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局長鄭國光:全面落實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4-15 14:35 來源: 氣象局網站
【字體: 打印本頁

    今年3月25日至30日,在日本橫濱召開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38次全會,審議通過了IPCC第五次評估第二工作組的《氣候變化影響、適應和脆弱性》報告。報告由來自70個國家的309位作者(包括12位中國科學家)歷時6年完成,其間經過了各國政府和學術界的多輪公開評審。報告基於大量的最新科學研究成果,以氣候風險管理為切入點,系統地評估了氣候變化對全球和區域水資源、生態系統、糧食生産和人類健康等自然系統和人類社會的影響,分析了未來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和風險,進而從風險管理的角度出發,強調了通過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推動建立具有恢復力的可持續發展社會的重要性。報告給出的主要評估結論,體現了當前國際學術界對氣候變化影響和適應的研究進展、學術水平和主流理念,並影響正處於艱難階段的國際氣候變化談判進程,以及將於今年9月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同時,報告內容也將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防災減災和生態文明建設等工作,提供許多可供借鑒的途徑、技術和經驗。

    一、氣候變化將繼續對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産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報告認為,氣候變化不利影響廣泛存在,並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面臨的風險。相對於人類活動而言,自然生態系統更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很多地區的降水變化和冰雪消融正在改變水文系統,並影響到水資源量和水質;部分陸地和海洋生物物種的地理分佈、季節性活動、遷徙模式和豐度等都發生了改變;氣候變化對糧食産量的不利影響比有利影響更為顯著,其中小麥和玉米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相對水稻和大豆更大,小麥和玉米平均每十年分別減産約1.9%和1.2%;近期出現的熱浪、乾旱、洪水、熱帶氣旋和野火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氣候災害,顯示了自然系統和人類社會在氣候變化面前的脆弱性。此外,氣候災害還可能加劇一些地區原有的衝突和壓力,影響人們特別是貧困人群的生計,從而進一步降低當地對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適應能力。

    隨著未來氣候變化幅度的不斷增大,氣候風險將顯著增加。報告評估了未來氣候變化對水資源、農業等11個領域和亞洲、歐洲等9個區域(大洲)的影響。報告認為,如果全球升溫幅度比工業化前(1750年)高出1℃—2℃,全球將面臨中等至高的氣候風險,若溫升達到或超過4℃,全球所面臨的風險將達到高至非常高的水平。在區域尺度上,氣候變化將對水資源、海岸系統和低窪地區、全球海洋物種、糧食安全産生負面影響。許多風險集中體現在城市地區,農村地區則更多面臨水資源、食物和收入上的風險。對大多數經濟部門而言,溫升2℃左右可能導致全球年經濟損失佔其收入的0.2%—2.0%。其中亞洲面臨的關鍵風險主要體現在河流、海洋和城市洪水增加,對亞洲的基礎設施、生計和居住環境造成大範圍破壞,與高溫相關的死亡風險及與乾旱相關的水和糧食短缺造成的營養不良風險也將上升。

    二、以氣候風險管理為切入點,減少和管理氣候變化風險

    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會對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産生影響,而社會經濟路徑、適應和減緩行動以及相關治理又將影響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人類可以採取適應行動緩解風險,同時社會經濟發展路徑特別是減緩選擇又會改變人類對氣候系統的影響程度,進而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總體而言,氣候變化、影響、適應、社會經濟過程等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單向線性關係,需要在一個複合統一的系統框架下予以認識和理解。

    報告強調,對於已經和即將發生的不利影響而言,適應的效果更為顯著,但控制長期風險必須強化減緩,近期關於減緩和適應的選擇將對整個21世紀的氣候變化風險産生重要影響。由於沒有普適的風險管理措施,適應行動必須因地制宜。國家應建立法律框架,保護脆弱群體,提供信息、政策和財政支持,並通過各級地方政府協調適應行動;地方政府和私營部門則需在促進社區和家庭風險管理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報告提出了氣候恢復力路徑的概念,並認為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下主動適應的必由之路。報告認為,氣候變化程度的加劇會導致適應極限的出現,減緩行動的延遲將減少未來氣候恢復力路徑的選擇餘地,而經濟、社會、技術和政治決策行動的轉型將使氣候恢復力路徑成為可能。

    三、近年來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重發,風險加大

    本世紀以來,我國高溫、強降水、乾旱、颱風、低溫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出現新特徵,對農業生産、城市運行、人體健康、能源調度以及環境保護均構成威脅。2000—2013年,全國極端高溫範圍佔全國的27.4%,是常年的2.2倍。據統計,2000—2012年我國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明顯增加,平均每年2500多億元,其中2010年超過5000億元。預計到本世紀末,我國仍將保持升溫態勢,我國糧食、水資源、生態、能源等方面的安全保障將面臨巨大風險。

    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增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對適應氣候變化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圍繞著適應氣候變化,特別是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防禦,氣象等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做了大量努力,開展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及重大災害的監測與預測、氣象災害風險普查,以及基於分災種的風險區劃等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

    四、高度重視氣候變化風險管理,積極採取行動,全面落實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

    報告聚焦于氣候變化的風險,關注氣候、影響和社會經濟活動的相互作用,並從多層面強調發展路徑、適應和減緩行動以及治理措施的正確選擇可以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報告客觀評估了氣候變化影響及適應的最新成果,較全面地反映了國際科學界在氣候變化造成的影響、未來風險和適應機遇、管理未來風險和增強氣候恢復力等方面的最新科學認識。我們應該積極評價該報告,認可全球氣候變化已經産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這一事實,做好科學知識的普及和宣講工作,為科學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現出的增多增強趨勢,對經濟建設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的影響將日益加大。應從國家戰略層面重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應對工作,把防禦和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明確列入黨和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中,在戰略高度上認識應對氣候風險的長期性和緊迫性,加強防禦和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能力建設,建立防禦極端氣候事件的長期戰略機制。

    當前,我國正處於快速城鎮化進程中,人口和財富的進一步集中,以及一定程度上存在的無序建設等情況,將加劇極端氣候災害的風險。在城鎮化建設中,應重視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和氣候可行性論證。在組織修訂城市規劃設計標準時,應充分考慮各地氣候特點和氣候承載力,加強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氣候可行性論證的法制化建設,減少城市氣候脆弱性。應堅持以適應為主導,通過提升適應氣候變化能力,落實各行業和領域適應氣候變化任務,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適應格局,切實落實《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為國家的長遠發展和子孫後代的幸福,做出我輩應有的貢獻。

責任編輯: 郭永國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