、劉羊旸)兩會開幕以來,來自政府工作報告等會議文件的精彩表述以及代表委員們審議討論時發出的真知灼見,匯成了振奮人心的兩會好聲音。

這些反映過去一年成就的好聲音、對機遇挑戰精準把脈的好聲音、以深化改革為主旋律的好聲音,讓人強烈感受到經濟社會發展乘風破浪、行穩致遠的中國信心。

開局好前景更好——信心來自在困難與挑戰中穩中有進的好成績

“開局良好,前景更好。”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徐紹史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記者會上,用簡短的八個字,回應了有關海外唱衰中國經濟的聲音。他強調,7.7%的發展速度與世界發達國家和主要發展中國家橫向比較是最快的,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接近30%。

“去年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之大、挑戰之多、形勢之嚴峻,是近年來少見的,但最終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增添了全國人民未來發展的信心。”全國人大代表鄭功成把政府工作報告中2013年成績單進行了梳理和點評:

——在經濟增長7.7%的同時,物價漲幅控制在2.6%,經濟克服下行壓力增速高於預期目標,同時物價漲幅大大低於預期目標。

——新增就業1310萬人,創歷史新高。

——服務業增加值佔GDP達到46.1%,首次超過第二産業,結構調整邁出歷史性步伐。

——進出口總額突破4萬億美元,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逆勢而上成為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

“宏觀調控的思路和方式實現了重大創新,前瞻性和系統性大大提升,使得我們對發展更有底數、更具底氣。”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銅陵市市委書記宋國權説,黨中央、國務院對經濟規律的理解和把握更加深刻,既分析了增速換擋期、轉型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階段特徵,又提出了“底線思維、穩中求進、穩中有為”的科學方法;既詮釋了“戰略機遇期”的深刻內涵,又作出了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戰略部署,大家感到大有希望。

“農村越來越美,農民越來越富,農業越來越有搞頭。”63歲的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甘南縣興十四村黨總支書記付華廷驕傲地告訴記者,通過發展現代農業,去年村裏人均收入突破7萬元,大家覺得有奔頭,好些在深圳打工的年輕人都回來了,“現在全國上下都在搞改革,廣大群眾對中央的政策越來越支持。”

“讓全體人民過上好日子,全體人民有什麼理由不支持改革?有廣大人民的支持,我們還有什麼事情辦不成?”全國人大代表、老百姓大藥房連鎖股份公司董事長謝子龍説,“依靠人民、人民支持,這就是最強大的中國信心。”

挑戰大機遇更大——信心來自龐大內需和轉型升級

“我們零售業商機巨大。”全國人大代表、合肥百貨大樓集團董事長鄭曉燕説,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把消費作為擴大內需的主要著力點,這表明內需將在拉動經濟中發揮更重要作用。

鄭曉燕認為,無論是報告中提出的信息、養老消費等新熱點,還是電子商務等新業態,消費增長有充分想象空間。電子商務網站“百大易商城”上線已經一年多,今年銷售有望實現去年5倍的增長;百貨商場正在轉向購物中心化,中老年顧客定制、電影院等新業務,紅紅火火。

全國政協委員、華潤集團董事長宋林做了一個比喻:中國是一個有著13億多人口的大市場,哪怕一個冰棍只賣1毛錢,一人一年吃一個冰棍就有1.3億元的市場。這麼龐大的人口支撐的市場,在世界上有著天然的優勢。

宋林説,1994年華潤收購了第一家啤酒廠,當時只有15萬噸。如今華潤的啤酒廠已經有87個,産量1300萬噸,照樣銷得出去。這拜改革所賜,也是龐大市場的支撐,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

政府工作報告關於解決好現有“三個1億人”問題的提出,更是增添了代表、委員們對未來發展的信心。

“思路一變天地寬,不要總是盯著農民工進城落戶的成本,而要看他們變成市民後帶來的需求。”在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懷化市市長李暉看來,要解決約1億進城常住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約1億人口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約1億人口在中西部地區的城鎮化,就是中國經濟未來發展“核動力”。

