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27日電(新華社記者金旼旼)隨著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歐洲,不斷升溫的“中歐外交熱”達到新高度。中歐合作對於各自經濟發展乃至全球經濟都至關重要,而合作更深遠的意義還在於,雙方在各自改革過程中有望互相借力、分享紅利、深化合作共贏。 海內外觀察人士注意到,目前的中歐關係正處於歷史最佳時期,雙邊交流和訪問密集展開:去年11月中歐領導人峰會在北京召開,同月末李克強總理訪問中東歐,此後荷蘭首相、英國首相和法國總理相繼訪華。 習近平主席日前在荷蘭報紙發表署名文章,用四點總結了此次訪歐的目的:“為和平而來”、“為推動合作而來”、“為交流互鑒而來”、“為共促文明進步而來”。 對於中歐合作對全球秩序的意義,歐洲理事會主席范龍佩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表示:“歐盟與中國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可以在塑造全球秩序中發揮重要作用。歐盟和中國都是以聯合國為核心的世界多邊體系的強力支持者。” 自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中歐經貿關係呈現“爆髮式”增長,目前中歐間每天貿易往來高達15億美元。如今,歐盟是中國最大貿易夥伴,而中國是歐盟的第二大貿易夥伴。 不過,在國際金融危機過後,中歐經貿關係的發展也面臨轉型升級壓力,尤其是如何妥善處理貿易糾紛,以及從傳統貿易領域向投資領域發力轉型。因此,強化中歐經貿合作除了對鞏固和改善現行國際秩序不可或缺之外,對中歐各自經濟更平衡持久發展也至關重要。 最近,中歐葡萄酒貿易爭端順利化解,而去年最終達成妥協方案的光伏業爭端也已逐步平息,這顯示出中歐在貿易領域的危機化解能力正在快速提升,而這種能力提升的背後除了談判技藝的成熟之外,還有賴於經濟“再平衡”,尤其是中國政府致力於經濟轉型升級、減少對出口依賴的努力。 歐盟委員會負責內部市場與服務的委員米歇爾·巴尼耶此前曾表示,隨著歐盟和中國各自改革的推進,確保不在貿易、監管、財政和貨幣領域造成新的不平衡至關重要。中國和歐盟在全球經濟再平衡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 而本次中國領導人訪歐,還有望推動中歐雙邊投資協定(BIT)談判,這對於解決中歐目前重貿易、輕投資的不均衡現狀至關重要。對此,范龍佩也表示:“歐盟認為歐中雙邊投資協定談判應該儘快進行。” 後危機時代的歐洲經濟依然復蘇乏力,例如汽車和裝備製造等傳統行業由於歐洲市場萎縮而日趨艱難,因此急需來自東方的市場和資金。而中國經濟眼下也正處於換擋增效、轉型升級的關口,也需要借力歐洲的技術和品牌優勢。對此,德國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總裁韓博天對新華社記者説,這樣的雙邊經貿關係可被視為是“完美的共生關係”。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政治經濟學博士、中歐投資專業人士史欣對新華社記者進一步解釋説,和美國強于金融不同,歐洲尤其是德國在製造業方面的産業優勢非常明顯,因此中歐的産業互補性很強。此外由於歐洲很多傳統企業規模不大,又較易受外部市場波動影響,因此給中國企業的投資並購提供了眾多機遇。 按照各自的經濟發展戰略,中國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歐盟也正加緊實施“歐洲2020戰略”。范龍佩表示:“歐盟和中國面臨的各种經濟挑戰在很大程度上是類似的。”因此,雙方在實現各自經濟發展目標的同時將擁有廣闊的合作空間。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