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成功經驗廣受重視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3-21 09:54 來源: 上海市人民政府網站
【字體: 打印本頁

    上海徐匯區,華育中學和紫陽中學,兩校只隔一條馬路,“境遇”卻有天上地下之分:華育是民辦初中,多少家長想盡辦法擠破頭,也要把孩子送進去;紫陽是公辦薄弱初中,地段生比例一度跌至30%……

    促進義務教育均衡,不同地區學校、同一地區的不同學校之間的差距如何縮小?上海來了一次破天荒的嘗試:讓華育來託管紫陽。眼下,委託管理不過一年多時間,紫陽的地段生比例回升到70%;2013年度上半學期徐匯區南片公辦初中統測,這所學校從過去的“墊底”,變成了“第一”。

    像變戲法一樣把薄弱學校變成好學校、擁有一大批優秀的教師……上海教育的“秘密”在哪?繼2009、2012年上海學生兩度折桂PISA測試後,很多國外專家、學者紛紛組隊來滬考察、研究。提及上海教育,他們總結了“四張名片”。

    “薄弱”變優質,不只一兩家

    在上海,像紫陽這樣快速實現命運翻轉的學校,可不是一兩家。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上海從2007年推行委託管理,讓優質名校託管薄弱學校、提高後者的辦學水平,迄今,委託管理已經成功實施三輪,第四輪正在推進的過程中。

    除了委託管理這張名片讓外國專家們眼前一亮,他們發現,上海的“好學校”還真不少。

    在上海,另一項促進區域教育均衡化的舉措,就是打造新一批的名校——新優質學校。

    從2011年上海確立“新優質學校推進項目”至今,全市已建成新優質學校43所。這些學校不挑選生源、不爭搶排名,不靠學業成績排名和升學率“揚名”,而是靠滿足每個孩子發展需求,靠育人質量過硬獲得家長和學生的喜愛。

    師資培訓“投資”回報豐厚

    無論是改造薄弱學校還是推進新優質學校建設,一個現實的問題無法回避:好學校永遠對師資有要求。上海要打造一大批好學校,老師從哪來?

    有心人發現,無論是著有《超越上海》一書的美國全國教育與經濟研究中心主席馬克·塔克,還是不久前到上海取經數學教育的英國教育大臣莉茲·特魯斯,把“上海教育”當成課題來研究的外國專家,無一不是把問題的核心鎖定於上海的師資隊伍建設。

    “外國專家看到了上海在師資培訓上的做法、成效,但他們可能不會理解,上海為何這麼重視師資培訓、為何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時候,就用紅頭文件的形式來為中小學教師的在職培訓做保證。”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顧泠沅告訴記者,早在1989年,上海就出臺了專門規定,在在職教師中推行“240、540”培訓。據説,為了這件事,時任上海市市長的朱鎔基還專門下過“市長令”。

    也正因此,顧泠沅非常贊同《世界是平的》一書作者托馬斯·弗裏德曼在紐約時報上發表的《上海的小學辦得好》的文章裏的一個觀點:所謂上海教育的秘密,其實不是秘密,只是過去30年在基礎教育領域的投資獲得了回報。

    為學業質量開“體檢報告”

    上海教育的第四張名片,當屬正在推進過程中的“綠色指標”評價體系。

    當前,上海基礎教育轉型站在了新的關鍵點。正如兩次PISA測試報告所揭示,上海學生綜合素養高,但學業負擔也偏重。挖掘教育均衡的內涵,上海的基礎教育往何處轉?

    教育評價“指揮棒”,恐怕是進一步推進改革的“牛鼻子”。2011年10月起,上海在中小學校推行學業質量“綠色指標”測評。基於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而制定的“綠色指標”,被很多中小學的校長形象地稱為“體檢報告”:它的作用不是檢測哪些學校、哪個區域的學校質量高,給學校排座次,而是通過科學的測評,引導學校正視日常教育管理中的成績和問題,作出合理的分析和改進。

    迄今,上海中小學“綠色指標”測評結果已發佈了兩次。測評結果很讓人振奮:小學階段,市“新優質學校”在語文和數學學科上的優秀率,已經明顯高於全市平均水平。

責任編輯: 王欣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