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聲音回放 就業是民生之本。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優化就業創業環境,以創新引領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努力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使勞動者生活更加體面、更有尊嚴。 ——摘自政府工作報告 沒有就業就沒有收入,也難以增加社會財富。我在基層曾經訪問過一些“零就業”家庭,一個家庭沒有一個人就業,真是毫無生氣,沒有希望。現在我們全國每年要新增城鎮勞動力就業1000萬人以上,還要給600—700萬新增的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留有一定的空間,所以要有合理的GDP增速。 ——李克強總理答記者問 一問 目標能不能夠實現 經濟穩定、中西部發展,完成目標沒什麼問題 記者:2014年GDP增長目標定在7.5%,城鎮新增就業人口目標定在1000萬人。在GDP增速不變,甚至有所放緩的情況下,就業目標反而上調,如何保證?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曾湘泉:近年來,我國整體就業形勢比較穩定,去年也提前完成了新增就業目標。雖然GDP增幅近年來有所放緩,但還是保持在7%以上的高位;隨著服務業的發展,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完成1000萬人口的新增就業目標沒什麼問題。 現在就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結構性矛盾。在就業群體中,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最為突出。高校畢業生人數在增加,今年將達到727萬人,但就業崗位,比如畢業生愛去的政府、企業需求反而在下降。並且在畢業生中,女生、三本院校畢業生、部分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困難較大。 這種結構性矛盾也表現在不同區域之間。比如廣東傳統産業轉移,用工成本增加,招工荒就會越來越明顯。 記者:針對不同群體該如何促就業呢? 曾湘泉:對於高校畢業生這一群體的就業問題,應該從教育改革抓起。比如法學院,就沒有必要每個學校都設立,應當壓縮三本院校,發展職業教育。 在高校畢業生的就業中,市場起到主導作用,但政府要做好監管,這方面我們做得還不夠。對於學生也應當有職業規劃指導,我們現在很多學校也有職業發展中心,但缺乏受過專業教育和訓練的職業指導人員,指導工作成效並不顯著。國家應大力培養專業化的職業指導人才。 對於調整過剩、落後産能後失業的工人,一方面可以引導他們向服務業轉移;另一方面落後産業升級為綠色産業,又會創造一批新的崗位,關鍵還是要給工人提供培訓。 二問 地方如何分解指標 綜合考慮經濟增長、需就業勞動力等因素 記者: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的目標在廣東、上海如何分解指標和落實?作為勞務輸入地、高校畢業生集中地區,廣東、上海針對不同就業群體有哪些具體的促進就業的措施? 廣東省人社廳廳長林應武:根據廣東今年經濟增長8.5%的預定目標,綜合考慮目前需就業的勞動力總量等因素,我省確定今年城鎮新增就業要達到120萬人以上。 在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方面,我們將採取引導大學生到基層就業、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和離校未就業大學生就業促進兩項計劃等措施。在促進外來務工人員就業方面,針對其就業特點,採取加強企業用工監測、快速密集舉辦各類招聘活動等措施。 上海市人社局負責人:近年來,上海每年新增就業崗位目標設定為50萬個,實際完成均在60萬個左右,就業局勢保持穩定。 2014年,上海在落實好現有政策的基礎上,將研究出臺鼓勵就業有一定困難的勞動者在特定行業和特定産業就業的新政策,此外還將研究制定鼓勵扶持家庭服務業發展吸納就業的有關政策措施。 記者:有專家提出,經濟結構與産業結構的調整可以釋放就業空間。上海、廣東的情況怎樣? 林應武:2013年,廣東三次産業就業比重為23.7:41.6:34.7,第三産業吸納就業的比重還相對偏小。 我們重點從兩方面著手,努力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一方面,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另一方面,大力拓展第三産業的就業空間,加快第三産業的發展,特別是大力發展服務貿易、金融服務業、生産服務業和社區服務業等現代服務業,繼續提升第三産業在GDP中的比重,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上海市人社局負責人:經濟結構和産業結構決定就業結構,上海要優化就業結構、擴大第三産業就業份額,一是努力促使城市發展從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從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轉變。二是要進一步鼓勵創業帶動就業。三是要著力提升從業人員的技能素質,以勞動者素質的提升來推動就業結構的優化。 三問 就業質量怎麼提高 加強人力資本投資,創造公平就業環境 記者:對於就業困難群體,比如離校未就業大學生、零就業家庭等,廣東、上海分別有哪些幫扶措施? 林應武:幫助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是底線民生問題,政府必須兜住底。 近年來,我省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就業困難人員就業的優惠政策。我們將進一步加大援助力度,採取健全就業援助信息臺賬、開展就業援助專項活動、建立服務跟蹤制度等。 上海市人社局負責人:幫助就業困難群體實現就業,歷來是上海促進就業工作的重點和核心任務。 對於離校未就業大學生,通過開展實名制登記、對困難家庭高校畢業生實施求職補貼政策、實施“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計劃”等方式進行就業托底。 對於零就業家庭成員,實施自我申報與調查排摸相結合機制、“雙向承諾制度”等辦法幫助其就業。 記者:不光要就業,還要體面就業。對於勞動者特別是對於外來務工人員,如何幫助其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曾湘泉:就業質量高不是説這份工作多麼光鮮或者掙錢多,而是價值創造能力高。 從個人來看,要加強人力資本投資和個人努力,提高創造價值的能力; 從企業看,要有科學化和人性化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和體系; 從社會來看,要創造公平的就業環境,反對一切就業歧視,這方面政府要有所作為。 比如,我們現在有了《就業促進法》,其中也明確提出了反對就業歧視,但是需要制定實施細則,需要制定更多有針對性的細節和懲處措施,否則,公平的就業環境就變成一句口號,而無法真正落在實處。 高質量就業也應該有前瞻性考慮,新人力資本理論研究發現,如果基礎教育,包括早期的幼兒教育和健康投資不公平,則會顯著影響後來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就業和收入等結果,縮小因這種原因造成的就業質量差異則具有更大的難度,因為勞動力市場上的求職者可能一開始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