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大小興安嶺天然林今起全面停伐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4-01 17:47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哈爾濱4月1日電 4月1日上午九點半,19件林業工人使用過的斧頭、油鋸、馬爬犁等採伐工具,作為黑龍江重點國有林區停伐日的紀念物被黑龍江省博物館永久收藏,標誌著我國北部最大的“綠色屏障”開始休養生息。

    從黑龍江源頭到湯旺河畔,從我國最北的大興安嶺古蓮林場,到小興安嶺南部的馬永順林場,以商品材為目的的天然林採伐4月1日起被全面禁止。雄壯的“順山倒”號子,堆滿木材的貯木場,滿載原木呼嘯奔馳的森林小火車,從此走進歷史。

    以大小興安嶺為主的黑龍江重點國有林區,是我國十分重要的森林生態功能區和木材資源戰略儲備基地,對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應對氣候變化、保障國家長遠木材供給等方面作用顯著。自上世紀中葉開發建設以來,該林區累計生産木材6.5億立方米,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

    16歲就參加工作的塔林林場職工張慶田告訴記者:“那時國家需要木材量大,晚上都要點起篝火幹。月亮最足的那幾天,幾乎是連軸轉。”這位早年曾獲得“萬米運輸司機”榮譽稱號的林業工人,回憶起當年林區會戰情形時仍難掩興奮。

    林區採伐主要是冬季作業,伐木工人十分辛苦,工作到半夜是常事,“因為出汗多、天氣冷,凍透了的棉褲脫下後都能立得住。”馬永順林場場長梁雲林認為,正因為這樣高強度的採伐,導致林區部分地區水土流失,生態環境受到破壞,停止天然林的商業性採伐已勢在必行。

    資料表明,由於長期過量採伐,可採資源銳減,森林質量下降,大小興安嶺幾乎處於無木可採的危險邊緣,林區林緣向北退縮了100多公里。要恢復到開發初期的可採蓄積水平,需要80年以上。

    一些老林業工人回憶,當年林子密、霧氣大,人一進去頭髮就被打濕了,現在想找一片遮陽的林子都很困難,山裏也存不住水了,原來下大雨半個月才漲水,現在連三天都過不了。一位從河南來小興安嶺養蜂的農民告訴記者,因環境變化,以前一箱蜜蜂可産椴樹蜜200斤,現在只産120斤。

    “這木頭實在不能再採了,再採就把‘孫子輩’的都採沒了。”伊春林管局帶嶺貯木場場長王泉説。

    近年來,天保工程的實施大幅減少了對森林資源的消耗和破壞。記者在哈爾濱鐵路局所轄的塔河、鐵力、帶嶺等車站了解到,停伐後鐵路木材運量銳減,對鐵路運輸生産帶來很大影響。

    “一些涉及木材運輸的車站因運量減少,已出現近三分之一的人員富餘,有的車站還可能會因此而調整等級,職工收入會受到較大影響。”綏化車務段段長武中凱説。

    大興安嶺地區天保辦主任鄭學慧告訴記者,全面停伐後,林業的工作重點將轉到森林資源的管護、培育和科學經營上,通過國家政策落實到位、林區改革轉型到位和群眾創業致富到位的全面努力,確保林區停伐實現“停得住、轉得好、不反彈”的階段性目標。

    “黑龍江大小興安嶺林區的全面停伐,説明我國真正走向了以生態建設為主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也是我國重點國有林區實現全面轉型的開始。”黑龍江省森工總局局長魏殿生説。(記者劉荒 梁書斌 辛林霞)

伐木者“醒”來

    新華社哈爾濱4月1日電 當數以萬計的東北林區伐木者放下斧頭、油鋸時,正值林業工人代表人物馬永順誕辰一百週年。這位在伐木號子聲中砍下數萬棵大樹的林業工人,彌留之際仍在哼著自編的植樹小調,這一絕唱如今正在大小興安嶺成為現實。

    4月1日,黑龍江重點國有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大小興安嶺數萬名林業工人從此由砍樹人變為種樹人、護林人。

    走進小興安嶺叢林中,馬永順的墓地被他親手栽種的大樹所環繞。這位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伐樹勞模,意識到“山上空了,沒有樹了,不趕快栽不行了”後,決定在有生之年栽樹為山林還賬,帶領家人補上了自己所伐的36000棵樹。

    從伐樹勞模到造林英雄,馬永順的名字被用以命名學校、林場以示紀念,卻沒能擋住涸澤而漁式的採伐。“山上木頭幾乎要採沒了,有的地方山都‘剃光頭’了,一棵樹都沒有了。”大興安嶺地區阿木爾貯木場職工李國華説。

    林場職工們向記者描述森林如今的模樣,“原來一車裝十幾根木頭,現在裝一百多根”,“山上存不住水了,原來下雨過3天河裏才漲水,現在半天就漲起來了”,“連大興安嶺都有霧霾天了”……

    資料顯示,與開發初期相比,大小興安嶺林區邊緣向北退縮了100多公里,濕地面積減少了一半以上,洪澇、乾旱、森林火災和病蟲等自然災害頻發,生態功能嚴重退化。大興安嶺地區成過熟林資源已到了無木可採的地步,再不停止,大小興安嶺林區將會名存實亡。

    記者走訪大小興安嶺近二十個林業局發現,停伐在很多人意料之中,但徹底“踩剎車”後對未來生計的擔心,依然令他們迷茫和不安:如果不砍樹,還能幹什麼?

