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工強國新夢想——專訪國防科工局局長許達哲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3-11 09:19 來源: 國防科工局網站
【字體: 打印本頁

    “嫦娥”落月、“神舟”飛天、“蛟龍”探海、航母遠行、大運首飛……近年來,中國國防科技工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偉大壯舉。同時,廉價和低技術含量的“中國製造”産品正在被高技術和自主創新的“中國創造”産品逐漸代替。 

    面對未來,中國將探索一條怎樣的科技創新路徑?軍工如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為中國經濟和社會做出貢獻?為此,記者專訪了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局長許達哲。

    肩負強軍和富國雙重使命

    記者:能否簡單向廣大讀者介紹一下國防科技工業,國防科工局是一個怎樣的機構? 

    許達哲:國防科技工業作為國家戰略性高技術産業,涵蓋核、航天、航空、兵器、船舶、電子六大行業,肩負著強軍和富國的雙重使命。一方面,強軍是國防科技工業的立業之本,保障軍品供給,為能打仗、打勝仗提供物質條件是國防科技工業的第一要務;另一方面,國防科技工業要在先進製造領域發揮引領作用,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牽引、輻射和帶動作用,把技術優勢轉化為産業優勢。 

    國防科工局作為我國主管國防科技工業的行政管理機關,其主要職責是為國防和軍隊建設服務、為國民經濟發展服務、為涉軍企事業單位服務。同時,國防科工局還負責組織協調政府和國際組織間原子能和航天活動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記者:2013 年12 月出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局長以來,在探索國防科技工業持續健康發展方面,您有哪些新思路? 

    許達哲:從航天科技集團調任國防科工局兩個月時間了,最深的感受是責任更重、壓力更大。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努力建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先進國防科技工業,這個任務非常艱巨。 

    上任之初,我在和十大軍工集團領導座談時提出,我最關心五個問題,即戰略規劃問題、深化改革問題、軍民融合問題、創新驅動問題、國際合作問題。 

    實現國防科技工業持續健康發展,首要的是搞好戰略規劃。重點是著眼“兩個一百年”目標和建設創新型國家要求,要以國家戰略為先導,以強軍為首要責任,做好2030 年國防科技工業發展戰略研究。 

    深化改革是一篇大文章。我國國防科技工業儘管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基礎薄弱、技術儲備不足、科研生産水平不高、核心能力不強等問題仍然存在,資源效能發揮不充分、能力結構佈局不合理,重復建設、行業分割等問題還較突出。深化國防科技工業改革,就是要務實推進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改革,特別是結合新一輪軍品科研生産能力結構調整,推進軍工科研院所改革、軍工投資體制改革和科技管理體制改革。 

    軍民融合同樣是一篇大文章。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要求“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和平時期,要推動國防科技工業發展,軍民融合是渠道,是途徑。下一步,我們將充分發揮軍工集團在軍品科研生産中的核心骨幹作用,促進軍轉民技術開發應用和軍用與民用技術雙向轉移,實現技術、産品和能力的深度融合;放寬市場準入,打破行業壁壘,建立競爭機制,完善配套措施,充分吸納優勢民營企業和優質社會資源進入軍品科研生産領域;堅持軍民兼容互利,推動科研機構、基礎設施等資源開放共享。 

    實施創新驅動的重點是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原始創新能力不足,應用研究不充分是制約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歷史和現實經驗一再證明,國防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推進國防科技工業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堅定不移地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一方面,要大力加強國防科技預先研究、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探索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突破基礎理論和關鍵機理,不斷積累“中國製造”的新成果,不斷攀登“中國創造”的新高度;另一方面,要以重大專項工程為牽引,完善國防科技協同創新體系,加強跨行業領域的聯合攻關,提高關鍵技術産品和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水平。 

    關於國際合作,一方面,我們將進一步拓展核能利用、空間探索等領域國際交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促進世界共同發展;另一方面,我們將加強軍工技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實現重大裝備技術的跨越式發展。

    國防科技的進步影響深遠

    記者:“探月”是許多中國航天人多年來的共同夢想,您大學畢業即進入航天工業部工作,在您眼中,中國航天科技近幾十年取得了哪些最主要的發展和變化?“探月”對中國的科技發展來説,有怎樣的意義? 

