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教育督導檢查組對廣東省督導檢查反饋意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4-10 09:50 來源: 教育部網站
【字體: 打印本頁

    3月30日至4月2日,國家教育督導檢查組對廣東省申報的17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進行了督導檢查。本次督導檢查是依據《義務教育法》《教育督導條例》和《國務院關於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按照教育部《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以及教育部與廣東省政府簽署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備忘錄》相關要求進行的。督導檢查組按照《辦法》規定,本著“公平公正、嚴格把關”的原則,對17個區申報材料進行了審核,其中1個區未達到廣東省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基本標準要求,未能通過本次認定。

    督導檢查組分9個小組對16個區進行了實地督導檢查,共隨機抽查學校132所,其中小學69所,初中46所,一貫制學校9所,完全中學8所。檢查中,核查了相關文件資料、數據;召開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校長、教師、家長座談會共64個;發放滿意度調查問卷9872份,回收有效問卷9785份;採取隨機訪談等形式,徵求了公眾意見。

    督導檢查組對16個區的督導檢查意見如下:

    一、主要指標達標情況與檢查結論

    按照《辦法》規定,督導檢查組對廣東省16個區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基本標準達標情況、義務教育校際間均衡狀況、縣級人民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情況、公眾對本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滿意度等四個方面進行了檢查,結果如下:

    (一)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基本標準達標情況

    《辦法》規定,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的評估認定,應在其義務教育學校達到本省(區、市)辦學基本標準的基礎上進行。各省(區、市)應根據相關的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國家標準,制定既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又與國家標準基本相符的省級標準。廣東省結合實際,就義務教育規範化學校制定了相關指標。督導檢查組對16個區的相關指標進行了核查。核查結果:學校基本達到了評估標準(詳見下表)。

    廣東省16個區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基本標準達標情況表.doc

    (二)義務教育校際間均衡狀況

    《辦法》規定,對義務教育校際間均衡狀況的評估,以生均教學及輔助用房面積、生均體育運動場館面積、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每百名學生教學用計算機臺數、生均圖書冊數、師生比、生均高於規定學歷教師數、生均中級及以上專任教師數八項指標,分別計算小學、初中綜合差異系數。評估標準是小學、初中綜合差異系數分別小于或等於0.65、0.55(不要求每個單項指標均達標)。計算差異系數的八項指標數據均來源於全國教育事業統計數據。差異系數是一組數據的標準差與其均值之比,是測算數據離散程度的相對指標。差異系數的值越小,説明縣域內校際間的差異也越小,即學校間的均衡程度越高。核查結果:16個區的小學、初中綜合差異系數均達到了國家標準。其中小學綜合差異系數在0.291至0.567之間;初中綜合差異系數在0.159至0.473之間(詳見下表)。

    廣東省16個區縣義務教育學校校際差異系數表.doc

    (三)縣級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情況

    《辦法》規定,對縣級人民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的評估,主要從入學機會、保障機制、教師隊伍、質量與管理四個方面17項指標進行,省級可適當增加指標,總分為100分,評估標準不低於85分。廣東省根據實際,在實施辦法中增加了指標,共26項指標。核查結果:16個區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得分均在86.5至95分之間,達到了國家規定的要求(詳見下表)。

    廣東省16個區縣義務教育學校校際差異系數表.doc

    (四)公眾滿意度調查情況

    《辦法》規定,評估認定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需對公眾滿意度進行調查,就有關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相關問題,徵求當地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校長、教師、家長、學生等不同群體的意見。廣東省對16個區公眾滿意度調查結果基本符合要求。我們此次也設計了問卷,結合座談會、隨機訪談等方式對以上幾類人群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結果與廣東省調查的情況基本相符。

    督導檢查組還對16個區有關教育工作情況進行了解,未發現作為“一票否決”的重大安全責任事故和重大違紀違規行為。

    綜合以上結果,督導檢查組認為,16個區均達到國家規定的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評估認定標準。督導檢查組將把此次督導檢查結果向教育部和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報告,提請最後認定公佈。

    二、主要做法與經驗

    廣東省高度重視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始終把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民生工程,科學謀劃,注重統籌,強化督導,紮實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為廣東打造南方教育高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注重頂層設計,完善決策、執行和監督機制

    廣東省以建設“規範化學校”為策略,以“創強爭先”為新機制,全面提升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水平,努力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一是科學制定發展規劃。廣東省將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列入本省中長期規劃綱要,並作為“創強爭先建高地”的首要任務。2009和2013年,省政府兩次印發意見,明確全省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優質標準化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保障措施和具體要求。根據省級部署,16個區都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制定出臺實施意見和辦法,明確工作目標和任務。

