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 星期五
 
公平正義助推中國告別中等收入陷阱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3-08 10:36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字體: 打印本頁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講述的是古代農民能通過個人努力改變自己命運,步入上層社會的故事。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於農民工轉為市民,更好地實現社會公平,釋放經濟發展的活力,著墨比較多。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指出,今年不斷增加就業和居民收入,不斷改善生態環境,使經濟社會發展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

    為此,今年將破除制約市場主體活力和要素優化配置的障礙,讓全社會創造潛力充分釋放,讓公平正義得以彰顯,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他具體給出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詞彙和數字。

    比如今年要推啟動教育扶貧工程,實施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惠及3200萬孩子。對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鄉村教師發放生活補助,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比上年增長8.5%。

    另外還要推行推進公租房和廉租房並軌運行,增加中小套型商品房和共有産權住房供應,抑制投機投資性需求,促進房地産市場持續健康發展。

    上述表述意義重大。

    根據國家統計局等部門的數字,2013年全國農民工總量為26894萬人,比上年增長2.4%。但是外出打工半年以上、居住城市的農民工,儘管被統計為城市常住人口,實際上並未享受城市的社保、教育、養老等福利,也就説農民生活在城市,但仍不是市民。戶籍人口的城鎮化率僅僅為3成,比包含農民工在內的城鎮化率5成左右,低了2成。

    農民在城市如果不能成為市民,永遠只是農民工,這也就意味説中國社會階層的流動出了問題。

    類似的還有,即便是大學生畢業在城市工作,也存在難以在城市安居樂業的壓力。

    原因是,像一些城市每平方米動輒萬元乃至更多的的房價,不只是對於白領階層買房感到有壓力,對於剛跳出農門到大城市工作的畢業生而言,連租房都成為了問題。

    這意味著,即使農民子女考入大學並在大城市工作,但是未必能徹底擺脫農門,實現城市居民的夢想。

    現在變化已經開始。

    201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在促進社會流動,使得農民工市民化,大學生和中低收入者轉向有産階層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比如共有産權和公租房,這些過去在地方試點成功的思路,有望在全國推廣。

    全國政協委員、國土資源部副部長胡存智再3月7日表示,共有産權房實質上是“比例産權”,是指中低收入等住房群體購房時,可按個人與政府的出資比例,共同擁有房屋産權。

    無恒産則無恒心。

    無論是農民工,還是大學生,只有看到了身份可以轉換,實現社會角色轉換,步入中等收入階層的希望,才有可能迸發人生積極向上的動力。

    而社會流動,過去從來都是經濟活力迸發,實現長治久安,發展良性的所在,也是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原因。

    “今後一個時期,著重解決好現有‘三個1億人’問題,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李克強總理在報告中説。

    按此測算,未來2億多農民工大部分將消化轉換為城鎮化市民。這將使得過去戶籍人口城鎮化率3成的數字被改寫,全國包含農民工在內的5成以上的城鎮化率將做實。

    此前,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蔡洪濱發現,墨西哥、阿爾及利亞、秘魯等國家,人均地區生産總值(GDP)在達到3000美元左右的中等收入國家水平後,一直無法邁入高等收入國家的行列。主要原因是這些國家的社會流動性低,父輩受不到好的教育,子輩也很難接受良好教育,也就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但同期日本、韓國,以及中國台灣地區,成功地從中等收入國家跨入到高等收入國家和地區的行列,與其高的社會流動性,能實現“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能有關。

    中國未來能否邁入人均GDP約1萬多美元的高收入國家行列,根本取決於社會流動性的實現。

    社會流動性低、社會結構固化是動態的不平等,從長期看必然會導致經濟增長的停滯。而收入分配、教育不平等、健康不平等,只是靜態的不平等,容易在短期改變。

    此前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一份調查表明,該院農村大學生的比例,20多年前至少40%,目前不到10%。

    21世紀經濟報獲悉,2013年中國GDP總量達到56萬多億元,人均GDP達到6700美元左右,能否在10年內翻一番或更多,步入高等收入國家行列,從經濟領域的改革看,是要提高勞動生産率,提升技術等對經濟的貢獻。

    從社會領域來看,實現社會更多公平和爭議,創造更多社會流動性,讓人口大國向人才強國轉換,顯得非常關鍵。

    具體對於每個個人而言,能不能實現學有所教、住有所居、老有所養、病有所醫,除了個人努力外,一個國家的政府,最主要的是能否提供創造實現上述夢想的機會。(定軍)

責任編輯: 史瑋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