作為一市之長,李暉細細算起農民工進城落戶給城市發展帶來的新推動:農民工變成市民後,低收入家庭享受住房保障待遇,其餘的通過市場租賃或者購買的方式解決住房問題,這是一筆龐大的投資和消費需求……

再龐大的市場,如果沒有有核心競爭力的産品和企業也無法開發利用好。當前,隨著各項成本的快速上升以及資源環境瓶頸的明顯制約,中國製造業産能過剩、不掌握核心技術問題越發凸顯,轉型升級既成為一道難過的坎,又成為一個難得的重大機遇。

“轉型升級要靠科技創新來推動,我們有基礎、有信心。”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侯建國介紹,中國科大與合肥市合作,成立了中國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院一期工程已完工,和中科院有關研究所及包括微軟、INTEL、谷歌、中國電信等龍頭企業成立了23家聯合研發機構,孵化了34家科技創新企業。

“科技創新的星火為經濟轉型升級點亮了光明的前景。”侯建國説。

改革難度大紅利更大——信心來自全面深化改革將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的活力和動力

“去年我們在加拿大有一個收購項目,往年跨國並購好幾年都批不下來,沒想到這次國家發改委5個工作日、商務部2個工作日就批下來,連外方都刮目相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落地有聲,極大地增強了我們企業對未來發展的信心。”全國人大代表、萬豐奧特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陳愛蓮在浙江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興奮地談起這個案例,引起這個民營經濟大省很多代表的共鳴。

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後代表接過話題:前兩天我們剛剛註冊成立一個公司,在杭州市工商局只用了1個小時就完成,以前不可想象。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200項以上,浙江已經提出要成為全國審批事項最少、審批速度最快的省份,鼓舞人心,民營經濟將大顯身手。

向深化改革要動力,靠深化改革添信心。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改革成為兩會關鍵詞。政府工作報告77次提及改革,把改革作為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務,成為貫穿政府工作的一條“紅線”。

“下一步發展靠什麼?改革是最大的紅利。中國民間資本力量巨大,要把它好好用起來。”全國政協委員、深圳證券交易所理事長陳東征在政協小組討論會上把問題拋給另一位政協委員、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張曉強:去年固定資産投資有多少?民間投資佔多大比例?

張曉強回答説,去年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40多萬億元,其中民間投資佔63%。“發改委不光要把國家的錢用好,而且要把社會的錢用好。”陳東征直言。

“在更多領域放開競爭性業務,為民間資本提供大顯身手的舞臺”“在金融、石油、電力、鐵路、電信、資源開發、公共事業等領域,向非國有資本推出一批投資項目”“加快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翻開政府工作報告,民企參與國企改革的路徑日漸清晰。

“民企可以通過産權市場、股票市場、股權投資基金或戰略投資者方式,參與國企改革。”全國政協委員、國資委副主任黃淑和透露,對於混合所有制和股權多元化,基本想法是“一企一策”。

新一輪改革再出發,讓來自中國改革發源地的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發展改革委主任張韶春很是振奮。從當年的大包乾,到如今的土地確權頒證和有序流轉,改革始終是中國廣袤農村發展的澎湃動力。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抓緊土地承包經營權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

張韶春介紹,安徽正在以土地確權為突破口,深化農村綜合改革。今年開始啟動20個縣農村土地確權試點,希望全省能在2017年完成確權,賦予農民更多財産權利就有了基礎和保障。

改革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在中華大地推進。“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健全企業職工工資決定和正常增長機制”“啟動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加大政務公開,完善新聞發言人制度,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完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探索建立跨區域、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一個個社會熱點、難點正在成為改革的發力點、突破點。

改革成為時代最強音,改革開拓廣闊新天地。“通過改革釋放活力,通過創新轉型升級,把這兩條做好,中國經濟必將大有作為,未來一定更加美好。”作為科技體制改革的受益者和信息技術的領軍人,全國人大代表、企業市值已經超過200億元的安徽科大訊飛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慶峰,對未來底氣十足。(參與采寫記者:李延霞、王敏、王思北、劉美子)

責任編輯: 呂佳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