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經濟帶:讓經濟發展與文化繁榮共舞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3-11 15:39 來源: 文化部網站
【字體: 打印本頁

    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訪問中亞四國和出席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時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它以加強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為重點,以平等互利、共贏發展為目的,是與古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共同推進絲綢之路復興的創新之舉。這一戰略構想如何引起沿線國家的共鳴?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文化將發揮怎樣的作用?多位政協委員對此有著深入思考。

    “絲綢之路經濟帶現在已經得到很多國家的認可,作為向西開放的戰略,時隔2000多年重提絲綢之路,這個經濟、文化並舉的新戰略將帶動新一輪的國際交流,無論是從歷史角度,還是從周邊國家的認同上,這都是極其智慧的決策。”孟松林委員説。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文章指出,文化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有很大的施展空間,特別是對於藝術創作而言。“絲綢之路上有很多可供藝術創作挖掘的資源,比如舞劇《絲路花雨》就取材于絲綢之路,這些資源可以為創作提供素材,通過演繹生動的故事,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加深沿線國家人們之間的了解和感情的溝通。”他説,藝術家應該為這個戰略的實現去采風、去接觸現實生活,不僅要表現歷史題材,也要關注現實的社會發展,包括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人們的精神面貌,他們的生存狀態,要自覺主動地在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發揮文藝工作者的作用。

    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看來,“絲綢之路”本身就是一個文化概念,它很好地濃縮了中國早期與周邊國家的交往,是對世界各民族優秀文化的吸納和融合,既有“請進來”,又有“走出去”。從這個意義上説,文化早就成為一個載體,成為促進漢唐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橋梁和紐帶。“至今,漢唐盛世的景觀依然能從文化、藝術的呈現中被現代人了解。盛世的長安城,寺廟、商鋪等各種建築在畫作中都有表現,唐代的壁畫、雕塑、工藝等很多都充滿西域風情。任何一個時代,經濟發展都與文化繁榮相輔相成,我認為現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正是基於這種考慮。”范迪安建議美術家們在國家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進程中,更多地從古代優秀視覺造型中吸收營養,挖掘傳統文化資源,用於推動當代藝術的轉換和創新。同時還要加入今人的創造,更多立足於國家發展、西部發展,描繪出這個時代的藝術氣象。

    河南洛陽是隋唐絲綢之路的起點,來自河南的全國政協委員梁留科指出,各地可結合自身歷史文化特色,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打響自身建設的品牌。“例如洛陽,作為隋唐絲綢之路起點,龍門石窟、盛唐文化、宋文化等各具特色,要發揮河南歷史文化資源集聚優勢,打造文化交流品牌。”

    來自新疆的全國政協委員布媧鶼·阿布拉認為,實現“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首先要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文化交流合作機制。她説:“當今世界,文化上的相互尊重是經濟合作的前提。因此,要促使絲綢之路經濟帶區域合作構想儘快成為沿線國家的共識,就應繼承古絲綢之路不同文化相互尊重的精神,率先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文化交流合作機制。以文化交流合作為引領,喚起沿線國家的絲綢之路情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加強區域大合作創造有利的人文發展軟環境。”

    布媧鶼·阿布拉建議,通過落實具體的文化交流項目,如文藝演出、畫展、攝影展、文化論壇、體育競賽、不同文化主題年等,將文化交流合作推向深入。可與沿線國家共同成立絲綢之路文化研究機構,在取得學術成果的同時,增進文化認同。發展旅遊促進文化交流也不可忽視,可籌建亞歐絲綢之路文化主題公園、絲綢之路民族村、絲綢之路民族博物館等文化旅遊項目。另外,可以文化産業合作促進文化交流,借助新疆作為面向中亞、西亞的對外經貿合作平臺,建立文化産業園區,吸引沿線國家投資。最後還要促進出版及媒體交流合作。

責任編輯: 郭永國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