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是12316三農信息服務熱線主題宣傳日,從2006年開通至今,12316已經走過了八個年頭。多年來,在社會各界的關心、幫助和大力支持下,各級農業部門本著“面向三農、有問必答、有難必幫、有訴必查、優質快捷”的宗旨,依託12316熱線及時將農業生産技術、農産品市場營銷、農資供求、防災減災和政策法規等信息送到千家萬戶,為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密切黨和政府與農民群眾的聯絡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四化同步發展戰略,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對農業信息服務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12316八周歲之際,立足於黨和國家的新要求、廣大農民的新期盼,深入回顧總結12316農業信息服務工作,進一步明確方向、理清思路,引入新理念,探索新模式,以全面滿足農民信息需求為切入點,用現代信息技術武裝農業、富裕農民、激活農村,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一、村情民意的“千里眼”和“順風耳” 各級農業部門通過開展12316農業信息服務,匯聚了一批科研院校和企業參與農業信息化建設,帶動了信息産業發展,營造了農業信息化發展的良好氛圍,並取得以下六方面的工作成效。 一是基層服務體系逐步建立。截止去年底,全國39%鄉鎮建立信息服務站、22%行政村設立信息服務點,全國專兼職信息員超過18萬人;組建了一支覆蓋種植業、畜牧、獸醫、水産、農機領域的專業門類齊全、結構合理、經驗豐富的專兼職專家隊伍,培養了一批訓練有素、服務熱情的專業話務員;相繼建設並開通了29個省級、78個地級和352個縣級語音平臺,中央平臺建設已于2011年啟動建設並將於今年正式上線,為農業信息服務工作順利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是信息資源日漸豐富。多年來,各地在農業信息服務工作中,面向基層、面向農業信息服務工作,積極整合相關部門信息資源,積累了一批寶貴的專業、特色及滿足個性化需求的信息資源。如北京市221信息平臺實現了全市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浙江農民信箱固定用戶已達260萬,形成了穩定的用戶資源。 三是服務模式日趨多元。農業部2011年開通了農民手機報,為各級政府領導和農業部門幹部推送農業發展情況。各地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創新,結合本地特點,形成了一批有實效、接地氣的信息服務模式。如浙江“農民信箱”、上海“農民一點通”、福建的“世紀之村”、山西的“我愛我村”、甘肅的“金塔模式”、雲南的“數字鄉村”等,有效滿足了廣大農民的信息需求。 四是服務領域不斷拓展。除為農民提供與生産生活息息相關的科技、市場、政策、價格、假劣農資投訴舉報等信息外,12316服務範圍已延伸到法律諮詢、民事調解、電子商務、文化節目點播等方方面面。同時,由於12316熱線直達農村、直面農民,迅速感知“三農”焦點熱點,在很多地方,已經成為政府和涉農部門了解村情民意的“千里眼”和“順風耳”,為行業決策、應急指揮提供了有力支撐。 五是服務機制不斷完善。我部分別與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各地也與電信運營商和有關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統籌利用各自工作體系和資源,共同打造為農服務平臺。注重加強與畜牧、水産、農機、糧食、統計等涉農部門的溝通協調,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共建平臺、共享資源。如河南的“一鍵服務”,農民諮詢電話可以通過12316轉接到相關主管部門處理;新疆兵團信息服務平臺與科技、商務、廣電部門合作,共同製作各類農業節目2000多期,成為電視臺“黃金節目”。 六是服務成效日益凸顯。截止去年底,12316已覆蓋全國三分之一農戶,年均助農減損增收逾百億元。吉林省12316新農村熱線,五年多來受理農民諮詢電話1100多萬個,日均話務量6000個、峰值逾2萬。12316也因此成為農業信息服務的標誌,並被喻為農民和專家的直通線、和市場的中繼線、和政府的連心線,是最受農民歡迎、最能解決實際問題、最管用的快捷線。 雖然12316農業信息服務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相比,與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相比,還有相當差距,縮小城鄉數字鴻溝任務仍十分艱巨,具體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服務體系下延不充分。信息服務體系還沒有真正地延伸到最貼近農民的環節,與農技推廣等基層農業服務機構的工作結合不緊密,與農業生産經營主體的活動結合不緊密,與鄉村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結合不緊密,鄉、村信息站點和農村信息員隊伍嚴重缺乏,與農民緊密的互動聯絡還沒有建立。