    許達哲:我是1984 年從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生畢業後投身中國航天事業的,距離今天正好30 年。30年裏,我親身參與和見證了中國航天的一次次騰飛。 

    近年來,我國航天事業發展迅速,在若干重要技術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長征系列火箭發射累計成功率達95%以上,在軌運行的衛星已經突破一百顆;載人航天工程十戰十捷,將10 名航天員送上太空,中國已成為繼俄、美之後第三個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北斗導航系統、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等多項重大航天工程取得突破性進展;探月工程一次次刷新中國高度,嫦娥一號實現我國繞月探測零的突破,嫦娥二號已成為我國首個人造太陽系小行星,並在不斷刷新深空探測紀錄,嫦娥三號實現我國首次地外天體軟著陸和月面自動巡視勘察,為我國航天事業發展樹立了新的里程碑。 

    探月工程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帶動了我國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若干領域深入發展,推動了信息技術和工業技術進步,促進了眾多技術學科的交叉和融合。同時,工程也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國國情和重大科技工程要求的科學管理模式和方法,積累了新形勢下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經驗,為深入開展深空探測奠定了堅實基礎,為我國航天事業發展開闢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記者:近年,中國航天在服務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突破?接下來工作的重點在哪些方面? 

    許達哲:航天技術每前進一步,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諸多領域産生積極影響。近年來,我國上千種新材料是由空間技術的牽引而研製完成,有兩千多項空間技術成果已移植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 

    通信衛星、遙感衛星、導航定位衛星的應用,在最具體、最實際的層面上支撐著尋常百姓的衣食住行。在通信衛星方面,我國已建成了衛星通信廣播基本保障體系,實現商業化運營,並具備一定的國際競爭力。在衛星導航方面,北斗區域衛星導航系統建成並提供服務,已在交通運輸、海洋漁業、水文監測、通信授時和減災救災等領域廣泛應用;全國衛星導航應用市場規模快速增長,衛星導航應用步入産業化發展軌道。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首顆星投入使用,為礦産資源調查、土地利用監測、環境保護監測、農業估産及災害應急監測提供了重要的空間信息支撐。 

    未來五年,我國將積極建立全球綜合、天地一體化的衛星對地觀測及應用體系;發展衛星寬帶多媒體通信、衛星移動通信廣播等新型業務;繼續穩步推進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設;顯著提高衛星應用産業規模和效益,進一步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

    記者:作為國防科工局局長,您還兼任國家原子能機構主任和國家航天局局長,請您談談國防科技工業在核能利用和航天領域開展國際合作的情況。 

    許達哲:國防科技工業作為武器裝備研製生産的骨幹力量,作為先進裝備製造業和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實行對外開放、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自成立以來,國防科工局在國際核事務、國際空間合作等領域積極開展多層次、全方位的對外交流與國際合作。 

    比如,在和平利用核能領域,我國同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建立了互惠互利的合作交流和經貿往來關係,促進了共同發展。在雙邊合作方面,我國先後同德國、巴西、阿根廷、比利時、英國、美國、日本、巴基斯坦、瑞士、韓國、加拿大、法國、俄羅斯、越南和埃及等國家簽訂了政府間的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協定。在多邊合作方面,我國也簽署了多項國際條約或公約。這些協定、條約或公約的簽署,為我國廣泛開展核領域的交流,特別是核電技術的國際合作奠定了基礎,提供了保障。 

    在外層空間探索方面,我國始終稟承合作開發共享太空理念,一貫堅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發展的原則,在航天領域國際交流與合作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2013 年,中國政府與21 個國家和區域航天機構開展了60 多次多邊雙邊會談,簽訂11 個政府間及政府部門間航天合作協定,首次舉行了中俄歐三方航天局長會談,簽訂了共同開展深空探測合作紀要。今年初,我還受邀訪美,參加了國際空間探索部長級論壇,表明了中國航天和平利用外層空間開放合作的態度。今後,中國將進一步拓展空間領域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深度和廣度,著重在載人航天、深空探測、空間科學和空間應用等四個領域開展國際合作。

    強軍夢是強國夢的重要基石

    記者:您説過,“人才是事業的根本”。實現國防科技強國夢離不開創新型人才。在國防科技工業這樣代表著中國科技前沿水平的領域,如何才能更好地培養出一批科技和生産一線的創新型人才? 

