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藏區開展“結對認親”活動受到各族群眾稱讚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3-13 09:47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高原處處有“遠親”
——四川藏區開展“結對認親”活動受到各族群眾稱讚

新華社成都3月13日電(記者吳曉穎黨文伯)“太陽出來一朵花,認親幹部來我家。問寒問暖拉家常,一見如故親一家。”在四川藏區,一首當地村民自編的山歌被廣為傳唱,歌聲中表達了對黨的群眾工作的讚許。

一年多來,四川藏區6萬多名公職人員與25萬多戶農牧民“結對認親”,實現了群眾工作全覆蓋。幹部們走山路、進村寨、入牧場、訪寺廟,探訪雪山腳下、白雲深處的“親人”,把溫暖和關懷送到群眾心坎上。

解民之憂——認了親就是一輩子的“親戚”

在道孚縣覺洛寺村11歲藏族小姑娘七美巴吉心中,道孚縣幹部四郎生根是她最親的人。説起這位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害羞的巴吉説:“四郎生根‘爸爸’常來看我,沒有他,我不知道咋辦?”

5歲那年,小巴吉不幸被沸水燙傷右腳,因沒錢做手術,致腳掌攣縮畸形,走路一顛一簸。小巴吉常被同齡孩子嘲笑,她一度認為自己是被上天拋棄的孩子。自從去年和巴吉家“結對認親”後,四郎生根多方奔走,聯絡醫院,籌措藥費,並拿出自己省吃儉用攢下的2.7萬元為她看病。手術後,巴吉終於可以正常行走了。巴吉的父親勒珠説:“有了這門親戚,是我們全家的福氣!”

在四川藏區,類似的感人故事不勝枚舉:生病了,有“親戚”聯絡醫院;缺技術,有“親戚”上門傳授……幹部常挂在嘴邊的話是:認了親,我們就是一輩子的“親戚”。老百姓説得最多的一句話是:“幹部與我們結對認親戚,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

“結對認親”讓群眾多了一個個貼心人。在阿壩,全州1348個村黨支部實現聯絡幫扶全覆蓋,每名機關黨員和幹部聯絡一戶農戶;在甘孜州,按照鄉鎮每名幹部10至12戶、縣級機關每名幹部職工4至8戶、州級部門每名幹部職工2至6戶要求,與農牧民結對認親不留盲區。目前,四川藏區已有6萬多名公職人員與25萬多戶農牧民“結對認親”,解決困難4萬多件,化解矛盾糾紛1萬餘起。

助民致富——“日子越過越紅火”

除了解決群眾實際生活困難,如何幫群眾找到一條致富路是“認親”幹部考慮最多的事。行走在平均海拔2400多米的瀘定縣嵐安鄉昂烏村,田間地頭蔬菜長勢喜人,漫山遍野的果樹鬱鬱蔥蔥,蜿蜒的水泥路如潔白的哈達點綴在山水之間。一年多前,這裡還沒有一條水泥路。幹部“親戚”的到來,讓困擾全村的交通、産業發展問題逐步解決。

“之前全村都種玉米、土豆,一年下來只能夠吃,沒有剩餘的錢。開展‘結對認親’活動後,幹部們挨家挨戶走訪,不僅為村裏制訂了推廣蔬菜種植的發展計劃,還把路修通了。”村民楊麗英樂呵呵地説,家裏改種蔬菜後,收入高多了,日子越過越紅火。

嵐安鄉産業結構的變化,是“結對認親”的一個成果。越來越多的農牧民通過這一活動得到實惠,加快了增收致富的步伐。在阿壩州馬爾康縣打扒村,村民袁興清過去全家收入僅靠他一人打零工。結對認親後,在“親戚”的幫助下他學會種植大棚蔬菜技術,並爭取到貸款,建起了5個蔬菜大棚,現在年收入1萬餘元。

在甘孜州鄉城縣,村民在“親戚們”的帶領下,發展高原油菜、藍莓、釀酒葡萄、核桃、藏豬、藏雞等,走上了高效特色生態農業發展道路。全縣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4500元。

溫暖民心——群眾稱他們是“最親的人”

“你若把群眾看作天,這天就是萬里晴空,燦爛無邊!你若紮根在群眾的土壤中,這土就會肥沃豐潤,營養無限!”這是一位工作在藏區的幹部在《民情日記》裏寫下的“探親”感言。

在“結對認親”中,許多基層幹部深受教育與洗禮。過去,在部分地區,個別群眾不理解幹部,也不願意配合黨委政府的工作。阿壩州部分幹部還記得第一次走訪阿壩縣哇爾瑪鄉足麼村遭遇的尷尬場面:幹部們拿著《民情調查表》敲門,有的村民卻不開門,吃了“閉門羹”。

第二次進村訪戶,幹部們手裏多了一條編織袋。一邊走村串戶,一邊撿拾路邊垃圾,還帶上糧油、蔬菜和水果看望慰問五保老人等貧困群眾……一週後,情況變了,門開了,工作局面逐漸打開。

“通過結對認親,與農牧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真切感受到了群眾的苦處和難處。只要用心用力用情為群眾做實事,群眾自然會尊重你、信任你。”“結對認親”一年多來,甘孜縣昔色鄉黨委書記澤仁洛加切身感到:現在群眾對黨和政府更加擁護了,幹部到寺廟、群眾家中,僧尼、群眾真心歡迎。

 

責任編輯: 郭曉婷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