二是服務方式不靈活。“等客上門”和“大水漫灌式”服務較多,在內容上沒有緊扣農民基本需求,在渠道上沒有滿足互動要求,在時效性上沒有實現快捷方便,導致農民用戶體驗不好、忠誠度不高。三是平臺體系不協同。省際間、省內各級間服務平臺在技術架構上不統一互連,在功能上不關聯互動,在信息上不共享互換,在應用上不協同互助,12316服務體系所匯集的龐大的農業部門服務資源優勢不能實現統籌調度,是導致很多地方服務效果不明顯的重要原因。四是專業區域性信息資源不充足。總體表現為宏觀信息多專業信息少,統計信息多加工信息少,缺乏深度挖掘和有效整合。用戶數據庫還沒有建立,缺乏實現精準服務的基礎。五是可持續發展機制沒建立。尤其是基層信息服務站點和農村信息員活力不夠,缺乏服務農民的內生動力和自我發展的造血能力。 二、市場化信息化條件下12316公益服務創新重點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四化同步的戰略要求,對市場信息尤其是農業信息服務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多年來工作實踐表明,信息化是“三農”發展實現彎道超車的加速器,而農業信息服務就是加速器的核心動力,是用信息化手段實現快速為農業生産經營主體、農民賦能的過程,是縮小城鄉“數字鴻溝”、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根本途徑。農業信息化的關鍵是讓農民享受信息化發展的成果,要用信息化手段讓農民平等地成為社會的一分子,公平地分享發展成果。圍繞這一新的定位,要在鞏固12316原有服務基礎的前提下,引入新的服務模式和理念,進一步拓寬農業服務範圍、提升服務能力,將12316打造成全國服務“三農”知名品牌,並要切實研究透、把握好以下八個重點關鍵環節。 一是要搞清農民需求。農民的信息需求是開展服務的依據。主要有六個方面。一是政策法規信息。包括國家或地方出臺的涉及到生産發展、個人權益保護等政策、法律法規等;二是生産經營信息。主要是和農民所從事的包括非農的生産經營活動有關的技術和市場類信息。三是教育培訓信息。重點是針對農村黨員、婦女、青年等教育培訓信息,以及提高農民綜合素質所需的教育信息,這也是地方政府非常關注的環節。四是村務公開信息。主要是農村集體資産以及惠農補貼、社保、計劃生育等涉及農民自身權益的信息。五是文化科技信息。主要滿足農民精神需求和實現自我發展等方面的信息。六是便民服務。包括農民日常生活電話費、水費和電費繳納,金融服務及購買生活生産資料等方面。這是農民的核心需求,是與農民建立密切聯絡的關鍵,也是農業信息服務體系與有關部門對接的切入點。 二是要推動服務體系下延。要把12316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延伸到離農民最近的地方,只有延伸到行政村、延伸到生産經營主體內部,健全村級信息服務點和培育農村信息員隊伍,將信息資源輸送到最了解農民需求的環節,才能有效地把信息送到田間地頭、送到農民手中。 三是要推動12316成為農業部門的工作手段。為農民提供信息服務不僅是信息化部門的責任,更是各級農業部門甚至是涉農部門的共同責任。要改變12316單純由市場信息系統負責提供服務的現狀,要將服務體系嵌入基層農業服務機構,要讓12316成為農業部門間、不同業務層級信息溝通的工具,讓12316成為農技推廣、測土配方、獸醫、質監等行業甚至是社保、金融、電信等涉農部門服務“三農”的手段,才能更有效發揮服務體系的作用,更好地為農業部門和農民服務。 四是要著力構建惠農信息平臺體系。要充分發揮12316平臺已經延伸到基層的優勢,進一步完善平臺體系,加快構建覆蓋“三農”的信息高速公路,為農業大數據的集散和各方優質服務資源的匯聚提供通道,更好為農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務。 五是要高度重視用戶資源開發。信息化的核心是數據,信息社會“得用戶者得天下”。只有清楚地知道農民是誰、在做什麼,才能實現信息服務的精準投放。要注重匯集農戶、農業生産經營主體、各類農業服務隊伍基礎信息並建立嵌入服務過程的動態修正機制,才能準確地把握農民需求,提供有針對性的精準服務。 六是要充分利用移動終端。移動互聯網發展勢不可擋,隨著智慧手機價格不斷降低和3G等移動互聯網的快速普及,為農民提供了更多使用互聯網的機會。據今年10月發佈的《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手機已經成為農村網民的主流上網設備,使用率高達78.9%。要把手機等移動終端作為信息服務的重要手段,積極開發農業專業的信息服務産品,滿足農民的個性化信息需求。 七是要推動形成多方參與的合作格局。要充分開放12316服務體系,圍繞農民信息需求,積極主動對接中組部農村黨員遠程教育、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文化書屋、科技部科技特派員等服務體系,為社保、金融、電信提供涉農信息服務通道,要積極與通信運營商和有關信息服務企業合作,建立多方參與、合作共贏的工作格局。 八是要建立可持續發展機制。搞農業信息服務,需要一個龐大的隊伍體系,單靠政府投入難以為繼。要逐步構建“政府扶持引導、站點自我造血、社會資本參與”的投入保障機制。