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製造大國”到“製造強國”的升級之道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3-23 11:01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3月23日電(新華社記者  鄭曉奕、徐硙、石昊)頂著“全球第一製造業大國”光環的中國,在中國工程院的全球製造業競爭力指數坐標上只得76.74分。相比之下,美國160分,日本120分。預計到2020年,中國的這一指數將提高到95分,相當於發達國家在工業化中期即上世紀80年代的水平。

    “大而不強”的中國製造業如何轉型升級?22日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4年會的中外政商界菁英認為,出路是依靠創新驅動,推行智慧製造和綠色製造,發展高端製造業和生産服務業,形成有國際競爭力和知名品牌的企業。

    創新驅動

    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在論壇上“把脈”中國製造業“大而不強”的五大“病徵”:

    ——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高,80%高端芯片依靠進口;

    ——製造業經濟效率低於規模增速,發達國家的製造業增加值率一般在35%,中國只有20%左右;

    ——産品質量和技術標準整體水平不高,每年直接質量損失超過2000億元,間接損失超過1萬億元,世界知名品牌前100名中12年來沒有中國品牌;

    ——資源利用效率偏低,環境污染嚴重,中國GDP約佔世界8.6%,但能耗佔世界19.3%;

    ——信息化水平不高,智慧化處於起步階段。

    “面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必須依靠創新驅動,大力推進數字化、網絡化、智慧化製造,推行綠色製造,發展現代製造服務業,形成有國際競爭力和知名品牌的企業群體,這是中國製造業的唯一齣路。”徐匡迪開出“處方”。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強調發揮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作用,“關鍵是使企業形成創新主體,通過競爭形成創新型大企業和大量的創新型中小企業。”

    “創新尚未成為中國製造業的主要特徵。”美國蘭德公司總裁邁克爾·裏奇建議中國推進産業集群的發展,就是一系列類似的、相互進行競爭的企業聚集在同一地區。這就需要以科研機構或高校為核心,同時保證市場驅動的融資渠道以及良好的生活工作環境。

    智慧和綠色製造

    智慧製造是西門子公司指出的提升製造業競爭力的未來之路。這家全球製造業領軍企業在提交的《發展智慧製造,促進綠色增長》報告中指出,中國製造企業應通過提高自動化水平以提升在整個價值鏈中的靈活性,發展數字化企業,用智慧化的製造理念來提高生産力和資源效率。

    ABB集團首席執行官史畢福認為,中國製造業升級的關鍵是從勞動密集型轉為技術密集型,産業價值鏈要向高端延伸。“機器人技術、電動汽車技術、先進的節能技術是通向高端突破口。”

    製造業是能耗大戶,消耗了全球42%的能源。提高能效成為粗放式發展的中國製造業的轉型關鍵。西門子報告認為,綠色增長是製造業的前提。利用能源回收、閉環製造、資源回收技術,使用電氣化設備和自動化設備,設計節能增效方案等措施可以實現綠色增長。

    卡特彼勒中國投資公司發表報告建議,從電力、熱力的生産環節入手提高工業能效。“提高工業能效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最有前景的途徑。”該公司戰略及業務發展經理張經鵬説。

    提升國際競爭力

    力拓集團過去4年增加了中國設備採購量。“因為中國設備的專業化和精密度提升了,成本效益也有優勢。”首席執行官山姆·威爾士看好中國製造業近年來不斷提升的國際競爭力。

    柳傳志回顧了聯想集團成功並購IBM公司PC業務的案例,以此説明企業“走出去”在國際上歷練更能“強壯筋骨”。

    去年,“總理外交”推動高鐵、核電等技術裝備走出國門,擴大了中國高端製造在世界發展的新空間。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鼓勵通信、鐵路、電站等大型成套設備出口,讓中國裝備享譽全球。

    浙江正泰集團是生産和出口電站設備的民營企業。董事長南存輝呼籲政府精簡對企業投資海外的審批程序。“三四個月電站都建好了,但往往出國投資的審批還沒批下來。投資便利化才能讓企業走向世界。”他説。

    “政府少干預,讓市場多發揮作用。”徐匡迪説,政府要通過體制機制創新,釋放改革紅利,為提升製造業國際競爭力創造良好軟環境。

責任編輯: 呂佳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