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金融合作部際會商機制正式啟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3-26 15:27 來源: 文化部網站
【字體: 打印本頁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鼓勵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源相結合”的要求,深入推進文化與金融合作,推動文化産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3月25日至26日,文化部、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在江蘇無錫聯合召開全國文化金融合作會議,併發布了《關於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見》。這標誌著由文化部、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等部門共同建立的文化金融合作部際會商機制正式啟動。

    會議上,文化部部長蔡武發表了書面講話。文化部副部長項兆倫、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士余、財政部文資辦主任王家新、江蘇省無錫市委書記黃莉新、江蘇省副省長曹衛星出席會議並講話。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李吉平、中國工商銀行副行長鄭萬春介紹文化金融合作經驗。文化部文化産業司司長劉玉珠主持會議。

    自2010年,文化部、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等九部門《關於金融支持文化産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實施以來,文化金融合作成果豐碩。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和文化企業等發揮各自優勢,匯聚力量,積極探索推動文化産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文化部積極開展組織協調工作,搭建文化産業信貸項目庫,銀行機構充分發揮融資融智功能,逐步建立了以部行合作機制為代表的覆蓋全國的政銀合作機制,為文化企業搭建了便捷的融資平臺,同時也深化了文化部門轉變政府職能、促進和服務産業發展的具體實踐。金融機構的積極作為,拓寬了文化企業的融資渠道,為文化企業的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提供了有力支撐。與此同時,金融機構的投入也獲得了可喜的市場回報,金融服務的天地更寬。文化與金融合作實現了雙贏。

    項兆倫強調,一段時間以來,一系列支持文化産業發展的政策文件密集出臺,為文化産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撐和保障,進一步營造了寬鬆的政策環境和金融環境,文化企業,特別是一大批小微文化企業將從這些政策中得到實實在在的財政、稅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優惠及扶持。隨著新文件的出臺,可以預期文化産業信貸的投放量將保持較高增長。文化企業的融資手段將大大增加,同時文化産業多樣化的特點將會對金融創新帶來廣闊的空間,未來將有更多的適用於文化産業的融資方式落地實施。希望各級文化産業指導部門、文化企業和金融機構吃透政策、用好政策、用足政策,形成企業受益、市場受益、整個産業受益,文化企業和金融機構共贏發展的良好局面。文化系統要將文化金融工作納入日常工作,為企業提供及時、有效、適當的服務。希望各地抓緊建立本地區的文化金融合作部門會商機制,各地文化部門要主動上門對接,多向經濟部門和各金融機構取經求教,充分發揮部門協作的作用,調動各方資源和積極性,實現産業政策指引、財政政策支持、金融政策放大的協同效果。

    劉士余指出,近年來,金融支持文化的力度明顯加大,金融文化産品和服務不斷豐富,金融支持文化産業發展方式和渠道不斷拓寬、多元,政、銀、企合作不斷求真務實,文化金融服務工作取得了一些成功經驗和成果。希望金融部門在今後的工作中,切實加大改革創新的力度,不斷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深入。加強調查研究,深入分析把握文化産業發展的特點和規律以及融資需求。在現有的債券融資渠道的基礎上積極推進多層次的資本市場融資和債券市場融資。擴大金融服務半徑,支持文化企業走出去。今年底,對各家銀行在服務小微企業、服務三農信貸政策導向評估當中,要加一項服務文化産業的導向評估,建立考評機制,鼓勵先進。

    王家新強調,支持文化金融合作,要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效應,由此才能通過貸款貼息、保險費補貼、設立文化産業基金等方式來帶動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的投入,這不僅僅是財政投入方式的創新,更是將財政資金效益發揮到最大化的重要舉措。在總結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還要把文化金融合作扶持計劃作為常態化手段,鼓勵金融資本通過風險投資、股權投資的方式進入文化産業領域。加大支持文化企業上市的力度。探索建立金融支持文化産業的多層次貸款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為文化企業融資提供風險保障。探索財政資金市場化運作模式,改變傳統的資金使用方式。推動建立健全文化金融所需的各種財務管理、會計計量、資産評估辦法,包括文化企業無形資産的評估辦法,為文化産業發展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

    會議上,劉玉珠對《關於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見》進行了深入解讀。與會人士貝兆健、付喜國、汪泉、萬曉芳、汪泓溦等介紹了文化金融合作經驗。由文化部編撰的《文化金融合作創新案例彙編》以及會場外的走廊裏30多張展板,以圖文表格的形式直觀地展示了《關於金融支持文化産業振興和發展繁榮地指導意見》出臺4年來的成果,成為與會代表關注的熱點。

責任編輯: 王欣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