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建議完善科研經費投入和管理機制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3-09 11:21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3月9日電(記者王菲菲、侯麗軍)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全社會研發支出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超過2%,達到1.138萬億。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報告也提到,2014年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産總值比例預期達到2.17%。

    參加兩會的部分人大代表認為,國家對科技研發的投入年年增加,但總體效益卻與投入不符,其中既有投入結構的問題,也有管理不嚴的問題,呼籲完善科研經費的投入和管理機制。

     重專項輕基礎 科研成為無本之木?

    據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農科院農業資源與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姚建民介紹,科研經費大致可分為兩部分,基礎性課題經費和競爭性課題經費。前者包括理論和應用基礎,後者包括國家各種重大專項。由於後者“見效快”,許多部門投入比例很大。

    “以山西省農科院為例,2800人的科研單位,應用基礎研究的經費僅1000萬元左右,不到總經費的10%,其餘上億元的經費主要來自參與國家級科研單位的競爭性經費。”姚建民説,基礎經費不但太少,而且沒有持續性,原始創新哪有根基?

    姚建民説,以農業科研為例,國際上發達國家農業科研機構的穩定性基礎和應用基礎性課題經費佔科研總投資的70%,競爭性課題經費佔科研總投資的30%。而在我國卻恰恰相反,基礎性課題經費只佔到10%,競爭性課題經費佔到了90%。

    去年全國人大的一份調研報告也顯示,目前我國基礎研究經費佔科研總經費的比重不足5%。財政部部長樓繼偉也曾表示,基礎研究主要靠中央財政,地方和企業投入較少,基礎研究佔研究與試驗發展(R&D)支出比例仍然較低。穩定支持和競爭性支持的協調機制建設進展不平衡,部分地方和領域依然存在穩定支持不足、競爭過度的現象,不利於科研人員潛心研究。 “基礎研究不強,科研就成了無本之木。”姚建民説,由於重大專項課題能夠很快做出成績,所以分配比例較大,“這是一些部門急功近利的表現。”

    項目打包剋扣濫用 科研經費背後貓膩多

    再看佔大頭的競爭性課題經費。姚建民説,競爭性項目由國家掌控,經費級別高且數量巨,少則千萬,多則上億。然而,“這些項目缺少原創技術,打包現象越來越嚴重,還美其名曰‘集成創新’。更關鍵的是,不少課題完成後,無法轉化,科技經費浪費嚴重。”

    由於競爭性課題經費多,不少科研人員熱衷追逐這些項目。“本來非常優秀的專家也會隨著競爭性項目的山頭不斷更換,專家都變成了雜家,到處堆積小山頭,哪還能形成原創高地?”姚建民説。

    另外,重大專項種類繁多,不少科研人員就使出了十八般武藝到處申請經費,存在多頭申報的問題。“一盤菜端幾家,一個姑娘嫁多家,使得國家投入大幅度增加,但效率不高,多家投入均為‘各取所需’的階段性成果,成果的成熟性不足,完整性不夠,難以轉化並對經濟發展起到支撐作用。”姚建民説。

    此外,全國人大代表、太原理工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院長李瑞豐指出,科研經費背後貓膩也很多,有的被用做“公關費用”,賄賂相關主管部門,有的則被科研人員貪污濫用。“有的地方將申請科研項目當做是斂財的手段,通過虛開發票,把經費變相裝到了個人的腰包。”

    在去年,科技部部長萬鋼就曾痛批科研項目經費管理方面存在的“惡性問題”,連説兩個“憤怒”,並表示“痛心”和“錯愕”。

    全國人大的調研報告也指出,2010年以來,審計署在科技支撐計劃、科技重大專項等審計或調查中,查處課題單位和科研人員未經批准調整預算、擴大開支範圍、擠佔挪用科研經費等違反財經制度的問題時有發生。

   調整投入機制 加強經費管理

    姚建民説,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加大政府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完善科技重大專項實施機制,但具體加大到何種程度,如何完善,還需要進一步細化。

    姚建民建議,應將當前名目繁多的項目計劃進行合併、調整,集中力量辦大事,避免項目多頭申報,提高經費使用效率;基礎研究經費應由財政部門直接撥給科研單位,減少中間環節,避免經費被層層剋扣;對於競爭性課題經費則可採取市場化的手段,變以往由科研單位申報為由企業牽頭進行投標,這樣就能保證科研成果得到轉化。

    針對科研經費背後存在的腐敗問題,李瑞豐建議建立公開、透明的項目申報、審批機制和統一的經費使用機制,嚴把財務關,加強審計和公開力度,讓科研經費曬在陽光下。

責任編輯: 陳燕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