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會民主法治進程看國家治理現代化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3-12 07:31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3月11日電(記者譚劍、趙仁偉、明星)2014年全國兩會必定以特殊的時間節點標定在時代坐標上。

    這一年,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60週年;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走過65年風雨歷程。這一年,中國又將邁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步。

    站在歷史新起點上的兩會,將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發揮怎樣的作用?國人關注,世界矚目。

    兩會實踐: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凝聚成不可動搖的國家意志

    2013年的金秋,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中國的基本政治制度。而兩會就是這兩個制度的最集中體現。

    在兩會這個中國特色民主政治的殿堂,人民通過自己選出的人民代表表達心聲,各政黨、界別、人民團體通過選出的政協委員建言獻策,中國共産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

    透過兩會窗口,可以觀察到中國民主與法治不斷進步的軌跡,也展現了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歷程。

    2014年的初春,人民代表和政協委員帶來了一件件議案提案,審議、討論一份份報告,全面深化改革成為兩會主旋律。

    “今年我準備了13份議案和建議,從農村土地流轉、加強農民工權益保障,到規範民間借貸,大部分與改革有關。”全國人大代表、湖南律師秦希燕從自身實踐中感受到這種傳遞的力量: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作為一名人大代表,積極參與其中是自己應盡的職責。

    “人大代表身後是人民群眾的期待,將真實的聲音帶來是我們的責任。”秦希燕代表告訴記者,每年他都會抽3個月以上的時間到基層調研,來自百姓“熱乎乎的意見”就是他每一份建議形成的基礎。

    在多年履職經歷中,2011年力推刑法修正案“惡意欠薪”入罪是最讓秦希燕代表感到自豪的“得意之筆”。“今年,我還將繼續關注農民工群體,使他們的權益能得到更好的法律保障。”秦希燕説。

    人大代表通過審議報告、提交議案建議等方式依法履職,來自不同界別的政協委員則將社會各領域、各群體的聲音集中上來。在全國政協委員郭瓦·加毛吉看來,協商民主就意味著要充分聽取各方不同的意見,這樣,治國理政才能更加科學。

    收入分配、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建設公平中國……代表委員們關心的問題,正是社會關注的焦點。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直指環境污染問題:大氣污染治理暴露管理紕漏,企業唯利是圖、藐視法律,部門執法不嚴、懲處不力。

    秦希燕代表從法律角度作出自己的分析:執法成本高、守法成本低、違法成本低,是制約環境行政執行力的重要因素。

    代表委員在兩會上建真言、獻諍言,敢言、善言,讓人感到人大和政協制度的活力。

    3月9日12時是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代表提出議案的截止時間,以代表團名義和30名以上代表聯名提出的議案達到460多件。從初步分析的情況看,今年的代表議案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特別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主要從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角度,積極建言獻策,努力推動國家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截至7日14時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提案截止時間,會議共收到提案5875件。這些提案聚焦全面深化改革和改善民生、聚焦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聚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及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其中相當數量提案關注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健全公共安全體系、推進司法體制改革、打擊和預防腐敗、促進社會組織健康發展等。

    “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身份不同,但同樣都是反映人民意願,凝聚社會共識,都為推進中國民主法治建設、提升國家治理能力貢獻著智慧。”曾擔任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的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教授蔡繼明説。

    不僅如此,街頭巷尾、互聯網上、電視機旁,老百姓關注兩會、熱議兩會,在兩會之外形成了一個更廣闊的“會場”。兩個“會場”上,代表委員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通、心心相印,繪成一道中國民主政治生活的靚麗風景線。即使是最挑剔的觀察者也不得不承認,中國兩會制度作為保障人民參與國家事務管理和社會治理的重要平臺,已越來越成熟與完善。

    兩會見證:民主法治每一次進步都推動著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提升

    站在2014年的兩會回望歷史,代表委員們認為,兩會的歷程,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也是國家治理體系不斷完善、治理能力不斷提升的過程。

