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強,則中國強。青少年身體素質事關個人成長、家庭幸福、民族未來。正當我們許多人以為隨著經濟發展、物質生活水平提高,青少年的身體素質應該日漸提高之時,一組殘酷的數據卻讓我們不得不正視我國青少年身體素質連年下降的事實: 根據北京市政協日前發佈的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調研報告,北京中小學生健康水平呈下滑趨勢:有兩成“小胖墩”,六成“小眼鏡”,高三學生視力不良近九成!男生力量弱、肺活量下降,僅13%的學校有400米標準跑道。 無獨有偶,就在前不久閉幕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吳正憲指出,中國青少年體質連續多年下降,力量、速度、爆發力、耐力等身體素質全面下滑。 面對這樣殘酷的現實,記者對話幾位專家學者,聽他們探討青少年身體素質如何“止跌回升”,並提出對策,力求不讓青少年的身體素質成為中華民族逐夢路上的隱憂。 基層學校的體育教學現狀不容樂觀 記者:近年來,國家在提升青少年體質方面做了不少努力,如確保“每天鍛鍊一小時”、在中考以及高校自主招生環節中探索體質測試、將體質評價納入綜合評價體系等等。現實情況中,基層學校的體育教學情況究竟怎樣? 山東臨沂第一實驗小學副校長張淑琴:在基層學校,體育老師仍然缺編嚴重,村小基本沒有專業體育老師,有的老師連喊口令都不會,體育教材內容的豐富與優秀體育教師的缺乏形成了鮮明對比。另外,體育場地和設施依然缺乏,有的學校沒有體育場地,配備的體育器材質量較差,加上怕出安全事故,技能訓練難以落實。另外,一些學校過度追求高考升學率,高中的體育課很難得到保證,這些都制約了學校體育工作的開展,影響了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提升。 北京體育大學校長楊樺:多年來,我國學校體育工作一直在穩步推進,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比如,學校體育未能得到應有重視,雖然素質教育提倡多年,但很多學校依然無法真正保證“每天鍛鍊一小時”。學校對於體育工作也缺乏長效機制,有的學校為了應付體育加試、體育聯考,臨時抱佛腳,還有的學校只在運動會、體育月等特殊時期對體育給予重視,卻並未建立合理的長效機制。此外,一些學校對於學校體育的認識較為單一,只注重發展自身優勢項目,忽視了體育鍛鍊的全面性與均衡性。 華東師大體育與健康學院黨委書記季瀏:在推進全國中小學體育課改過程中,我們發現,一些學校對體育的本質特徵認識不明確。體育的本質是健身,更要育人,培養身體運動背後的精神意志,一定不能用簡單的生物觀來看待學校體育。另外,目前不少學校開展的體育活動都是圍繞學生體質健康測試來進行的,活動形式單調、乏味,不受學生歡迎。如何避免體育課淪為體質健康測試,激發學生對體育的熱愛,由“被動體育”向“主動體育”轉變,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應從人格培養的高度看待體育活動 記者:當前,我國的經濟總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有了顯著改善,但青少年體質的多項指標卻持續下降。如此強烈的反差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有人説是源於我們對於體育的認知依然相對落後,是這樣嗎?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副主任孫雲曉:是這樣的。我們對體育的認識確實相對落後,很多人誤解了人與體育的本質關係,以為體育強就是金牌多,體育的結果就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其實,體育是關乎個人和民族的大問題。為什麼許多發達國家奉行運動第一、學習第二的教育宗旨?因為,運動第一就是強調健全人格的重要性,運動是青少年健全人格培養最有效的途徑。仔細想想,體育運動中一定少不了團隊合作,一定少不了遵守規則,一定不能缺乏頑強的意志和崇尚榮譽的光榮感,這些都是健康人格的要素。所以,我們應從人格培養的高度來看待學校體育教學。 國家籃球隊原隊員、NBA原球員姚明:體育、體育,是在強健體魄的過程中實現“育”的功能。