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馬蔚華:銀行家能為中國慈善帶來什麼?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3-12 16:41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3月12日電(記者賴雨晨 侯大偉)從全國人大代表到全國政協委員,銀行家馬蔚華已經是第12次參加全國兩會了。今年,他第一次提出了與公益慈善發展相關的提案。

    這也與他的新身份相稱——今年2月,這名香港永隆銀行董事長、招商銀行前行長剛剛當選為壹基金新一任理事長,成為中國最大民間公募基金會的掌舵人。

    他在提案中建議,我國公益慈善基金的管理制度應當引入信託機制。同時,他也正與壹基金其他的理事們商討調整發展戰略。他認為,中國公益組織需要現代企業的管理方式。

    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于2010年12月在經濟特區深圳註冊成立,其前身是影星李連杰創辦的“李連杰壹基金計劃”。經過3年多的發展,壹基金已成為中國內地規模最大的民間公募基金會。

    這個民間組織的理事中,包括多名中國經濟領域的風雲人物,如馬化騰、馬雲、王石、馮侖、柳傳志等,他們一致選擇馬蔚華出任理事長。

    “可能是因為我卸任招行行長之後比他們有時間吧。”馬蔚華笑著説,“另外,他們也都覺得我這個人比較靠譜,答應別人的事情一定盡力去做。”

    他最早接到邀請是在去年5月,當時他還沒卸任,正在招行開著董事會。“李連杰和王石就給我打電話,説就讓我幹了,我沒加考慮就答應了。”

    答應之後,他也有過猶豫。“做公益不是輕鬆的,有很多矛盾、困難、爭議。但是我又想,當年我剛到招行的時候,不是也有很多困難嗎?現在在慈善這個新的領域做一點探索,為我們國家整個公益事業做一點貢獻,是一個很有意義也很有挑戰的事情。”

    2月正式上任,他很快進入了新角色,但發現國人對公益還比較陌生。

    在全國兩會上,馬蔚華被記者追著跑。“大家都找我談金融,談餘額寶,找我談慈善的人不多,其實啊,我更願意談談慈善。”他説。

    “比較有時間”的馬蔚華正與其他理事調整壹基金的發展戰略,希望現代企業制度能夠與公益組織結合得更好一些。

    根據財務簡報,壹基金在去年前三季度的捐款收入超過4.7億元,其中3.78億元是災害救助方面的“限定性捐贈收入”,而它在2012年全年的收入是4456萬元。

    捐款增加對於需要幫助的人來説當然是好事,但對一個慈善機構而言卻意味著巨大的壓力。我國《基金會管理條例》明確規定,公募基金會每年用於從事章程規定的公益事業支出,不得低於上一年總收入的70%。

    也就是説,只有大約40名全職工作人員的壹基金今年至少要在限定的災害救助、兒童公益等幾個領域花出去3.3億元(這還沒算第四季度),而且不能出錯——誰都可以想象,兩年前一度深陷“問責風暴”漩渦的中國慈善事業已經承受不住類似的壞消息了。

    “都是一塊錢、一塊錢,很多人捐來的,必須要大家都滿意。”馬蔚華説,他想把銀行業已經成熟的“客戶經理”模式移植到壹基金。

    “我們要建立能夠跟捐款者經常溝通的機制,要走訪、動員、説服人家,幫他一塊設計,聽取捐款者的意見,甚至是他們對基金會決策的意見。”他打比方説,募款是拉存款,那麼花錢就放貸款,“我們要研究怎麼樣和夥伴們一起把善款用好,用出效益,要公開透明。”

    “我們的成本不會增加,相反,通過明確員工的權責、引入商業機構的績效考核機制,成本只會減少。”馬蔚華説。

    他認為,壹基金在“管錢”這方面可以做得更好一點,像國際成熟的基金會一樣實現基金的保值增值。“我們過去還做得不夠好,捐款放銀行收益才多少?這件事我們理事會會有授權,怎樣做比過去存款的收益能高一點。”

    回顧壹基金3年多來的發展歷程,馬蔚華説,理事會認為在“網絡公益”上推進的力度仍然不夠大。“根據我們理事會的構成情況和大家的意願,我們未來會首先倡導網上公益。”

    馬蔚華的政協提案著眼于更多公益組織在資金使用和管理上共同面臨的問題,建議中國相關部門在組織制定慈善法律法規時,能夠引入西方較為成熟的信託機制。

    他在提案中提到:“金融領域積累起來的第三方託管和專業化資金管理經驗,完全可以運用到公益慈善基金市場化監督和專業化管理中去。”

責任編輯: 劉笑迪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