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面因素表明應對實現2014年經濟增長目標充滿信心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3-13 11:57 來源: 新華網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網北京3月13日電 近年來,由於對中國經濟缺乏了解和利益驅動等因素,一些國際金融機構不斷拋出地方債務風險、影子銀行風險、房地産市場崩盤等論調,下調對中國經濟增長預期,直指中國經濟將實現“硬著陸”。2013年,世界經濟復蘇艱難、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等困難的確不少,但中國從容應對了這些挑戰,經濟發展取得了比預想要好的結果——全年國內生産總值達到56.9萬億元,比上年增長7.7%,CPI漲幅控制在2.6%,城鎮新增就業1310萬人,進出口總額突破4萬億元。這些成績表明,國際金融機構“唱衰中國”的論調不攻自破。2014年,我國確立了國內生産總值增長7.5%左右、CPI漲幅控制在3.5左右的目標。客觀上講,實現這個目標不會一帆風順,應該看到經濟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牢固,增長的內生動力尚待增強,財政金融領域仍存在一些風險隱患,部分行業産能嚴重過剩。但同時也應該看到,有利於實現這些目標的積極因素也不少,概況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改革將進一步迸發市場活力和內生動力。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後,中央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改革已成為最大的紅利和內生動力。2013年,新一屆政府把簡政放權和轉變政府職能作為開門第一件大事,取消和下放416項行政審批事項,工商登記制度改革有序推進,取消和免徵行政事業性收費348項。這些改革為市場松了綁,極大地迸發了市場活力和發展動力,取得明顯的成效——企業負擔減輕1500多億元,新註冊企業增長27.6%,民間投資比重上升到63%。這些既利當前、又惠長遠的改革措施今年將繼續發揮積極作用。2014年,改革仍是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務,一些牽一髮動全身的改革舉措將陸續推出。例如,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200項以上,建立權力清單制度;財稅體制改革進一步加快,“營改增”試點擴大到鐵路運輸、郵政服務、電信等行業;小微企業稅收優惠範圍進一步擴展,減輕企業負擔力度加大;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持續加快,民營銀行設立有序推進等,將使金融將成為一池活水,促進小微企業、“三農”等實體經濟加快發展。這些改革措施將進一步破除制約市場主體活力和要素優化配置的障礙,釋放更多的紅利和深層次動力,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其次,宏觀調控日臻成熟和完善。新一屆政府上任以來,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堅持宏觀調控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不斷創新宏觀調控的思路和方法。例如,明確宏觀調控區間的上下限,只要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就集中經濟抓住轉方式調結構不放鬆,保持宏觀政策基本取向不動搖。2013年,面對出口大幅波動、經濟持續下行、財政負增長、貨幣市場利率異常波動的局面,宏觀調控堅持不採取刺激政策,不擴大赤字,不超發貨幣,保持定力、精準發力,讓市場吃了“定心丸”,確保了經濟不滑出合理區間。這表明,新一屆政府宏觀調控的決策理念和運行機制已更加成熟和完善,這將為2014年和未來一段時期應對國內外複雜多變的經濟金融形勢以及難以預料的市場波動,確保經濟巨輪行穩致遠提供堅實的決策保障。

    第三,經濟增長基本面穩中向好。從2014前兩個月的數據看,我國經濟增長開局良好。今年1月至2月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均高於50%的“榮枯線”,其中,2月份製造業PMI為50.2%,高於上年同期0.1個百分點,表明經濟平穩增長的基本態勢未變。1月至2月CPI漲幅為2.2%,顯示物價壓力不大,為宏觀調控留有足夠空間。

    從“三駕馬車”看,經濟增長基本面穩中向好。一是投資仍是穩定經濟增長的關鍵。2014年,新的投資領域和方向不斷涌現。新型城鎮化建設穩妥推進,需要大量投資解決“三個1億人”問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大,年內新開工700萬套,基本建成保障房480萬套;金融、石油、電力、鐵路等領域將向非國有資本推出一批投資項目,為民間資本提供大顯身手的舞臺;中央預算內投資擬增加到4576億元,重點投向保障房安居工程、農業等領域,將會起到“四兩撥千斤”的帶動作用;投融資體制加快改革,投資主體日益多元化,一批民間投資示範項目將陸續推出,等等。這些新的投資增長點將使投資仍保持在一個較高的合理水平,在穩增長中發揮關鍵作用。二是消費仍是擴大內需的主要著力點。新一屆政府上任以來,非常重視居民收入增長和改善民生在擴大內需方面的作用。2013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與GDP增速基本持平;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9.3%,超過GDP增速1.6個百分點。2014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再次提高10%,7400萬企業退休人員因此收益;城鄉醫保補助標準提高,大病保險全面推廣;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以上,確保“零就業”家庭至少有一人就業,等等。這些措施都將持續提高居民消費能力,成為擴大內需的主要著力點。今年前2個月的數據也顯示,社會零售消費品總額增長保持平穩,內需在今年的經濟增長中仍將成為重要支撐力量。三是全球經濟復蘇趨勢明顯。當前,發達經濟體依然維持寬鬆的貨幣政策,美聯儲逐步退出量化寬鬆政策也表明其經濟復蘇進程加快,歐元區雖然復蘇緩慢,但經濟已然呈現上升趨勢,預計2014年全球經濟將呈現新一輪的上行週期。今年1月,世界銀行上調2014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至3.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將2014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上調至3.7%。全球貿易增長也將有所加快,1月份,IMF預測2014年世界貿易量將增長4.5%,比去年高1.8個百分點;世界銀行預測2014年全球貿易量將增長4.6%,比去年高1.5個百分點。國際經濟形勢前景看好和全球貿易增長加快,為穩定外需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除了上述積極因素外,在看待一些問題上,我們還應避免以下認識上的誤區。一是認為經濟增長與轉方式調結構相互矛盾。我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必須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保持合理的經濟增長速度。這與轉方式調結構並不矛盾,GDP增長水平也不是像某些觀點認為的越低越好,越低越有利於調整經濟結構。相反,只有保持一定的速度,才能有效增強市場信心,為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留出空間,為保就業、促民生等提供一個堅實的基礎。2014年確立經濟增長7.5%左右的目標,是在考慮就業、民生和通脹,以及轉方式調結構等各種需要和可能後的均衡結果。二是認為改革是某一個方面的單兵突破。有的觀點認為,一些領域的改革(如財稅體制改革)進展緩慢,會影響改革的整體協調推進。事實上,改革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加強各項改革的關聯性、系統性和可行性研究,做到“蹄疾而步穩”。只有處理好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係,才能使各項改革舉措在進度和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實際成效上相得益彰。

    總之, 2014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仍然會面臨種種預料不到的挑戰和困難,但全面深化改革持續釋放的深層次內生動力、宏觀調控日臻成熟和完善,以及經濟增長基本面穩中向好都表明,穩增長、保就業、防通脹的有利因素遠多於不利因素,對此應客觀分析、正確對待,對實現經濟增長的目標應充滿信心。(陳崇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

責任編輯: 雷麗娜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