要充分發揮覆蓋到村級和生産經營主體的實體服務網絡優勢,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發展電子商務、農村物流或代辦增值服務等,激發信息員創業積極性,實現站點自我造血和可持續發展。 三、打造以滿足農民信息需求為目標的12316農業信息服務體系 (一)指導思想。以全面滿足農民信息需求為目標,以完善提升12316農業信息服務為基礎,以健全基層信息服務站點和提升農村信息員服務活力為重點,圍繞“連、延、嵌、準、合”,加快平臺協同、資源整合、隊伍組建和機制完善,全面推動信息服務體系向行政村延伸,向基層農技推廣機構、新型生産經營主體滲透,服務內容向涉農領域拓展,服務手段向移動終端延伸,服務方式向精準投放轉變,服務機制向整合多方資源發展,隨時、隨地滿足農民個性化信息需求。 (二)基本原則。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不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因地制宜做好實施方案設計,明確工作重點,細化保障措施,有力有序推進各項工作。需求導向,高效實用。針對農民生産、生活和經營管理的信息需求,開發用得起、用得了、用得好的信息化産品,為廣大農民提供適用、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務。資源共享,協同推進。積極整合利用現有農村信息化服務資源,實現場所設備資源共建共享,各有關部門密切協作,形成合力。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在加強公益性信息服務的同時,通過政策引導、購買服務、項目合作等方式,調動各類社會主體積極性,逐步建立市場化運作的長效機制。 (三)主要任務 一是完善平臺體系,打造信息資源集散通道。建設全國農業雲服務平臺。完善中央平臺,設計開發農技推廣、村務公開等業務系統及基於移動互聯的信息服務産品支撐系統;推動虛擬平臺向地縣鄉村延伸,最大限度地貼近農民,最大限度地統籌利用基層農業服務機構和生産經營主體服務資源,逐步構建全國技術同構、資源共享、業務協同平臺體系,為農業大數據集散和優質服務資源匯聚提供通道。 二是健全村級信息服務站點,實現服務體系下延。充分利用原有農村信息服務站、農村黨員遠程教育站點、村委會、農家書屋、新型生産經營主體、農商店及各種服務代辦點等現有設施發展村級信息服務點,並將12316服務體系延伸進去,利用平台資源就近解決農民對政策法規、生産經營、教育培訓、村務公開、文化科技和便民服務信息需求。行政村至少每村一點,有條件的可一村多點。 三是推動服務體系嵌入基層農業服務機構,為服務農民提供支撐手段。以12316平臺為依託,構建橫向聯接各行業業務部門、縱向貫穿部省地縣各層級的閉合信息交互系統,推動12316成為農業部門內部縱向信息上傳下達的通道,提高業務溝通效率;推動12316信息服務體系與農技推廣等基層農業服務機構融合,為其提供服務農民的信息化手段,最大限度地發揮農業部門基層服務資源優勢,建立在線橫向溝通和互助機制,全面提升各級農業部門服務效率。 四是打造專業信息服務團隊,為信息服務提供人員保障。配合站點延伸,按照“會收集、會分析、會傳播”的基本要求,從村組幹部、涉農服務系統村級管理員、經紀人、農商店主以及生産經營主體帶頭人中,選拔聘任有文化、懂技術、能服務的人員作為農村信息員。逐步培育以農技員為主體、以各類生産經營主體帶頭人為補充、以區域性行業專家為節點的專家團隊。建立以農技員和生産經營主體技術員為核心、以市縣農業信息中心工作人員為輔助、以省級呼叫中心話務為保障的話務團隊。力爭到2016年,打造一支“百萬農村信息員駐站、百萬專家支撐、百萬話務互助”的服務團隊。 五是加強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積極創新服務手段。強化信息資源整合,制定全國統一的涉農信息資源目錄體系與交換標準,推動建立部門內外信息資源整合機制;強化對普通農戶、專業種養大戶、家庭農(牧)場、農民合作社、産業化龍頭企業等用戶及農技人員和專家基礎信息採集並建立動態修正機制,逐步實現服務的精準投放;充分利用平臺匯聚的生産經營主體資源、專家資源,鼓勵與行業協會、信息服務企業平臺對接,實現區域性、專業性和動態信息資源匯聚;建設農業“大數據”中心,對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分析;建設開發基於移動互聯終端的農業應用軟體庫,鼓勵有關行業協會、專業信息服務企業開發專業的信息採集、信息發佈、視頻諮詢、農業生産指導、農情監測、社交互動等應用軟體,逐步實現信息服務的精準投放。 農業部將於今年啟動信息進村入戶試點工作,力爭用2-3年時間,全面建成“上下貫通、左右聯動、運行高效”的“三農”信息服務體系,全國95%以上行政村、100%鄉鎮農技推廣站等基層農業服務機構和部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深度植入12316服務體系;打造百萬農村信息員駐站、百萬專家支撐、百萬話務互助的服務團隊;實現農業信息服務“全覆蓋、全天候、全人工、全要素”,普遍農戶不出村、規模主體不出戶就要享受便捷、經濟、高效的生産生活信息服務。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