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改革新勢之三——債務違約來臨的啟示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3-20 17:07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3月20日電(記者劉穎)繼超日債違約引發國內首單公司債違約之後,中國個別房企的債務風險問題又引起媒體高度關注。海外觀察人士注意到,以超日債違約事件為代表的一系列公司債務問題浮出水面,反映了中國監管當局對債市的監管思路和處理方法正在發生變化,將推動中國債市朝著更加市場化和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超日債違約事件發生時,一些分析師甚至聲稱,中國已進入“貝爾斯登”時刻。然而,多數理性的經濟學家和業內人士認為,債券違約是債券市場化運營中的必然現象,對提升債券市場整體風險意識、完善債券市場制度體系具有積極意義,它意味著中國債市迎來新的發展階段,是金融市場改革進一步深化的標誌。

    可以説,債務違約背後蘊含著當局監管政策立場的轉變以及用意深遠的調控目的,這引起外界高度關注。《華爾街日報》指出,中國允許一家太陽能設備生産商的債券發生違約的決定是正確之舉。《金融時報》援引標準普爾分析師的話説,中國政府在向市場發出信號。

    近年來,中國債券市場投融資需求旺盛,債券發行主體不斷豐富。不可否認,在資産規模快速膨脹的同時,風險也在積累和凸顯。在整體經濟增速回落的大背景下,信用風險必然有所釋放。

    圍繞相關話題,英國凱投宏觀全球首席經濟學家朱利安·傑索普指出,經濟增速放緩反映了中國決策層控制信貸過快增長,主動積極調整結構性問題的決心,超日債違約便是一個例子。

    相當長時間以來,當局傾向於出面化解信用風險事件,構成了中國公募債市場零違約的獨特現象,這一狀況不利於金融市場健康發展。分析人士認為,違約事件打破了這種政府兜底風險的慣例。

    對此,德國《明鏡》週刊旗下專業財經雜誌《經理人》指出,當投資者認為政府會出面解決麻煩,企業債的風險就會被低估。而超日債事件讓人們看到,中國政府將遵循改革路線,為市場力量發揮作用騰出更大空間。

    應當看到,債券市場發生違約事件具有內在必然性,是市場經濟規律的必然結果。美國、歐洲等境外成熟市場每年均會發生違約事件。對此,美國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黃育川指出,一個私營企業的破産或者違約對於中國來説並不是大事情,在創造蓬勃發展的市場經濟過程中,發生違約和破産現象都是正常的,在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前提下,這有利於提高效率。

    巴克萊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常健也持相同觀點。常健認為,隨著金融市場改革深化,市場和監管機構越來越認識到中國需要實際的信貸違約,以減少“隱性擔保”造成的道德風險問題,發展一個健康的信貸市場。

    展望未來,以超日債作為公募違約起點,今後中國債市出現違約的概率將逐漸增大,債信市場也將朝著更加健康、更市場化的方向發展。投資者將更理性評估公司債風險,推動資金流向更優質資産。

    正如麥格理基礎設施和有形資産投資基金東北亞地區負責人本·維所言,從長期看,這類有控制的債務違約事件,會促進投資市場更加開放,為境內外私人投資者騰出更大參與空間。他同時指出,今年中國有望以此為契機,出臺更多金融改革措施,以便糾正要素市場價格扭曲問題。(參與記者:樊宇、吳心韜)

責任編輯: 史瑋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