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跑錢苦,有人花錢愁--代表委員會診管理之弊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3-07 21:25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3月7日電(記者吳晶晶 羅沙)“一方面,一些科研人員有鉅額項目資金卻用之無道,樂當‘發包商’;另一方面,更多的科研人員則因要應付名目繁多的各類審查,不得不閉門造車謀計劃、排會期、拉人數、湊支出,提前把項目‘不折不扣’地落實在紙上。真可謂,有人跑錢苦,有人花錢愁。”

    7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的首場大會發言上,全國政協委員盧柯代表九三學社中央發言時,直言我國科研經費管理之弊。這一問題在兩會上受到不少代表委員的關注。

    現行科研經費管理機制弊端幾何?

    近年來,我國科技投入年均增速20%以上。與持續高增長的經費投入相比,我國的科技創新力仍顯不足,而一些科研腐敗案件也引發了公眾對科研經費使用效率的質疑和擔心。

    “我國在科研項目立項、經費分配、評獎等機制上存在很多問題,現行經費分配體制某種程度上阻礙了中國的科技創新。”全國政協委員鮑義志説。

    他指出,我國科研經費分配實行項目申報制,導致重立項輕管理、重申請輕驗收的現象較為嚴重。只要項目立了項,經費就能拿到手,疏于對科研過程的管理和科研結果的評測,難以保障科研經費的産出效率。

    這也導致學術界的權力尋租現象嚴重。“一些‘謀人不謀事’的科研人員取得大筆科研經費,成了拿項目的科技‘老闆’。科研人員把主要精力放在項目公關上,不僅是人才的浪費,更是國家鉅額科研投入的嚴重浪費。”鮑義志委員説。

    “擴大用途”“擠佔挪用”“虛假報銷”……由於制度存在漏洞,當前,科研經費管理混亂在不少高校和科研機構存在。

    全國政協委員王執禮認為,政府主管部門及科研項目資助方往往重審批輕監督,缺乏對經費使用的有效監督,有的研究機構項目管理與經費管理脫節,使大量科研經費沒有用於科研本身。

    “經費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而廣大科技人員缺乏經費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這不利於調動全體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全國政協委員高抒指出。

    科研經費亂象怎麼管?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改進與加強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代表委員們對此表示肯定,並提出建議。

    “目前的問題主要是缺乏對財政科技資金監管的頂層法規設計,僅僅停留在靠科研院所、靠課題帶頭人提高自身認識和重視程度的階段。”全國人大代表朱志遠説。

    “應加快構建跨部門的國家科技信息系統和共享機制建設,提升科技計劃項目相關信息的公開透明度,促進科研經費分配的統籌協調,避免分散和重復。”盧柯委員説。

    鮑義志委員建議,完善科研項目申報與經費撥付制度,建立學術共同體主導和鼓勵自由探索相結合的科研經費分配製度。同時完善科研立項環節的評審論證制度,實行同行評議機制和評審回避制度。

    “科研經費分配結構上,要按不同學科領域制定不同辦法,而不是各學科項目一刀切,分配體制固化就會導致違規。”朱志遠代表説。他同時建議在科研經費配置中合理考慮人的因素,允許設置合理比例的人員績效費用。

    高抒委員建議,減少科研經費項目投入,增加對科研機構的投入,逐漸調整兩者比例,使之最終向最佳配置靠攏。

    把科研經費“曬”在陽光下

    科研經費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令人憂慮。一些代表委員建議,必須把科研經費“曬”在陽光下。

    “要用法律和制度的辦法,進一步規範經費使用,明確經費使用途徑和列支項目,嚴格審查經費開支,確保科研經費專項專用。”王執禮委員建議,整合財政、審計、紀檢監察和科研等部門力量,共同加強對經費的監管,形成有效監督機制,利用信息化手段,推進經費管理公開透明。

    他還建議建立系統的評審檔案系統,如科研項目批准後未産生成果甚至造成資金浪費的,既要公佈申請人姓名,也要公佈參與評審人姓名,這樣使評審專家更認真、公平、科學地評審。

    鮑義志委員建議,建立科學規範的績效考評機制,引入科研課題信用管理機制,對發生信用缺失的問題及時懲處。

責任編輯: 劉笑迪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