    二是科學構建推進機制。全省各級政府認真謀劃,精心部署,形成了規範、科學的政策措施與行動體系,明確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目標、任務、方法、時間表和線路圖。16個區都成立了由政府“一把手”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建立起黨政主要領導負責、市區鎮村校五級聯動、職能部門協調配合、分工明確的推進機制,為戰略規劃的執行到位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證。

    三是科學實施督導考核。全省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納入黨政考核內容,從基礎建設、制度設計、機制創新和結果運用等環節,不斷探索和創新督導考核模式,發揮教育督導職能作用,保障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目標的實現。深圳市寶安區建立“義務教育均衡優質街道”督導評估機制,在全省首創“義務教育均衡優質街道”督導驗收。惠州市惠城區實施教育“督查員”制度,從城鎮學校中選派骨幹教師到農村學校任副校長兼教育督查員,全面提升了農村學校管理水平。

    (二)注重統籌保障,均衡配置義務教育資源

    廣東省在整體優化義務教育辦學條件的基礎上,強調“兜底”原則,新增項目重點向農村學校和城鎮薄弱學校傾斜,著力改善農村中小學的辦學條件,促進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

    一是執行統一標準。全省建立城鄉教育統籌發展試驗區,積極推進教育綜合改革。通過執行規範化學校標準,全面推動區域內義務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逐步實行城鄉統一的義務教育學校建設、教職員編制、教職員工資和公用經費標準,為均衡義務教育資源奠定了基礎。

    二是保障教育投入。廣東省在中長期規劃綱要中明確要求,到2020年各級財政教育撥款佔財政總支出比例達到25%以上。先後出臺了一系列加大財政教育投入的政策措施,省級財政2012-2015年教育投入“一攬子計劃”共安排1180億元,其中100億元用於基礎教育“創強”,重點向欠發達地區和薄弱學校傾斜。2012年,全省統一了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公用經費補助標準、分擔比例和撥付方式。2013-2015年,又將小學、初中公用經費補助標準分別提高200元、400元,且每年提標一次。廣州市番禺區近兩年財政投入教育達到22.85億元、25.49億元,全面落實教育“三個增長”的目標。深圳市寶安區2005年起率先在全市設立“民辦教育發展專項資金”2000萬元並逐年增加,2013年達2.4億元。

    三是優化資源配置。全省根據城鄉總體建設規劃,結合常住人口密度、生源、交通等條件,不斷調整中小學佈局,實行規模辦學,優化資源配置。深圳市龍崗區不斷加大校舍建設力度,近三年新增24000多個義務教育公辦學位,有效緩解了外來人口劇增所帶來的入學壓力。廣州市荔灣區從規劃源頭合理對義務教育學校進行佈局,近三年新增教育佔地面積7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花都區在政策、資金、項目上向邊遠學校傾斜,使邊遠學校辦學條件部分指標超越城區學校。佛山市三水區近兩年投入6000多萬元用於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改造,使農村學校面貌煥然一新。

    四是加強信息化建設。全省校園網絡以及農村學校遠程網絡建設進一步加快,完成了“粵教雲”項目“名師伴我行”資源平臺建設,啟動了“廣東教育視頻網”建設,向邊遠農村學校輸送優質教育資源。16個區中小學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和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已基本覆蓋,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更加廣泛。

    (三)注重整體提升,加強義務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廣東省以提高專業化水平為目標,大力實施“強師工程”,不斷完善機制,優化結構,努力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一是建立補充交流機制。全省推進“師範生實習支教、置換農村教師培訓”計劃。2008年開始實施“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從教上崗退費”政策,為全省經濟欠發達地區5000多所農村中小學補充了3.3萬名合格教師。建立縣域內公辦中小學教師、校長定期流動的剛性約束機制,要求縣域內每年至少有5%的教師進行交流。廣州市天河區長期面向教育部直屬師範院校招聘優秀應屆生,面向全國招收骨幹教師,並成建制輸送英語教師赴美培訓;海珠區優先安排義務教育增編計劃,3年新增中小學教師240人;通過挂職鍛鍊、超編教師區內流動、校際結對等,促進教師區內流動。佛山市各區選派優秀教師到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任教,加強對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的教師隊伍建設,其中,高明區2013年義務教育公辦學校校長輪崗比例達68.4%。

