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日 星期五
 
經濟分項指標大調整 改革衝鋒號吹響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3-08 11:07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字體: 打印本頁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今年作的政府工作報告,關於改革的論述字字鏗鏘。

    “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背水一戰的氣概,衝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全面深化各領域改革。”他説。

    他在這麼表述,並部署2014年各項改革工作時,涉及改革成果的經濟多項指標已經進行了大的調整。

    比如根據201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經濟社會計劃草案報告,同樣是設置去年一樣的7.5%的經濟下限,3.5%的一樣的上限指標,2014年給定的赤字率、廣義貨幣M2指標沒有變化,都分別是2%、13%左右,但是就業指標、能源效率指標、出口和投資指標,出現了調整。

    比如2014年進出口總額增速、全社會投資額指標,分別是7.5%、17.5%,比上一年的8%、18%分別有所下降。2014年還要求單位GDP能耗、碳排放分別到3.9%、4%,比上一年實際完成的3.7%左右降幅加大。2014年的城鎮新增就業指標是1000萬,是6年以來的首次上調,高於過去的900萬指標。

    設定同樣的經濟指標,貨幣和赤字不增加,但是要實現更少增速的投資和出口,更多的就業增長,這意味説經濟需要更多地依賴消費、服務業的帶動,更多地依靠科技創新,依靠勞動生産率的帶動拉動經濟增長,而不是搞無效的産能過剩投資和資本放水。

    中國改革研究院經濟所所長匡賢明指出,這些指標調整給中央政府調控經濟提供了更大的空間,由此使得政府有更多的精力推進改革,使得重要領域的改革能夠取得新突破。

    數字無華,但是數字變動體現了新的發展改革思路。

    比如2014年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要再增長10%以上,使更多農家子弟更有升學機會。今年新開工700萬套以上,其中各類棚戶區470萬套以上,大大超出2013年中國棚戶區改造已開工323萬套(戶)的數字。

    李克強總指出,改革是最大的紅利。要從群眾最期盼的領域改起,從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改起,從社會各界能夠達成共識的環節改起,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積極推進有利於結構調整的改革,破除制約市場主體活力和要素優化配置的障礙,讓全社會創造潛力充分釋放,讓公平正義得以彰顯,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目前學術界對於什麼是改革紅利,以及改革如何釋放紅利,有不同的解釋。不過,過去改革開放頭30年經濟實現年均10%左右的增速,無非是靠3個條件,即人口、資本以及技術3個方面。

    2000年中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6.96%,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10.2%,按國際標準衡量,中國已進入了老年型社會。2012年、2013年中國勞動力總量分別下降345萬、244萬,這意味著越來越少的勞動力人口,需要養活越來越多的非勞動年齡人口,也就是人口紅利的窗口正在逐步關閉。

    按此看,未來經濟要實現可持續,需要更多地依靠技術進步,依靠資本投入實現投資效率的提升,也就是歸根到底是提高勞動效率的提升,提高市場資源配置效率,來實現經濟增長。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今年的改革工作進行了細緻的描述。

    第一項是深入推進行政體制改革,進行簡政放權。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200項以上。第二項是抓好財稅體制改革。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比例,專項轉移支付項目要減少三分之一,今後還要進一步減少。

    再就是深化金融體制改革。這包括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等。另外還要制定非國有資本參與中央企業投資項目的辦法,為民間資本提供大顯身手的舞臺。積極參與高標準自貿區建設,推進中美、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等。

    此前2013年,由於減少審批,放寬公司註冊,新註冊企業增長27.6%。匡賢明指出,市場化的紅利遠未釋放出來。通過市場化改革,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將喚醒這些沉睡資本,從而帶來巨大的增長動力。

    中國投資協會投資諮詢專業委員會會長劉慧勇則指出,中國已經是第一貿易大國,今年開水逐步實施資本項目可兌換,將有利於實現中國的人民幣向主權貨幣(是以某一主權國家的貨幣作為基準作國際儲備貨幣)轉換,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轉換。(定軍) 

責任編輯: 史瑋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