    許達哲:2013 年“五四”青年節,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與全國青年代表們座談時指出,我們國家的“兩彈一星”元勳都是大師級的,神舟、嫦娥、北斗也都出自大師之手,相信神舟團隊、嫦娥團隊、北斗團隊中未來也一定會涌現出更多大師。 

    今年1 月6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嫦娥三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時指出,“有德高望重的科技大家,有技藝精湛的技能大師,有一大批朝氣蓬勃的青年骨幹,這是我們的力量所在、希望所在”。這些科技大家、技能大師、青年骨幹,正是我們的航天事業乃至整個國防科技工業的力量源泉,正是有了這些寶貴人才,我們才能創造一系列令人驚嘆的“中國高度”、“中國精度”、“中國深度”和“中國速度”。 

    在培養創新型人才方面,我們已經積累了一些好經驗、好做法。比如,探月工程中打破論資排輩的傳統觀念,堅持把能力作為選人用人的首要標準,讓“ 有本事、肯幹事、能成事”的優秀人才擔任工程兩總,同時使具有真才實學的“管理能人”和“科技能手”走上工程技術關鍵崗位,最大限度地激發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熱情和創新活力。探月工程自2004 年實施以來,一大批活躍在科研、生産一線的優秀人才凝聚到工程中來,快速成長。探月工程二期兩總隊伍平均年齡比一期下降5 歲,當時最年輕的副總設計師僅32 歲,“60後”“70 後”高素質人才成為中堅力量。 

    下一步,我們將堅持出成果、出效益、出人才並重的原則,不斷創新人才發現評價、流動配置、激勵保障機制,為創新型人才脫穎而出創造良好環境、提供廣闊舞臺;通過支持重大工程任務和技術創新項目實施,著力打造一批科技大家、工程大師、技能大師和企業家,為國防科技工業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記者:近來,很多人在談論中國夢、強國夢。請談談您的想法和認識? 

    許達哲:強軍夢是強國夢的重要基石。建立中國特色的先進國防科技工業體系,對實現強國夢、強軍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轉崗履新之後,我去了聶帥家裏,一方面是寄託感情,表達一個軍工戰線後來人對革命先輩的崇高敬仰,另一方面也是在思考怎樣才能真正實現軍工強國,完成先輩們未竟的事業。去的那天正好是聶帥生日,聶帥女兒聶力大姐一定要我題詞紀念,我寫了八個字“緬懷聶帥、奉獻國防”。這不僅是我個人的心聲,也是國防科技戰線全體人員共同的心聲。 

    要實現夢想,必須腳踏實地,崇尚實幹,從基礎抓起,解決好現實急需和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上世紀50 年代,聶帥在國防部五院成立之初曾形象地説,一個家庭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搞好科研,同樣也有“開門七件事”,即新型原材料、電子元器件、儀器儀錶、精密機械、大型設備、測試技術、計量技術。現在回顧起來,在建國初期那种經濟建設一窮二白、工業基礎極其薄弱的艱苦條件下,聶帥提出科研“開門七件事”是多麼的不容易,體現了老一代無産階級革命家的遠見卓識和求真務實的作風。 

    科研“開門七件事”給我的最大啟發就是任何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踏踏實實抓基礎。古人説“根深才能葉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廣大軍工人既胸懷強軍報國的遠大理想,又腳踏實地地勤奮工作,一次次奮勇創新,一次次攻堅克難,才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讓國人驕傲、令世界驚嘆的非凡奇跡。 

    作為新一代軍工人,我們站在嶄新的歷史起點上,肩負著軍工報國的新使命,胸懷著軍工強國的新夢想。 

    “行百里者半九十”,離夢想越接近,可能遭遇的挑戰會越艱巨,前行的腳步也需更加堅定。作為新一任國防科工局局長,我將擔負起自己的責任、履行好自己的使命。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瞄準差距,改革創新,攻堅克難,開拓進取,更好地擔負起支撐國防軍隊建設、推動國家科技進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職責,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實幹精神,努力開創國防科技工業改革發展新局面!

責任編輯: 郭永國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