    二是健全培養培訓體系。全省實施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開展農村義務教育教師全員培訓和緊缺薄弱學科教師培訓,加強中小學教師培訓體系建設。2013年,全省中小學共有21.7萬人次參加省級以上培訓。實施中小學“百千萬人才工程”和“名教師、名班主任、名校長”培養工程,加強中小學骨幹教師隊伍建設。佛山市順德區連續多年組織中小學校長和專任教師到國內外教育發達地區進行高級研修;南海區堅持專家引領和校本研修相結合,探索“訂單式”、“超市式”培訓模式;禪城區、三水區充分滿足教師“適時、自主、省時”的要求,發揮網絡教育在教師培訓中的新優勢,為教師提供開放、靈活、可選擇的專業化發展新途徑。

    三是落實工資福利待遇。全省實行中小學教師收入水平“兩相當”政策和義務教育學校績效工資制度,全面保障教師待遇。2013年,對全省山區和農村邊遠地區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建立了崗位津貼制度,當年標準為500元/月,2014年又提高到700元/月。惠州市惠城區按照市統一部署,先於全省設立農村教師生活補貼,並按要求不斷提高標準,使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工資待遇大幅提升,極大地調動了教師到農村任教的積極性。

    (四)注重資源共享,實施義務教育聯盟辦學

    廣東省本著“盤活存量、以強扶弱”的原則,多途徑、多形式實施聯盟辦學體制改革,加快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一是通過城鄉校際聯動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全省深入開展義務教育“千校扶千校”計劃和教育資源下鄉行動計劃,推進區域教育聯動發展。惠州市惠城區100%城市學校與農村學校“結對子”幫扶,100%農村教學點接受城市學校幫扶,幫扶重點包括學校管理理念、制度建設、教學活動開展等多方面。廣州市海珠區實施“東部教研”工程,著力扶持辦學水平相對薄弱的東部地區學校,發揮優質學校輻射帶動效應。

    二是通過組建教育集團實現強弱學校共同發展。全省實行優質公辦學校與薄弱學校集團辦學,以優質學校帶動各集團學校快速發展。深圳市南山區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公辦教育的集團化實驗,目前全區共成立三大公辦教育集團,優質教育規模逐步擴大。佛山市禪城、南海等區組建“教育發展共同體”,通過“跨校結對”、“跨校帶教”、“跨校共研”等形式,推進學校硬軟體資源在共同體內充分共享。

    三是通過創新管理構建區域教育資源共享平臺。廣州市越秀區以推進“廣東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試點區”工作為契機,創新管理方法,實施學區管理模式,通過“三共享”、“兩建立”、“一實現”,促進學區內學校在辦學理念、文化內涵、辦學特色、管理方式等方面實現深層次的交流與融合,共享共建,共同提升。

    (五)注重內涵發展,提高義務教育辦學質量

    廣東省緊緊圍繞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強化學校內涵建設,突出學校文化特色,把立德樹人和素質教育貫穿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全過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是堅持立德樹人,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全省深化學校德育課程教學研究和改革,開展多種形式的體驗式德育教育,系統性地培養學生文明習慣和塑造健全品格。深圳市南山區在全國首創手拉手希望工程、法制副校長進學校等德育示範項目,深入開展文明禮儀教育、日行一善、千名教師訪萬家、家長義工隊等德育活動,整體提升了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二是深化課程改革,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全省從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入手,積極推進廣東特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廣州市越秀區探索並構建了多層面、多形式的教研模式,形成了教科培一體化、教學過程與管理信息化、課改實驗課題化的特色;天河區成立教科研網絡平臺“天河部落”,廣泛開展網上教學研討,使學術研討的時間、深度、廣度得以延伸。深圳市龍崗區加強校長課程領導力建設,搭建“教師四級梯隊成長平臺”,建立質量評價體系,定期發佈教育質量“黃皮書”、專項督導“藍皮書”,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三是開展校園活動,豐富學生文化生活。廣州市荔灣區堅持文化立校,開展了傳統文化、西關文化、校本文化為主題的三大文化實踐活動,全面實施品牌學校、品牌學科、品牌教師的“三品工程”,將文化提升到教育內涵發展的核心地位;海珠區每年組織“海珠四節”(體育節、藝術節、科技節、讀書節),通過這些校園文化活動活躍了校園氣氛,增強了學生的體質健康和綜合素質。深圳市鹽田區鼓勵全區學校因校制宜,個性辦學,以“生態文化”和“海洋文化”為主題,打造學校的文化特色。

    (六)注重教育公平,保障特殊群體平等接受義務教育權利

    廣東省各級政府在保障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就近入學的基礎上,重點對弱勢人群給予特別關愛,努力實現教育公平。