體育運動不僅可以鍛鍊身體,還可以鍛鍊一個人在面對成功、失敗時的心理承受力,做到贏不驕、敗不餒。另外,任何體育項目都有規則,從事這個項目就要遵守這個規則,從這個意義上説,就是在提倡一種我們身邊還相對缺乏的契約精神與職業精神,這都是體育帶給學生的教化意義。另外,只要比賽就會有人成功、有人失敗,這同人生一樣,要讓青少年在體育比賽中感悟一個道理,那就是要靠自己的打拼和努力來取得成功。要從以上這些方面認識體育,而不能把體育簡單地等同於鍛鍊身體。 足球教練金志揚:我從事與足球相關的工作已40多年。從我切身的感受而言,我們對於“體育從娃娃抓起”這句話並沒有真正貫徹落實好。對比鄰國日本,30多年前,日本提出要讓足球強大起來,就把足球引入了基礎教育,引入了課堂,用20年的時間成為亞洲之首。但我們呢?卻仍然停留在口頭上,沒有付諸行動,我想,根本原因還在於理念上不夠重視。對於一個體育強國來説,基層體育開展得好才是根本。 “每天鍛鍊一小時, 幸福生活一輩子” 記者:放眼未來學校體育發展,毋庸諱言,我們依然面臨理念相對滯後、師資缺乏、場地與器材有限等實際困難,但我們必須迎難而上,將提高青少年身體素質放到家庭幸福、國家強盛的高度來看待,而且需要學校、家庭、社會聯手,真正扭轉青少年身體素質持續下滑的狀況。為此,各位有著怎樣的建議? 張淑琴:建議改革體育教師資格考試辦法,加強體育教師專項培訓。體育教學有別於其他學科,需要老師在活動中傳授學生技能,在訓練中提高技能。現在,體育教師資格考試只考理論,什麼專業的都可以考,這些人招錄到教師崗位,不能擔任體育教學。因此,應增加體育專業技能測試,並對現有體育教師加強專業技能培訓。同時,學校體育場地器材的質量直接影響學校體育教學的目標實現,現在學校配置的體育器材質量不能讓人滿意,存在使用壽命短和安全隱患,建議學校體育器材制定相關質量標準。 吉林省實驗中學校長潘永興:對於學校體育工作的改革與發展,社會、學校、家庭、學生要形成合力,青少年課餘時間的不同去向,折射出一個國家教育模式、人才培養理念乃至整個社會文化背景的差異。建議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的青少年“立體健身通道”項目,使全社會都動員起來,每天課餘時間、週末、寒暑假期間,都能隨時到免費健身場所進行體育活動。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內容可以延伸到把高校體育資源和中小學體育資源相結合,培訓廣大中小學體育教師,提高中小學體育課程的科學有效性。教育部門以資金投入為契機,切實發揮制約和獎懲、監督、管理的作用,調動廣大體育教師積極性,從根本上扭轉體育教師的地位和價值被貶低、學生傷害事故的認定及賠償不明確、教師授課時數的不公等具體問題。 楊樺:還是要增強社會各界對學生體質健康的重視,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和全社會珍視健康、重視學校體育的濃厚氛圍。同時,加強學生體育價值觀、社會責任感的教育引導,在學校、家庭和社會營造“每天鍛鍊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的氛圍,培養青少年的體育觀念和終生鍛鍊的良好習慣。除了正面宣傳,還要重點扭轉社會和家庭對體育活動安全問題的偏激認識。學校體育活動安全事故中的一票否決制,使得學校在學生體育工作中採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極方式,為避免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發生意外,不敢開展激烈對抗的運動,這也是學生健康素質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建議一方面建立輿情信息反饋機制,將學校處理相關問題的過程與結果公開,一方面制定《校園體育活動安全條例》,指導和保障學校體育工作依法、有效開展。完善保險制度,對事故預防、責任認定等作出明確規定,消除學校以及體育活動參與主體的後顧之憂。同時,在現行升學考試製度下,進一步加大體育課比重,對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下降的地區實行行政問責。(記者 趙婀娜)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