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博鰲"對症下藥":挖掘中國經濟增長新動力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4-12 18:02 來源: 第一財經網
【字體: 打印本頁

    當前中國經濟形勢的走向,頗有牽一髮而動全身之感。在不少國際輿論的悲觀預期氛圍中,中國經濟能否迎難而上,消解下行壓力,各方高度重視。

    4月10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博鰲亞洲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其中有很大篇幅談及當前中國宏觀經濟。透過這篇演講,李克強總理清晰地闡述了中央政府在宏觀調控方面的完整思路。這既是對外部悲觀輿論的一種回應,也表明在應對下行壓力方面有原則、有對策、有方法。

    中國經濟已進入提質增效升級的新階段。“我們不僅要爬坡過坎,還要行穩致遠”——從李克強總理的博鰲演講中,人們可以看到的是,讓中國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不缺信心與條件,也不缺能力和手段。

    堅持用“兩點論”看問題

    中國經濟形勢與亞洲的發展息息相關,與世界經濟的發展也息息相關。當前中國經濟的狀況究竟如何?需要深入、準確的剖析。

    在去年4月舉行的一次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高層明確提出要“堅持用兩點論看問題”,即既要充分肯定取得的成績,又要清醒看到存在的問題,未雨綢繆,加強研判,宏觀政策要穩住,微觀政策要放活,社會政策要托底。這個“兩點論”,在一年後的今天,同樣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對於厘清中國經濟的真相具有高度的指導性。

    所謂“兩點論”,就是在研究複雜事物矛盾發展過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頗,是為“兩點論”。那種只看到某一方面矛盾,忽視甚至抹煞其他矛盾的做法,本質是在否認矛盾。

    堅持用“兩點論”看待中國經濟形勢,就能夠清楚地認識到,當下經濟形勢大體平穩,有序運行,這是主要方面。從2014年的情況看,宏觀經濟開局平穩,總體良好。李克強總理在演講中談及的一些統計結論,就很有説服力。比如,城鎮就業持續增加,居民收入、企業效益和財政收入平穩增長,物價總水平保持穩定,全社會用電量增幅回升,結構調整出現一些積極變化。僅從這些方面來看,一些國際輿論過於“唱空”,以及強調中國經濟所謂的“硬著陸”,並不符合實際情況。

    當然,2014年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形勢依然錯綜複雜。從國際環境來看,世界經濟復蘇緩慢,新興經濟體面臨貨幣貶值、增速下滑等諸多問題;就國內情況而言,又恰處各種矛盾凸顯期、結構調整的陣痛期,以及爬坡過坎的關鍵期。各種因素疊加在一起,使得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倘若不能穩定經濟增長,則經濟指標衝擊合理區間的邊界,甚至跌破邊界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如此,堅持用“兩點論”看待中國經濟形勢,就可以把握住中國經濟的主要矛盾,同時也顧及次要矛盾。這樣的形勢表明,對於經濟走勢無須悲觀,不必無謂地過度憂慮,但也要認識到,中國經濟確實處在一個艱難的轉型階段。中國經濟追求穩增長,依然是個現實的任務。在2014年進入二季度之後,重提做好穩增長這篇大文章,具有實際意義。

    在著眼長遠中應對短期下行壓力

    圍繞中國經濟,一直有個“騎單車”的比喻,即經濟增速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或者説需要不緊不慢。經濟增速過快或過慢都會出問題。因此,高層也推出了合理區間論。只要中國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內,就大體處於一個平穩狀態。這種平穩狀態非常重要,將為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型提供契機與環境。

    穩住經濟增長就穩住了大局,這是一個常識性的判斷。觀察當下中國經濟的現實,思考中央高層最近以來的各種表態,可以看出,2014年,穩定經濟增速依然十分重要。穩住經濟增長,是在消解下行壓力,也是為未來經濟的良性發展創造條件。