    從新中國成立到上世紀70年代末迎來改革開放的春天,再到如今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點……新中國每一次的歷史跨越,國家治理體系的逐步完善和治理能力的不斷提升,都離不開民主法治的“保駕護航”。

    “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民主法治保障越是有力,黨和國家的事業發展就越順利;民主法治一旦遭破壞,黨和國家的事業就會遭受嚴重挫折。”連續五屆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遼寧省鳳城市大梨樹村黨支部副書記毛豐美説。

    以史為鑒,可知興替。十八大以來民主法治的進步,越發堅定了我們的制度自信。從首次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同票同權”選舉全國人大代表、到十二屆全國政協定期邀請各界別委員召開“雙週協商座談會”聽取意見建議,中國特色選舉民主同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得到進一步發揚;從立法機關完善科學立法,到執法機關推進依法行政、司法機關堅持公正司法,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步伐在不斷加快。

    為保證重大改革依法有序進行,過去一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一攬子修改了19部法律,授權國務院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暫時調整有關法律規定的行政審批,實現了進一步簡政放權,激發了經濟社會發展活力。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闞珂對此評價説:“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求堅持依法辦事,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各項改革舉措。需要修改法律的可以先修改法律,先立後破,有序進行;有的重要改革舉措,需要得到法律授權的,要按法律程序進行。”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一個應有之義是,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通過制度保證人民依法參與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讓公眾有更多表達的機會和舞臺;用法制約束權力運行,將減少權力侵犯百姓利益的現象發生。”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懷化市市長李暉説。

    “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自己的腳知道。”習近平總書記用這樣一個生動的比喻,説明一個國家選擇什麼制度走什麼道路,必須符合國情和人民意願。

    在中國,兩會已被歷史和實踐證明具有廣泛的代表性,能夠在最大範圍內調動人民群眾參與國家治理的積極性,並將其轉化為建設國家、推動發展的正能量。

    “我們一定要有制度自信,走自己的路,辦自己的事,不為各種干擾所惑,保持政治定力。”全國政協委員遲福林説。

    全面深化改革,我們更需要傾聽民意、凝聚共識,更需要科學決策、于法有據。這為充分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舞臺,為國家治理現代化開創更為美好的前景。

    兩會標桿:讓制度優勢落實到具體實踐當中,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前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不搞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那一套,我們制度的優越性就在於廣泛的代表性和強大的執行力。”正如來自湘西偏遠山區的全國人大代表向平華所言,通過兩會形成共識、凝聚力量,讓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得到最廣泛、最有力的保障,有利於增強制度的執行力,有利於集中力量辦大事。

    新形勢下,社會深刻變革,利益訴求多元,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就更需要充分發揚民主,統籌兼顧,把提高基層治理的效力落實到實踐當中去。

    全國人大代表、神威藥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振江説,近年來,一些地方對涉及不同群體利益的決策發動群眾參與,實行聽證制度,廣泛徵求社會各階層的意見;還有地方在重大項目啟動前引入社會和環境風險評估機制。這些新的改革舉措,背後體現的是由“管理”到“治理”的國家治理模式的深刻轉變。

    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還要求我們必須樹立法治理念,善用法治思維,提高依法執政水平,提高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國家事務、經濟社會文化事務、自身事務的能力,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這就要求用好兩會這一民主政治平臺,不斷推進法治進步,為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環境,發揮積極的規範、引導、保障和促進作用。

    修改預算法、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法、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修改立法法、食品安全法、安全生産法、證券法等;制定資産評估法、航道法、期貨法……今年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列出了一份詳細的立法清單,立法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完成深化改革各項任務的“保障”“先行”作用躍然紙上。

    “在立法計劃基礎上,應根據改革推進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需要立法或修法時,常委會應事先介入,統籌協調各方面利益關係,妥善解決重點難點問題,有效防止部門利益法制化和地方保護,發揮立法過程中的把關作用。”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呂薇説。

    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已經吹響。放眼未來,發揚民主,善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必將為完善國家治理體系、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責任編輯: 史瑋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