    “林業局不讓採伐了,今年冬天沒活就在家待著。”47歲的展玉龍坐在一個沾滿油漬的沙發上,在伊春市廣川林場生活了大半輩子一直沒交過養老金,用他的話説,交了就沒有吃飯的了,“採伐量大時還能多掙點,調減産量後每年造林、清林掙七八千元。”

    讓大興安嶺地區大烏蘇林場場長肖德軍擔心的除了收入來源,還有一系列民生問題。“我們林場低保戶佔1/3,職工燒不起煤,用木頭燒炕,以後冬天取暖都沒著落了。林場職工用於繁育黑木耳的菌包廠,也面臨沒有原材料的問題。”

    “封山令”之後,如何保證群眾收入成為擺在林區管理者面前的難題。黑龍江森工興隆林業局有2個貯木場、2個換裝場、1個森鐵處等單位,有2000多人面臨轉崗。林業局負責人表示,以前都靠在木頭上,停伐後木材收入一分沒有,這些人都面臨如何生存的問題,現在沒有什麼好辦法,只能給部分人每月300元補助過渡。

    提到近年來全國各地頻發的霧霾天氣,一些林業工人希望通過生態補償或碳匯交易的方式,來體現林區百姓保護森林的生態價值。

    “此前木材採伐量調減也是我們主動爭取的,無論從國家還是大興安嶺自身角度,都應該這麼做。”大興安嶺地區行署專員單增慶説,他們提出“把資源管起來,讓群眾富起來”,儘快將大興安嶺建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

    他説,在這個過程中還要考慮如何使職工收入增加,讓職工收入改善,轉型是他們今年的核心任務。

    大興安嶺地區松嶺林業局局長郝先鋒表示,如果政策不到位,他擔心停伐很難真正“停得住”。

    在近日舉行的停伐試點啟動會上,林業部門官員表示中央財政將增加安排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財政資金,從2014年到2020年,每年將增加補助23.5億元,主要用於試點期間保障林區幹部職工的基本生活和社會正常運轉。

    記者在大小興安嶺採訪中,不少基層幹部表示,停伐後部分沒有活幹的職工將轉崗至營林管護,林下經濟和生態旅遊業也將成為未來承接富餘勞動力的渠道。

    在馬永順紀念館,一位當地林業幹部為記者講解道,正是轉變的不易才凸顯了馬永順精神的可貴,大自然的警鐘讓無數伐木者和這個國家一道覺醒。

    有一首歌叫《伐木者醒來》,歌詞這樣寫道:我曾經苦苦地追尋,也問過眾多的鄉親,為什麼再也看不見,家鄉那茂密的山林。不知道在什麼時候,也不知罪過在何人,活生生那一座翠嶺,竟落得草木不存……聽聽那萬木的呻吟,想想那後輩的子孫,伐木者醒來吧!(記者辛林霞、王松、王君寶)

    新聞背景:大小興安嶺林區

    新華社哈爾濱4月1日電(記者梁書斌 王君寶)大小興安嶺林區位於我國北部邊陲,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森林生態功能區。

    作為東北亞陸地自然生態系統的主體資源之一,大小興安嶺林區具有調節氣候、保持水土的重要功能,不僅庇護著中國1/10以上的耕地和最大的草原,還是嫩江、黑龍江水系及其主要支流的重要源頭和水源涵養地,在國家生態保護總體戰略中具有特殊地位。

    大興安嶺被歷史學家翦伯讚稱為中國歷史上“幽靜的後院”。清代時,對東北實行封禁,大小興安嶺處於禁伐之列。日俄入侵後,出於戰爭需要,進行了大面積掠奪式開發,森林資源遭到破壞。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生産建設需要大量木材,大小興安嶺全面開發。

    自上世紀中葉開發建設以來,黑龍江國有重點林區累計生産木材6.5億立方米,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經長期高強度開發,林區可採森林資源面臨枯竭。以黑龍江大興安嶺地區為例,與開發初期相比,活立木蓄積量減少了24.2%,可採成過熟林蓄積量減少了94%。隨著可採資源的逐步枯竭,傳統林業經濟逐漸萎縮,林區經濟發展陷入困境,大小興安嶺林區陷入“經濟危機、資源危困”的局面。

    1998年我國多條江河發生特大洪澇災害後,針對長期以來森林資源過度消耗引起的生態環境惡化的現實,我國做出了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的重大決策。目前一期天保工程已經結束,二期工程正在開展。

    通過實施天保工程,大小興安嶺的森林資源得到全面的管護和培育,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林區的生物多樣性呈現出全面恢復狀態,野生動物日漸增多,昔日難得一見的黑嘴松雞、花尾榛雞等重點保護動物大幅增加。

責任編輯: 李平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