    這當中至少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必須穩;二是如何穩。穩定經濟增長,不只是穩住經濟數據,還要穩住經濟質量。中國經濟的發展絕不能只看速度,而是要在速度與其他方面實現平衡。也就是説,要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發展、調整經濟結構、推動深化改革和管理通貨膨脹預期等多方面的關係——這些關係若處理不好,即便經濟速度“穩”住了,也稱不上是有質量的“穩增長”。

    李克強總理在博鰲論壇上的一個表態,為國際輿論所聚焦,即“不會為經濟一時波動而採取短期的強刺激政策”。這個表態清晰地反映了宏觀調控的一個原則,就是要在著眼長遠中求解當下面臨的矛盾與問題。一味求強刺激,只顧當下不管長遠,或能暫時緩解眼前問題,卻很有可能為未來發展埋下隱患。過去調控當中的諸多經驗與教訓,都一再證明了這一點。

    更加注重中長期的健康發展,努力實現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長期目標所在。應對短期壓力的所有努力,必須服從這個大目標,而不是與此目標相悖。

    應對下行壓力有能力、有方法

    3月26日,李克強總理在遼寧召開的部分省市經濟形勢座談會上表態:“有能力、有信心、有條件,把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

    中央政府的信心來自哪?信心源於當下中國經濟有著良好基礎,也因為中國的發展有著很強的韌性,且政府在宏觀調控方面擁有諸多政策儲備,能夠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風險和挑戰。

    從經濟基礎來看,中國經濟體量大,外匯儲備多,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迴旋餘地很大,市場空間廣闊。尤其是城鄉之間發展差距較大;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人口占全國60%以上,人均GDP則剛剛達到5000多美元,縮小城鄉、區域差距帶來的增長潛力巨大。30多年中國的改革開放,為宏觀經濟的未來發展做好了必要的積累。

    同時,中央政府手中還有許多“牌”可打。在3月26日的會議中,李克強總理強調了兩個重要方面:一是向深化改革要動力,激發千千萬萬人的創造活力;二是通過調結構來支撐穩增長,培育和形成更具長遠競爭力的新增長點。這兩個方面的發力,在當前形勢下,至為重要。在此次博鰲論壇上,李克強總理又強調了另一方面的動力,即努力改善民生,挖掘“需求的富礦”。

    當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跟國際大環境有關,也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型的一個結果。推進結構調整,不可避免地會帶來經濟下滑的陣痛。這是必須承受之痛。在面對經濟下行壓力的時候,一方面,要合理運用穩增長措施,避免過度經濟刺激,積極主動地向改革要動力;另一方面,則要迎難而上,通過繼續調結構來實現支撐穩增長的目標。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未來一段時間裏的改革任務已有明確部署。應該説,各項改革事業都很繁重,任務都很緊迫。如果改革目標抓得準,攻堅戰打得漂亮,必將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即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簡政放權,將市場的活力和發展的動力真正激發出來。

    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要穩增長,還必須堅持調結構的目標。調結構是穩增長的重要支撐,不是尖銳的衝突——關於這一點,應該有正確的認識。中國經濟運行中的核心矛盾,不是總量問題而是結構問題。結構問題不解決,指望中國經濟長期平穩運行,可能性很小。未來一段時間裏,調結構的任務是明確的。破解城鄉和城市內部二元結構、縮小區域發展差距、調整産業結構等,均是攻堅目標。現代農業的發展,以及服務業這塊“短板”的修補,也都在重要日程之內。

    在向深入改革、向調結構要動力之外,通過改善民生挖掘新動力也是必然選項。説到底,發展的目的是為了民生。隨著民生的改善,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將不斷增強。就業政策、社保制度完善、降低稅負等等,都是隨時可以取用的政策手段或儲備政策。

    如此觀之,李克強總理在博鰲論壇上的主旨演講,深刻把握了中國經濟的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並“對症下藥”,給出了諸多的求解方案。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不斷挖掘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只要中國經濟有動力、有活力,就會有生産力的不斷提升,就會有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中國經濟的“行穩致遠”,讓人充滿信心。(汪曉波) 

責任編輯: 康麗琳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