    一是大力保障隨遷子女入學。全省將保障適齡兒童入學機會公平納入教育創強和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縣、先進市督導驗收指標體系,按照“兩為主”要求和“一市一策”的原則,逐步推行義務教育階段學籍與戶籍分離管理辦法,完善並推廣隨遷子女積分制入學,努力保障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深圳市鹽田區將非戶籍學生教育統一納入社會發展計劃,保障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公辦學校就讀。佛山市順德區、高明區隨遷子女就讀公辦學校比例達到95%、100%。

    二是大力保障殘疾孩子入學。廣東省把“按照規定設立縣標準化特殊教育學校”和“按要求設置特殊教育隨班就讀資源教室”分別作為申報教育強縣(市、區)和教育強鎮(街、鄉)的必備條件,規定特殊教育學生生均課本費不低於普通學生1.5倍,生均公用經費不低於普通學生8-10倍,提高特教保障水平。廣州市越秀區重視發展特殊教育,建設了兩所公辦特教學校和17個隨班就讀點,三類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均達到99%以上;番禺區建有1所特教學校和1所殘疾人康復中心,中心被定為國家級定點康復機構,並被中殘聯作為試點機構推廣“引導式教育”項目,在全國産生較大影響。

    三是大力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入學。全省構建完善的助學體系,不斷擴大學生資助覆蓋面,學生資助政策實現學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全覆蓋。佛山市禪城區2012年投入24.6萬多元,資助義務教育階段低保和臨近低保家庭學生。

    三、存在的問題

    (一)個別縣義務教育經費未做到“三個增長”

    此次受檢區中仍有個別區個別年份存在“三個增長”不達標的現象。深圳市南山區在“三個增長”上問題相對嚴重,儘管通過督導檢查已基本補齊,但仍然缺乏保障義務教育經費增長的長效機制。

    (二)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還存在薄弱環節

    城區學校建設仍然不能很好滿足因人口驟增帶來的入學需求。此次檢查中發現,一些城區的部分中小學生均佔地面積、生均校舍建築面積和生均體育用地仍然不足,廣州市越秀區、荔灣區等問題相對突出。部分區仍不同程度存在班額過大現象,深圳市寶安區、龍崗區、佛山市高明區等情況比較嚴重。此外,還有一些區校際間差異系數的某些單項指標較高,廣州市天河區、荔灣區等個別單項指標相對較高。

    (三)教師隊伍建設仍需要進一步加強

    因學生數量增長快,一些城區的義務教育學校教師配備不足,部分區有不同數量的中小學教師師生比達不到要求,廣州市海珠區、佛山市順德區比較嚴重。一些區的校長、教師交流制度還不夠健全。還有部分區在教師學科配齊率、名優教師比例等方面,城鄉學校存在較大差距。

    四、督導意見

    對照國家和廣東省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目標要求,下一步工作仍十分艱巨。建議廣東省認真總結16個區的經驗,指導其他尚未達標縣(市、區)紮實推進工作,針對這次檢查中發現的問題,要認真研究,紮實整改。

    (一)進一步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

    各級政府應認真落實《義務教育法》,保障義務教育經費“三個增長”政策落實到位。教育投入要體現向農村地區、向薄弱學校傾斜,為實現均衡優質標準化目標提供有力保障。

    (二)進一步改善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

    有關區要對照國家和省定標準,逐校排查標準化建設中的薄弱環節。相關職能部門要密切配合,做好人口變化預測,結合城市規劃建設,以落實城市教育共建配套項目為主,努力做好中心城區學校擴容,逐步解決面積小、班額大等突出問題。同時加大“抬高底部”力度,努力改善薄弱學校辦學條件,提升辦學水平,以緩解中心城區的入學壓力。

    (三)進一步提升教師隊伍整體水平

    要繼續完善教師編制動態管理機制,不斷加大新教師補充力度,有效解決教師數量不足問題。要建立和完善鼓勵政策,進一步強化教師交流制度,吸引優秀教師向非中心地區薄弱學校流動,逐步解決教師隊伍結構性矛盾,快速提升薄弱學校教師整體水平。要以素質教育為理念,以課程改革為平臺,加強校長教師專業化能力建設,為實現教育現代化培養高水平、高素質的人才。

    (四)總結經驗,持續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對照備忘錄和教育發展十二五規劃,針對全省地方經濟教育發展水平不同,建議廣東省加強分類指導,一縣一策,指導各地找準問題,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對於珠三角地區,要加強均衡監測,保持工作力度,鞏固已有成果,全面提升實現均衡優質標準化水平;對於其他相對欠發達地區,要強化目標責任,完善工作制度,加強過程督導,保障全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目標保質保量如期實現。

    督導檢查結束後,請廣東省進一步研究,及時佈置整改工作,在三個月內將整改情況報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

責任編輯: 寧菁菁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